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開近年金鐘獎綜藝節目入圍名單,不難發現其中音樂類節目佔比不低,今年更由《聲林之王》更拿下最佳綜藝節目的榮耀。若往前追溯,《超級星光大道》系列不只創下超高收視率,更孵育出了許多台灣當代的一線明星歌手,音樂節目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所起到的影響與作用其實至關重要。
然而,電視音樂節目和台灣音樂產業或綜藝節目當然也遭遇著同樣的困局—人才青黃不接,甚至於流行音樂的想像越趨保守。這個年頭當然本來要做電視的困難度就很大,一來是電視上已經沒有什麼音樂節目,二來是電視的成本結構,或是收視率與業務上的壓力愈來愈大,要做好一個節目實在太難。與此同時,當代在新媒體興盛之下,觀眾開始轉往網路,也逼得大家必須重新思考出路。但就有一個人,他不希望只能如此,他還是想要做音樂節目,而且是沒人做過的音樂節目。
他是台灣樂團的重要推手、街聲的總監、大團誕生的總策劃、多屆金音獎與金曲獎評審,在音樂圈人稱小樹。小樹老師在歷經多年的沉澱與思考過後,決定捲起袖子,自己策劃、自己邀來賓、自己找平台、自己找資金,做一件他心心念念的事情—做一檔音樂節目,而這個節目近期於Line music與youtube上線,叫做《留級玩家》。
我們都是《留級玩家》,一種對90年代的情懷
從9m88、蘇打綠樂手阿福與小威、五月天瑪莎、金曲製作人陳建騏、製作人韓立康、製作人陳君豪、落日飛車阿國、《聲林之王》冠軍李友廷、樂評人馬欣,來賓名單一字排開相當吸睛。《留級玩家》有個非常特出的節目概念,就是決定將主題鎖定在90年代,並邀請音樂人以此題目作為主軸,每集跟觀眾聊一個音樂概念。為什麼不是80、又為什麼不是70呢?其實一般要講起搖滾史或流行音樂史,多數都從6、70年代開始講,某個程度已是老生常談,距離當代美學也太過遙遠。小樹老師坦言,90年代對他來說是一個,想要成為知識青年、然後大量吸收各種知識的年代,90年代同時也是一個所有的東西早就被發明、百花齊放的的年代。
1987年台灣解嚴,1991年結束動員勘亂時期,1990年代對台灣來說是一個獨特的、等待已久終於能夠大口呼吸全世界空氣的時代,充滿了知識焦慮,大家蓬勃瘋狂地想跟上世界的腳步,全世界最好的東西都勇於去嘗試吸引—流行音樂的榮景正是這脈絡下的一環。因此90年代不但對於世界來說是個特別的年代,對台灣來說更有獨特的歷史脈絡與背景。
會在此時選擇親自做節目,則源自於小樹老師對眼下台灣音樂產業的焦慮,以及他在業界觀察到的「斷代」危機:「在跟下一個時代或下下個時代溝通的時候,我覺得90年代這些最基本的事情都沒有人知道了,我覺得非常驚慌,為什麼這些事情都消失了,為什麼這些事情沒有被傳承下來、沒有一代一代接棒下去。」在這樣的焦慮感之下,或許這個節目內容聽起來會有點嘮叨,但背後正是因為他理解90年代這些「基礎建設」有多重要,所以他「希望背後的精神在歷經時間考驗淘洗後,可以在2010、2020或2030繼續被傳承下去。」
但要如何傳承、如何與新一代聽眾互動、讓更多幕前幕後的工作者曝光?為了更好地達成這個目標,正是小樹老師毅然決然從廣播節目跳到影音的原因。《留級玩家》對於小樹而言更像是一種練習,「你有沒有辦法讓人家覺得你不是盯著鏡頭看而已,而是你在看觀眾。我覺得這件事情還蠻難的,我當然可以對攝影機,但對攝影機時跟讓觀眾覺得你在看他對他講話,這件事情上還有點差距。而且不能讓觀眾覺得無聊或太嚴肅。」
剛開始第一批的來賓,大部分都不是線上歌手,而是業界音樂人,他們首先音樂知識豐富,第二要有強烈的歷史感。所以剛開始安排的來賓,大部分都不是主流歌手,而是樂手跟製作人,還邀請了是音樂工程師,音樂文字工作者等等。「但做到現在,產業逐漸發現能讓歌手好好聊天的節目非常少,所以他們突然覺得,我也想要讓歌手來聊」。這是目前節目開播至今讓小樹老師感到很欣慰的回饋。
