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近年聲勢最盛的美劇,扣除《冰與火之歌》之外,應非《紙牌屋》莫屬。這齣數位串流平台 Netflix 所打造的首齣原創影集,上映前未播先轟動,幕前幕後皆是星光熠熠,一面找來奧斯卡影帝凱文史貝西演出主角,一面網羅奧斯卡提名名導大衛芬奇負責首集拍攝,毫無疑問是讓影迷作夢也會笑的黃金組合,連美國總統歐巴馬都是該劇粉絲,熱門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很多劇迷朋友可能忽略的是,大衛芬奇拍攝的第一季首兩集固然奠定了整個影集的視覺風格與基礎,但此後他基本上已不參與該劇製作,到了第二季僅是掛名執行製作,實際作品毫無相關;史貝西雖演出主角、擔任製片,但舉凡導演選擇、故事走向、編劇工作,最終決策,仍落在「Showrunner」(節目統籌)鮑爾威利蒙(Beau Willimon)頭上。《紙牌屋》的成功(或失敗),許多時候必須歸功於威利蒙,他也曾是電影《選戰風雲》編劇,政治相關背景在這裡發揮得淋漓盡致。
◎什麼是美劇節目統籌?他們都在做什麼?
近年隨著美劇受到矚目,美劇節目統籌角色更顯得重要,對愛好者來說,這個幕後人物甚至可以自成品牌,特定的節目統籌即代表品質保證。究竟節目統籌的工作是什麼?
在討論節目統籌的工作時,兩個很重要的職稱勢必需要一併討論:創作人(Creator),以及主要編劇(Head Writer)。
所謂創作人,顧名思義便是影集的發想者。這個人(或多人)一開始想出整個影集的故事點子,跟電視台討論並引起後者興趣,願意合作拍攝試播集(Pilot)後,才有一齣劇的誕生。由於美劇一季長度動輒十集以上,往往需要大量編劇協助撰寫各集對白場景等細部內容,便有所謂的編劇室(Writer’s Room)產生:由一群編劇合力將影集框架建立起來。
在這其中,領導統籌所有編劇腳本、確保細節前後連貫,並引導整齣劇結構走向的,便是所謂主要編劇。主要編劇負責劇情腳本品質,節目統籌的工作便是確保實際拍攝與細節操作能符合編劇與觀眾的期待。節目統籌其實與台灣電視劇所謂「製作人」有一定相似度,處理選角、拍攝、導演、風格等等執行面大小事。
創作人、主要編劇、節目統籌。三個工作負責層面不盡相同,可分可合,也常有人兼任。以台灣觀眾肯定不陌生的J.J.亞柏拉罕(J. J. Abrams)為例,他個人靠著叫好叫座的《雙面女間諜》打響名聲,不僅是該劇創作人,也是前兩季的主要編劇與節目統籌。但第二季過後,隨著亞柏拉罕把注意力移往《Lost檔案》,節目統籌的重責大任便落到《雙面女間諜》編劇團隊裡頭其他人頭上。沒過多久,亞柏拉罕又接下《不可能的任務三》導演,《Lost檔案》的節目統籌兼主要編劇一職,又轉交給戴蒙林德洛夫(Damon Lindelof)。
只是到頭來像J.J.亞柏拉罕這樣的發展路線並不常見。好的節目統籌固然不乏想以導演身份挑戰大銀幕的案例:《黑道家族》與《廣告狂人》的節目統籌大衛柴斯(David Chase)與馬修維納(Matthew Weiner),皆在過去兩年推出自編自導的電影作品;漫威電影宇宙的總工程師喬斯溫登(Joss Whedon)早年則是《魔法奇兵》和《螢火蟲》等劇的節目統籌。
但多數時候,一流節目統籌(如創造出《火線》的大衛西蒙,以及《NYPD Blues》的大衛米區等,他們的生涯多半時候專注在同時扮演好節目統籌/創作人/主要編劇的身份,努力創造出無論題材或表現方式皆勇於挑戰常規與既定印象的電視作品。
