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影評/《 火箭人 》:音樂傳記電影全新混音,一飛衝天的精彩嘗試

0

用別具巧思的畫面,襯托悅耳動人的歌曲,以艾爾頓強(前半)音樂生涯改編的傳記電影《 火箭人 》以傳統傳記電影敘事出發,將重心放在音樂家光環底下的凡人上頭,並用大量歌舞,突破故事框架的限制,稱得上是近年最神采飛揚的類型作品。

或許是上映時間接近,或許是題材類似,或許是現實中兩位主角是朋友,甚至是兩部片有同一位導演,許多人會把《火箭人》跟去年(莫名)大放異彩的《波西米亞狂想曲》相提並論,然而這點對《火箭人》而言不僅不公平,某種程度上也抹煞了《火箭人》的大膽嘗試與創新精神。

先不論兩部電影之間的好壞(筆者個人對於《波西米亞狂想曲》的態度可參考該片影評),《火箭人》雖然一樣有著音樂傳記電影幾乎是千篇一律的故事軸線(青澀的青春–大放異彩–成名同時開始自滿–吸毒嗑藥鬧翻解散–悔改救贖),但比起多數電影走的傳記路線將焦點放在音樂人生的起承轉合上頭,本片則幾乎可說是一部以艾爾頓強音樂為靈感的音樂劇,透過大量的幻想與歌舞橋段,將歌曲和主角的人生故事做了極為巧妙的結合,片中諸如「Saturday Night’s Alright」搭配成長的環境、強叔世界巡迴的蒙太奇,「Rocketman」鋪天蓋地的孤單感,乃至「I’m Still Standing」的高潮,皆讓故事有了全新重量與感動,連帶強化觀眾對歌曲的理解,在類似框架中找到不一樣的可能,編劇李和功不可沒。

另外,或許純就敘事的段落來說,導演戴克斯特佛萊契稱不上多出色(就是另一個品味精緻保守的英國導演),然而一旦進入幻想或歌舞,電影瞬間火花四射,主角初次造訪洛杉磯的演出橋段,觀眾完全可以理解為何眼前這位來自英國的害羞青少年,會成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音樂人之一,而在一段水底對嘴演唱中,更是大大強化了故事裡的情緒重量,算得上是近年的類型高標。奧斯卡得主克里斯狄更斯的剪接工作也是紮實流暢,比起去年的得獎作品要出色太多太多。

至於演出部分,泰隆艾格頓的演出是中規中矩(似乎花在學習翻唱強叔金曲的時間比實際捕捉角色神韻略多一些),不過把重心放在揣摩角色心境而非另一次模仿秀這點倒是值得嘉許,反倒是傑米貝爾飾演的伯尼陶平,在簡單低調的演出中顯得自然真實,與泰隆艾格頓成為絕佳組合。

若要說《火箭人》發掘了什麼前所未見的人性深度,或成功拆解音樂創作的神祕過程,恐怕是有些太過:一如前面所說,電影走的還是音樂傳記電影的路數,除了歌頌艾爾頓強傳奇的一生外,不能說有什麼真正的突破或洞見。但藉由把動聽的音樂、瑰麗的視覺,以及極度個人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本片不只歌頌了音樂家的不凡生涯,也讓人能對於音樂家個人的內心掙扎感同身受,光這點已經超過多數類型作品太多太多。曲子本身可能熟悉,但《火箭人》對音樂傳記電影做的新混音,已經給了電影一飛衝天的動力與理由。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