90年代對音樂產業的影響
當代認識與被世人熟知的「大團」或「歌手」,大概可能是從80年代末期出道並於90年代大紅大紫,加上那時候有Channel V與MTV頻道、報紙與雜誌的推波助瀾,某程度幾乎全面主導聽眾的音樂品味,誠如EDM如果沒有在90年代那些百大DJ開始發揚光大,現在根本不可能會有這些場景。「比方說我們現在聽到很多搖滾團,現在可能當然會覺得搖滾團少很多很多,因為現在都在講嘻哈。但其實嘻哈如果沒有八、九零年代那些巨星奠基,今天也不會有這番榮景,那這些事情應該都要稍微被追溯一下。」
1990年瑪丹娜以《Vogue》驚艷歌壇奠定流行天后的地位,而瑪麗亞凱莉所推出的專輯更是直接成為無比重要R&B節奏藍調盛世的濫觴,90年代末期的克莉絲汀與布蘭妮甚至影響了一整代人的唱法與舞蹈。新好男孩和男孩特區則樹立了偶像男團的典範,全世界都隨之瘋狂。樂團則有Nirvana、小紅莓、綠洲合唱團、BLUR等團體,若沒有他們,現當代的流行音樂會是怎樣一番風景,根本難以想像。
從世界轉回到台灣來看,台灣樂壇的90年代,有音樂教父李宗盛攜手陳淑樺,帶來台灣樂壇名流青史的華語經典。稍後張雨生攜手張惠妹在1996年發行的《姐妹》,更從此奠定一代華語流行天后地位。同期還有以《往日情》與美式風格聲名大噪的李玟,90年末華語重量樂團五月天重磅登場,這些通通都是90年代的產物與養分。
90年代國際樂壇對台灣的影響有多大?在《留級玩家》訪問瑪莎那一集則可以當作很好的案例,當代所謂的「大歌」,那種氣勢磅礡的那種大歌,奠基大概就是90年代。「就是歌要那樣寫,叫做流行歌,什麼做好歌,什麼叫做會傳唱的歌,但基本模型大概90年代就卡死了,導致我們現在走在那個典範走不出去,但是其實90年代有各式各樣的國語歌,可是我們選擇了某一種,然後並且也標記它,因為這種歌大賣。導致我們不太能繼續拓展更多風格,直到現在嘻哈好像要撼動一點點了。」
小樹老師表示,不只音樂結構,90年代也影響了後來的A&R。當一張專輯投下去大概是幾百萬的預算,包括製作跟選曲跟加起來的規模,若認真地去執行,預算大概要破千萬,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專輯一定要想辦法先確保回收,為了回收就會依循先前的成功公式(某程度上看出台灣影視音產業類似的發展輪廓與困境)。若先前曾有一套成功模式,歌這樣選、歌這樣排,第一波主打歌打什麼、第二波主打歌打什麼,便形成脈絡,然後那個脈絡就循一代一代的傳下來,所以選歌方向或歌曲的走式越來越窄。但這件事情某種程度上就讓產業的想像力變得很窄,然後不敢嘗試。
若我們仔細回溯,其實在90年代當時我們做了很多很多「特別」的唱片,如林強的第二張專輯《娛樂世界》或伍佰的《樹枝孤鳥》,很難想像這樣的唱片能出現在當代,甚且可以說現在根本沒有唱片公司會願意投資,但90年代為什麼會發生得這麼理所當然、理直氣壯?也許我們比起90年代,已少了那份創新與勇敢。
學校沒教的《公民音樂素養》
當代音樂產業就如同影視產業般,其實有知識教育上的斷層。比如直到現在,我們的音樂課只教古典樂和基礎樂理,並不碰觸到就在我們身邊的流行音樂,因此音樂知識的斷裂感相當嚴重。當我們要談論音樂工業、理解音樂產製流程,乃至到如何鑑賞等議題,群眾其實很難想像,甚至比電影工業還要遙遠,我們看到在台灣還有不少人要卡位當影評人,但卻很少聽到有人要卡位成為樂評人。
