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影評/《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由內而外的真誠之美

0

用溫柔纖細到近乎夢幻的筆觸,刻劃殘忍又美麗的現實,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以徹底的真誠以及寬闊心胸,創造出一部超越時空背景限制的成長電影。或許對習於「黑人電影」等同「種族議題」或「國仇家恨」、必須要大開大闔或可歌可泣的觀眾來說,本片多少顯得特異或讓人意外。但敘事框架小不代表格局小,《月光下的藍色男孩》與其他史詩或反叛電影同樣有著巨大的力量,而正因這份力量是由內而外自然生成,反而讓其更加珍貴稀有。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以 3 段式的結構,刻劃一名邁阿密男孩不同階段的成長故事,以及包含性向認同、母子關係、校園霸凌、愛情友誼、街頭犯罪等籠罩並型塑其生命的經驗。雖然有著前後 20 年的時間跨度,導演兼編劇貝瑞傑金斯並未試圖藉此把故事導向社會批判或議題探討,反而將重心牢牢定錨在主角夏隆身上,透過 3 名演員——艾力克斯希伯特、阿什頓山德斯、崔範坦羅德——精湛且氣質神似的演出,讓觀眾親身體驗夏隆成長過程的善意或苦澀。

馬赫夏拉阿里憑藉此片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此外,詹姆斯拉克斯頓頻繁的中近景鏡頭,以及喬伊麥克米倫與奈特桑德斯乍看之下突兀但大膽果斷的剪接,搭配尼可拉斯布里特爾宛若柔弱飄渺的配樂,也幫助本片做出一種幾乎是夢境般的特質。電影講的雖是古今中外耳熟能詳的成長歷程,《月光下的藍色男孩》走的卻非傳統線性敘事,而是段落間環環相扣,層層疊疊,有如海報上的 3 張臉孔一樣立體,互補呼應,一個接一個的人生階段彼此消融然後合而為一,抹去時間的印記,有如實際的人生經驗本身。

雖然貝瑞傑金斯對王家衛或侯孝賢的喜愛,早已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也有許多影評提到電影第 3 段裡頭,有著不少帶有王家衛神采的片段(如安德烈霍蘭德吞雲吐霧的橋段,很難不想起王家衛鏡頭下的梁朝偉),但骨子裡,傑金斯還是一名人道關懷者,而非浪漫夢想家。他的作品核心更接近類似張作驥式充滿憐憫的人物刻劃,以絕美的構圖、動聽的配樂、堅定不移的藝術要求,呈現角色艱困的處境與心境,又表露出一種發自內心的正向善意。傑金斯仍未讓電影淪為說教或剝削,而是將其視為成長的必然陣痛之上。

本片在影像風格上不難看出受到王家衛與侯孝賢的影響。

同樣地,考慮到《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有相當部分取材於自身經歷,不難理解為何配角如馬赫夏拉阿里娜歐蜜哈瑞絲可以在極端有限的出場時間下,展露出角色完整的面向,以及道德上的複雜抉擇。光看阿里在海邊游泳與之後桌邊長談兩幕的表現,無論演員深刻的表現,或劇本舉重若輕的人物刻劃,皆展現出身而為人的價值。

早在 6 年前,迪里斯的《賤民》便已證明,黑人電影不是一定要滿腔熱血或怒火(該片還剛好也是黑人同志成長電影——詳細介紹見筆者 Netflix  追片計畫(一)一文)。事實上,無論種族與性別,皆不是定義電影內容或風格的標準,導演與編劇想說的故事,以及說故事的方式,才是最後的關鍵。《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不斷強調片中台詞「你終究要決定自己想當什麼樣的人,別讓任何人替你做決定」,而用最美最溫暖的手法刻劃這個做決定的過程,以及究竟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才是電影不變的核心。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