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影響後世甚深的真人真事,由莎莉賽隆監製、大衛芬奇執導(本季總共十集,芬奇負責前後各兩集),Netflix 最新影集《破案神探》試圖以出色的藝術成就與氣氛,創造出高水準的辦案影集。某種程度上,芬奇的美學也的確將本劇提升到另一個檔次,但單純靠上述元素是否足夠,恐怕還有討論空間。
改編自約翰 .E .道格拉斯的同名書籍(道格拉斯本人是包含《雙面人魔》的威爾在內,各式各樣 FBI 犯罪心理學家的原型),《破案神探》描述七零年代末期,隨著一系列慘絕人寰的兇殺案件震驚全國,FBI 探員霍頓注意到現代所謂「連續殺人犯」的出現,並試圖透過與兇手進行深度訪談,理解類似罪犯的心理狀態與想法,開始了當代犯罪心理學的先河。
許多人先前在《破案神探》預告片上線時,第一時間提到大衛芬奇執導的《索命黃道帶》,某種程度上《破案神探》也可視為《索命黃道帶》概念上的前傳/續集,用同樣精準冰冷的手法,紀錄犯罪心理學的起源,以及參與其中的調查員與連續殺人犯。從構圖、色調、音樂到韻律感,前兩集的芬奇為影集營造出一種有著近乎催眠效果的視覺氛圍,為接下來數集的諸位導演(包含《艾美懷絲》的亞思夫卡帕迪亞和《命運談判局》的托比亞斯林道赫姆)延續下去,加上栩栩如生的時代重現,讓本劇即便在五花八門的辦案劇類型中,都稱得上是獨樹一格。
只是影集畢竟還是編劇的天下,而擔任本劇原創的英國劇作家喬潘霍(曾經寫過電影《末路浩劫》的劇本)的表現恐怕不是徹底讓人信服。潘霍以不疾不徐的步調,娓娓道來此一學門初期篳路藍縷的成長之路,但似乎對於各種病態犯罪與學科本身,遠比角色或故事更感興趣,在主角霍頓身上更是表露無遺。強納森葛洛夫是個好演員(他在《尋》裡頭表現不俗),但霍頓實在沒有給予葛洛夫太多發揮空間,角色僵硬緊繃的個性也與葛洛夫格格不入,比起來霍特麥考蘭尼的比爾便自然生動許多,互動時可以彌補霍頓的不足,但少了他影集瞬間呆板許多。
此外,潘霍也犯了幾乎每一齣 Netflix 影集都會犯的毛病,篇幅長達十集卻幾乎沒有支線(除非把霍頓莫名其妙的愛情故事納入其中),鮮有一集之內可以說完的故事,讓本劇觀賞上是一大挑戰。芬奇的美學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一把雙面刃。類似這種冰冷嚴肅的黑暗風格用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或許說得過去,但當延續八到十個小時,故事又幾乎沒有幽默感、沒有明顯高潮、沒有太多危機,只有永無止盡的調查與對話(前六集只有大概兩個案件稱得上是有起承轉合),疲勞轟炸下很難不讓人感覺疲累或麻木,與劇中角色一樣容易不耐。
當然,過往奉芬奇為神的觀眾、單純喜歡黑暗風的觀眾,或者單純想看點不一樣的、品味較好較深沉的辦案劇的觀眾,絕對可以在《破案神探》裏頭找到無數樂趣,不可否認純就技術和質感層面來說,《破案神探》也是首屈一指,而當影集過了三分之二,故事終於開始有了明顯進展。只是當一齣劇如此強調要理解犯罪者思考模式與心理狀態,或許在精緻之餘可以不要如此疏離?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