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大團誕生總策劃小樹:「台灣市場聽到樂團這件事情,想像就卡住了」

0

文 / Jessie C:攝影 / 黃詠靖

開始談大團誕生(The Next Big Thing)之前,必須先瞭解街聲(StreetVoice)。成立於 2006 年的街聲,時間點上恰成為 2004 年後逐漸沒落的滾石可樂(註)接班者。身為後進,必定要比前輩更有本事,平台上除安排專業的編輯、樂評團隊為聽友們推薦新曲,他們更想將網路上的音樂推向真實生活,讓人與人之間真正因音樂有所連結,大團誕生於焉而生。

催生這項定期現場展演活動的人是陳弘樹,在音樂圈大家習慣稱他小樹。他不僅是街聲的總監,一路以來也是大團誕生的總策劃。問他平時的工作是什麼?他笑答:「我就是坐在那裡出一張嘴的人。」每年大團誕生從開始時間、一年總場數、每場選團數、年度方向與主視覺到與各類異業合作(例如以演出票券與 The Big Issue 交換廣告)等規劃,都由他出發,經討論後再交給團隊執行。

大團誕生的首要目的是推廣優秀新團,選團標準 = 評審給分 + 街聲聽友對上傳作品的喜歡次數。評審由編輯部與站上達人組成,評判依據來自兩個面向,其一當然是樂團的作品好不好、有沒有發展潛力;其二則為樂團經營的態度,例如在街聲頻道的作品更新頻率、與粉絲的互動,以及在臉書專頁上的活躍程度等。當一個新團丟向市場,上述都會是重要的觀察指標。大團誕生活動以一個月為單位進行,每月的最高分前三名,將可登上 Legacy 舞台,享受一般新團自發性質小演出所無法企及的表演規格。

拿回對樂團的詮釋權是大團誕生的理想

「台灣這個市場上一聽到樂團這件事情,想像就卡住了,我們對樂團的想像被五月天跟蘇打綠消耗完了。」不只是音樂,大多人對每件事的理解都僅限於最知名的例子,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這是人之常情。於是,大團為了改變觀眾對樂團的印象,在選團上多花了點力氣,曾找來電音組合 、民族樂組合參與演出,接下來還打算加進嘻哈團。「我希望讓人們對團的想像能鬆動一點。」

與小樹對答時,察覺到他的思緒飛快,腦袋似乎從未停下。我不禁好奇,以他對台灣音樂環境的深刻觀察與思索,是否在大團誕生過去八年的選團過程中,發現特別有趣的趨勢?

「有些趨勢其實滿煩人的,就是永遠的類民謠,其實就是剛好用吉他彈的流行歌,有民謠氣質但不是民謠。整體來說,這個風潮大概十年來都沒有消退過,而且他是 StreetVoice 上的主站風格,通常只要是這樣的歌十首起碼有六、七首很容易跳上熱門榜。這類型的歌接受度門檻低,只要旋律不要太差馬上就會上榜。相對來說,很多旋律性、編曲複雜一點的團,通常要花很大的力氣才上得了榜。」

小樹進而補充他的觀察:「整個台灣的娛樂產業應該都面臨這樣的狀況,除非是極其娛樂的部分才完全沒有門檻,大家很快就會往那個方向移動。當我累到不行的時候,我只想選擇最輕鬆的,因為我沒有力氣。」因此容易聽的音樂(Easy listening)常居榜首,又即使大團誕生的票一場只賣佛心價 200 元,票房仍然不如預期。「大家現在的生活狀態,比方說你九點進公司、七點下班,要把看團這件事情排入生活節奏是多困難的選擇。除非你超級有熱情,願意往下挖,不然大部份這件事情都不會發生在一般人的生活節奏裡。」

「但起碼你回頭看台灣的環境的時候,會發現有個單位這麼長久地照顧本地樂團和樂迷。這是大團誕生堅持 9 年的原因。」小樹語氣樂觀且堅定地說。

終於將優秀樂團推上舞台,接下來呢?

大團誕生除本體外,其實還曾有另外兩個分靈體,一是與電視台合作播出的「見證大團」,以及 2016 年與騰訊共同策劃錄製的「大事發聲」,兩者都是透過與影音媒體合作,將樂團送至同溫層外的觀眾面前。去年,團隊也因申請到政府的 4G 補助案,自行執行了半年的大團誕生直播計劃,但因違背希望樂迷進場看團的初衷,且台灣環境不適合直播(城市間距離太近,若直播樂團在台北 Legacy 的演出,很可能影響樂團近期至中南部巡演的票房),於是計畫於今年暫時休止。

瞭解新興樂團資源有限,大團誕生做的不只如此。演出前,他們會自印宣傳酷卡、在臉書推廣活動,並於表演當天錄影、分軌錄音,為每組表演團後製出三支品質極高的現場 MV。由於在類似的音樂競賽中,大團誕生不僅擁有專業的表演場地,且對樂人的服務最周全,因此被視為是殿堂一般的存在。今年則是又延伸了讓樂團搭配講者的新嘗試:「活屋十講」,其實目的也是為了讓不同的受眾加入,一起想像樂團的可能。

「我後來發現很多新團把 3 年之內上大團作為他們的事業天花板,我其實有一點害怕這件事情。」小樹語帶擔憂。大團誕生當初設立的定位應是樂團事業的起步站。一個樂團的線性發展軌跡理想是:觀眾容納量 1,000 的 Legacy、3,000 的 TICC、最後攻頂萬人小巨蛋。但因整個產業環境能推樂團向上的動能太少,因此這幾年有非常多樂團在演完 Legacy 場後就消失了。再者是樂團與唱片公司的關係向來不緊密,樂團多持獨立精神,不把唱片公司當一回事,而唱片公司則不願簽樂團,一次要照顧這麼多人太麻煩。「唱片工業存在了這麼多年是有些道理的,當然現在的唱片產業我們就不提,不過仍有基本訓練。可是現在太多團是跳過訓練,所以當他們到達一個高度後,企畫能力也都消耗光了。」

撇開因籌辦大團誕生而注意到的傷心事實不提,小樹與團隊仍積極作為:「我們希望可以建立一個新的生態,即便只是一個很小的生態。」那是有別於華語流行音樂產業邏輯,載著對音樂和樂團的多元想像,從正下沈的大環境中開出的另一艘船。

或許,現階段培植本地樂團的土壤營養不良,但至少有人願意翻動陳舊土壤、讓新鮮空氣進入,不過暫時還需仰賴樂人、樂迷勤奮灌溉。


註:1999 年成立的滾石可樂為滾石集團旗下的網站,開放所有原創音樂作品上傳,是當時相當知名、讓獨立音樂人有機會嶄露頭角的平台。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