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影評/《愛國者行動》:在悲劇中尋找意義,從意義淬鍊出娛樂

0

根據 2013 年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改編,彼得柏格執導的《愛國者行動》不以廉價的感官刺激為目的,而是秉持莊嚴肅穆的調性,盡量還原重現恐怖攻擊當下的混亂,以及接踵而來的調查與療傷,僅在適當時機增添些許戲劇張力,讓本片既是悲劇的真實側寫,也是一部老派的動作驚悚片,加上一批正常發揮的出色演員,再次證明只要執行得宜,悼念與娛樂還是有和平共存的空間。

自 2013 年的《紅翼行動》開始,向來以陽剛直率動作片為人所知的柏格,開始往紀實風格發展,與馬克華伯格合作將一系列真實悲劇—–身陷敵營的突擊隊員、墨西哥原油外洩、波士頓爆炸案,改編成緊湊逼真的驚悚片,既有題材所帶來的話題性,也能在過程中嘗試不同子類型(如《紅翼行動》的軍事電影色彩或《怒火地平線》的災難片)。比起走同樣路線,但更為客觀中立的保羅葛林葛瑞斯(《聯航 93》便是相當不錯的對照組),柏格明顯想讓電影更具有娛樂性,《紅翼行動》的槍林彈雨或《怒火地平線》的爆破皆在教育同時,提供觀眾感官上的享受。


《愛國者行動》則更進一步,無論電影頭尾針對當事人的刻畫、實際爆炸案發生的混亂,以及之後的搜索行動,對此事件接觸有限的觀眾(相信多數台灣觀眾應該只知道有這件事,對於過程)可以從中感受事件帶來的衝擊,即使知道大致過程也不影響特定橋段如爆炸瞬間或追捕過程的緊張,有些段落甚至讓人想起類似經典作品如《豺狼之日》,在平衡現實背景與影音刺激的巧手。

當然,上述優勢的反面便是對於追求逼真的觀眾,《愛國者行動》有過於濫情之嫌(不可否認,電影最後馬克華伯格的一段獨白,以及結尾的後續追蹤,幾乎是整瓶味精倒下去等級的狗血),而對單純想看追趕跑跳碰的觀眾,電影又花了太多時間在鋪陳與氣氛上,鮮有一擊必殺的大場面。不過光是爆炸實際發生當下的臨場感,柏格對此風格的精準掌握,已是毋庸置疑。

另外,除了華柏格以外、包含約翰古德曼、凱文貝肯、JK 西蒙斯等實力派演員,無論戲份大小,也都交出了逼真穩定的演出。在柏格手中,華柏格直接坦蕩的藍領魅力(以及身為波士頓人的先天優勢)得以發揮,爆炸後第一次回家的真情流露與稍早的悲劇一樣震撼人心。個別配角則表現得恰如其分,一如電影偶爾出現但總能畫龍點睛的配樂,以及低調簡單,強調功能而非讓觀眾分心的畫面。

《愛國者行動》試圖還原悲劇現場,在其中尋找意義與人性的光輝,並在尋找的過程中做出節制的娛樂效果。至少,悲劇若無法避免或挽回,若能在裡頭獲得某些學習與刺激,似乎也不全然是壞事?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