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湘婷
綜藝節目品質關鍵在於出色的原創性,曾經是亞洲綜藝王國,台灣現階段幾乎瀕死的電視環境早讓人不勝唏噓;反觀中國大陸的綜藝節目,近年則敲鑼打鼓在收視與廣告冠名上屢創紀錄,透過視頻收視習慣的改變,除了名利雙收,也不難發現其「國際化」的相當徹底。
例如「中國達人秀」,版權源自於英國獨立電視台 ITV《Britain’s Got Talent》;「我是歌手」,源自於韓國 MBC《I Am a Singer》;「中國好聲音」,源自於荷蘭 Talpa 公司《The Voice》;「非誠勿擾」,源自於英國 Fremantle 公司《Take Me Out》;「爸爸去哪兒」,源自於韓國 MBC《爸爸你去那兒》;吳宗憲主持的陸版「兩天一夜」,源自於韓國KBS的同名節目;而今年三月,浙江衛視宣佈買下韓國熱門綜藝節目《Runningman》版權,目前已進入錄製階段,預計在下個月首播;陝西衛視則搶到《Runningman》的製作團隊,打造真人秀節目《我是演技派》。
其它諸如《人生第一次》《媽媽咪呀》《完美邂逅》《奇跡夢工廠》等陸綜,全部來自韓國,這樣點兵點將地把目前陸綜當中較紅的節目數算了一遍,發現了嗎?幾乎都是花錢買國外版權,說得直接點,就是合法照抄已經製作成功的節目內容。
也因此韓國電視圈現在內部都知道,「只要是做出口碑的節目,幾乎全都給中國訂光了。」喊價競爭也相當激烈,甚至許多還在發想中的節目,中國電視台方面都已經派出採購專員預下訂單,節目都還沒推出就搶著買不說,版權費也上漲將近十倍。過去韓綜一集的授權金額在1萬到3萬美元,最近這一年漲到10倍之高,一集將近千萬台幣的版權天價,還不包括國內的製作成本。
中國各電視台下重本買到韓國節目第一手的現成內容,卻不見將資金投注在原生創意開發,對於整天喊「窮」的台灣電視製作環境而言諷刺無比,但偏偏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讓許多買來的節目硬是創造出收視佳績,冠名與廣告的收入也讓電視台賺到鈔票數不完,大陸叫好又叫座的「爸爸去哪兒」第2季,總冠名金額達人民幣 3.12 億人民幣 (約台幣 15 億),打破之前「中國好聲音」第 3 季人民幣 2.5 億總冠名的歷史紀錄,這樣神級的贊助金額,就連原生母體的韓國電視台都無法超越,因為對韓國電視台而言,戲劇收視才是主力戰場,綜藝節目通常是輔助收視的功能,配菜出了國,反而成為中國電視台新的生意模式。
所以中國影視娛樂產業是富有了,但產業的創意缺口並未縮小,未正視這個問題,許多製作公司甚至開始讓收視率與金援對象來決定遊戲規則,加上必須考量網路視頻的收視習慣,因此許多新節目的誕生時,是先考量產業鏈再製作節目;遊戲規則改變後,原創價值是否仍受重視,從市場上買版權的眾多節目可見端倪。長期接受餵養的生態未嘗不會醞釀成另一顆未爆彈。
話說回來,台灣的綜藝節目也不能老歸咎「沒錢」,就把自己往死胡同裡推。早些年台灣綜藝節目還很有影響力時,其實也有許多內容是靠「模仿」日本綜藝紅起來的(比較委婉的說法),例如《綜藝旗艦》來自日本節目「めちゃめちゃイケてるッ!」,《紅白勝利》模仿「火焰挑戰者」的單元「電流急急棒」等,甚至陽帆的經典造型「陽婆婆」,原型根本來自志村健的瞳婆婆,例子多到數不完。台灣自由的電視環境較能夠接受日式綜藝的重口味與無厘頭,中國則對於韓國較嚴謹保守內容接受度較大,但模仿終究難取真經,更難成為產業鏈的領頭羊,即便是購買版權,甚至把大批韓國的製作人員搬來參與製作,呈現的節目品質還是看得出差異,但這又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