「就像影評很少人會去談剪接,因為剪接談不起來,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談。那轉換過來說,音樂上也很少人談編曲,其實大家說起編曲,並不知道編曲應該要做什麼或可以做什麼,或判斷好壞的標準在哪裡。可是這些事情明明就無時無刻出現在我們耳邊或眼前。所以如果我們有一些類似這樣的節目,稍微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討論這件事情,因為其實國外節目一天到晚出現這件事情,大辣辣就在綜藝節目談起這件事情,而且用有趣的方式談、用綜藝節目的方式談,那起碼讓大家有個概念,我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
就像Graham Norton Show一樣,能夠成功在綜藝與知識之間遊走,如果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用比較簡單或好玩的方式去教這件事情,才能創造一個比較認真談論這件事情的氣氛。13集的留級玩家總共有13個音樂關鍵字,就是在實踐這件事情。
「其實是先從關鍵字去發想,因為我是個很容易講著講著突然變的很嚴肅的一個人,而且既然這是一個比較需要畫重點的年代,現在你發每篇文章都需要Hashtag,那我們就試圖幫大家每一集畫一個重點。所以我們就會跟來賓討論說,那我們每一集做一個到三個關鍵字,然後我們會把他放在一本書裡頭,那本書叫做《公民音樂素養》,就是我覺得我們不管今天是聊什麼,從90年代,這些事情身為聽音樂的人應該要知道,無論他是一個形容詞、或是一個樂風、或者他是一個人,我們都把他收在裡面,希望可能可以錄了兩三季之後,裡面就有滿滿各式各樣的關鍵字,也許他未來就可以延伸出更多文章、更多討論。」
同時小樹老師也提到,如果當你覺得台灣音樂總是缺了什麼,也許是最大的問題是「產業」不夠完善。產業不只是工業流程,而是當品味出現問題、當視野局限、當耳朵不夠刁鑽,音樂發展的停滯是必然的結果。若我們想發展產業,其實需要先把產業基礎規格的地基打好,現在比方說台灣的錄音室是不是每個錄音室都有很好的sound?錄音環境是否夠好?有足夠好的錄音人才?人才耳朵是不是夠好?器材是不是夠好?
「有好的聲音了,有沒有好的混音人才?這些事情都是非常非常基礎的。然後樂手來說,演出場地Sound是不是夠好?每個表演場域的Sound是不是夠好,你把這些都刁,耳多都刁好了,Sound都刁好了,大家很會聽了,音樂自然會進步。」
「我想要提醒,我們曾經有過這些事情耶!不要忘了」
不管你是站在什麼國家什麼立場,你大概都會聽到這樣的論述,就是我們要用搖滾樂反抗世界這一類的論述。搖滾樂確實可以帶動一些年輕人的思考,然後推著世界往前進,但事實上特別是在近五年裏,會發現該論述的完全失效,整個世界像是大浪打回來,全部打回原形,而且是一次打回好幾年前。
網路興盛的年代,讓人失去了脈絡感,你不知道你從哪裡來,然後你可能也不太知道,你正在做的這件事情,可能在10年前、20年前都有人做過,而且還做得精采。「所以你失去脈絡感的時候,你會對自己沒有要求,你會覺得好像這樣就可以了,當如果你發現20年前就有人做得比你精彩一百倍的時候,你應該會覺得羞愧到死吧?」
失去了脈絡感,你失去了比較,造成整個脈絡跟縱深都消失了。「所以如果有更多類似像《留級玩家》這樣的節目出現,不管是節目也好,或者是其他形式,就是提醒大家,我們曾經有做過那個,把遺忘的歷史脈絡補回來。」
所以挖到靈魂的最深處,《留級玩家》真正想要傳達和勾勒出來的輪廓,是讓音樂人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前面有哪些人、同輩有哪些人,讓他們清楚理解自己在整個脈絡和宇宙中的定位,發覺自己所在位子是做到什麼程度,離前面的高標還有多遠。先了解世界與自己的相對位置,然後才能夠進一步地跨越。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