文/蒂芬妮小姐(自由文字工作者,現居美國)
「全世界的影展這麼多,為什麼要寫翠貝卡?」
在紐約採訪的同時,不斷被居住在這城市中的新朋友舊朋友們問起這個問題。
沒有坎城的盛大、日舞的代表性,甚至也比不上同一個城市歷史悠久的紐約影展(人家可是已經走過半個世紀的歲月了),才剛進入青春期的翠貝卡影展,就像十四歲的國中生一樣,有著與前輩們不同的活力、思維模式與作法,上一次我們簡單介紹過它的歷史,這一次要特別聊一聊2015年翠貝卡影展的特別之處。
一、照顧在地與大眾觀點
大多數影展都是由各式不同的競賽項目組成:包括敘事長片、紀錄片、短片、動畫、新導演等等,例如坎城影展除了正式競賽長片(在此藉機恭喜侯孝賢導演的新片《聶隱娘》入圍)、非競賽正式觀摩長片、還有特別針對不同視野、風格類型影片的觀摩單元「一種注目」。
翠貝卡也以類似的分類處理競賽與放映作品,趙德胤導演的作品《冰毒》去年就入圍了Viewpoint單元(類似「一種注目」的標準)。但對於一般觀影大眾而言這未免難以理解,因此翠貝卡使用了交叉的策展方式。除了片種(長片、短片、紀錄片等)、單元(競賽、非競賽)外,也使用了更平鋪直敘的分類方式──類型。
如果你是美式喜劇的愛好者,翠貝卡有專門設計給你的喜劇專區(Comedy); 如果看完《玩命關頭7》還不夠過癮,翠貝卡也有動作片專區(Action); 如果你是紐約百老匯的舞者,翠貝卡有舞蹈專題(Dance); 你是五歲孩子的爸媽,歡迎來到闔家觀賞區(Family Friendly); 情侶約會?請右轉浪漫喜劇區(Romance Comedy)。單純想更當個更道地的紐約客?最受歡迎的「New York Session」,每年都帶領紐約觀眾透過電影,看到這個偉大城市不同的面相,發掘這個城市中每一個轉角,美食、音樂、春夏秋冬以及城市中人。以觀眾出發的策展方式讓翠貝卡更容易針對特定的族群宣傳,成效不錯。
二、青少年精神,新媒體領軍
今年十四歲的翠貝卡也像十四歲的青少年,手機與社群媒體才是獲得資訊與收看影音內容的管道。翠貝卡早已把「跨媒體」(Transmedia)當作獨立策展單元,透過不同的媒介相互交錯配合,形成新的敘事手法。
除了大量設計相呼應的講座,邀請科技人、影視製作人一同討論各種不同新形態媒介、科技產品所適合的敘事方式,或是和Apple 合作,邀請電影人分享如何使用蘋果的產品製作影音內容,蘋果的平台能如何幫助你這類較傳統的論壇內容,翠貝也和ESPN共同呈現 Sports/Film Festival,其實除了形式上的運動主題單元之外,也因為體育頻道和電影人都想交流如何預測觀眾的喜好、討論產品置入的商機、廣告投放的效益你想想,超級盃中場三十秒廣告可以喊到上百萬美金,這麼貴的廣告要播什麼樣的廣告內容?ESPN 可是養了一群數據分析工程師研究這件事,而對大多數的電影工作者來說,對市場的理解本身也是一門功課。
而如果你只是一般的電影觀眾,應該很少一個人去看電影吧?翠貝卡深知影展也是社交活動之一(不管是對電影人還是觀眾都是),從影片介紹、買票、發送邀請給朋友,到看片前可以去哪裡吃晚餐?影片結束後可以去哪裡喝一杯?拍照打卡上傳,通通可以在翠貝卡影展APP上完成。在這個忙碌的城市中,這個發想能夠緊抓時間珍貴的紐約客,把翠貝卡影展納入春天社交活動的選項之一。
三、娛樂、產業與科技的大交流:Spring Studio
翠貝卡的實體交流與跨界也很可觀。「Spring Studio」今年正式成為翠貝卡影展的大本營,宗旨就是希望所有來參展的電影人、媒體、科技人都能在這個占地四千坪的場館中相會。除了放映影片、舉行記者會、頒獎典禮、座談和展覽中心,更是讓許多電影人可以第一手體驗新科技敘事方式的地方。今年的影展也特別在Spring Studio 設立「虛擬實境」專區,只要美金25元,人人都可以戴上這副眼鏡,嘗試虛擬實境的「體感」經驗。
影展結束後,Spring Studio將成為紐約下城的藝術活動集散地,就像矽谷的駭客屋(Hacker House)的藝術版,將舉辦小型的演奏會、演唱會、舞蹈表演、藝術品展示等等,有興趣的藝術家們,也可以申請 Tribeca Film Institute 的贊助經費、使用 Spring Studio 作為拍攝基地(不論靜態或動態作品)或與觀眾互動。在好萊塢大片廠一面倒向英雄電影的此時,Spring Studio 的出現無疑是持有不同創作理念的電影人珍貴的築夢基地。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