電影迷往往非常重視導演,但在電視的世界,導演只是好的執行者,並無太多決策權力。即便是影集試播集的導演,工作也僅是負責建立該劇的視覺風格,方便日後作為他集導演的臨摹仿效,(多半時候)不會參與實際影集製作,是(絕大多數)編劇出身的電視統籌,決定了劇的好壞,維持品質優異不墜,並確保集與集之間連貫無太多差異。可以說,是大衛西蒙、大衛柴斯或大衛米區(叫大衛的都很會拍電視嗎?)這些二十世紀後半的頂尖人物,創造出所謂電視的黃金時代(The Golden Age of Television),樹立起美劇最高標竿,更被尊為另一成熟文學形式。
◎全家都是我家(大誤)
與電影較為不同的是,由於電視是編劇的世界,一齣好劇的重點編劇,許多時候會在經過一定磨練之後,嘗試自己成為節目統籌,回溯起來便成為一種接近家族樹的有趣概念。
舉例來說,大衛.柴斯的《黑道家族》可能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影集之一。《黑道家族》完結之後,寫下該劇重點集數的編劇特倫斯.溫特(Terence Winter)與金獎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合作創造出《海濱帝國》;另一位編劇馬修維納則推出同樣廣受好評的《廣告狂人》。
尚恩萊恩(Shawn Ryan)的《光頭神探》,被視為FX頻道成立之初挑戰HBO影集水準的傑作,而該劇也扶植了包含日後創造出《混亂之子》的庫特舒特(Kurt Sutter),以及《陰屍路》第二季的代打節目統籌葛倫.馬薩拉(Glen Mazzara)。
反之,也有些編劇會在嘗試擔任節目統籌後,覺得工作還是老的好--如寫下《反恐危機》第一與第二季某些最重要集數的梅瑞狄斯施蒂姆(Meredith Stiehm),在離開《反恐危機》擔任《邊橋謎案》(The Bridge)第一季節目統籌後,最終選擇回到前者的編劇崗位。所以如果看到陌生名字擔任創作人兼節目統籌的新影集,不妨多花幾分鐘上IMDB研究一下對方過去參與過的影集。
當然,有些節目統籌品質優秀,但個人風格稱不上強烈(如《火線警探》的葛拉罕優斯特或《公園與休憩》的麥克舒爾(Michael Schur);有些水準穩定,但談不上大好大壞(如《宅男行不行》的查克洛爾);有些則是像《無間警探》(True Detective)的尼克皮佐拉托(Nic Pizzolatto),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總之,節目統籌是方便觀眾按圖索驥的一條捷徑。
◎寫了這麼多,該怎樣找出自己喜歡的節目統籌?
就如同電影導演一樣,有些節目統籌個人風格相當明確,不管跨越幾齣劇皆有明顯可辨的特質。舉例來說,擔任今年秋季新劇《逍遙法外》(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暫譯)製作人的珊達萊梅斯,不見得每位觀眾都熟悉,但只要說起她擔任節目統籌的作品如《實習醫生》、《私人診所》或近兩年大紅大紫的《醜聞》,喜歡的觀眾必定能立即想起劇中宛如花系列的誇張劇情轉折、複雜戀愛關係與爆棚的情緒張力;同樣的,如果你中意《居家男人》與《特工老爹》等成人動畫的時事梗、政治不正確題材以及低級但又令人捧腹的笑點,則塞思.麥克法蘭(Seth MacFarlane)的名字肯定不容錯過(其實多數人是從《熊麻吉》認識這位低級搞笑天才)。
而只要艾倫索金的名字出現為創作人,則無論《白宮風雲》或《新聞急先鋒》,都有著同樣犀利的對白,一針見血的批判;如果索金對你來說太過理想主義而不切實際,不妨試試髒話藝術家阿曼多.伊安努奇(Armando Iannucci)尖酸刻薄但無比中肯的《副人之仁》或《幕後危機》。或是布萊恩弗勒(Bryan Fuller)在《雙面人魔》的黑暗綺想,以及萊恩墨菲在《美國恐怖故事》直率的社會批判與輕度獵奇,只要找出符合自己口味的美劇,認出節目統籌,不要懷疑,專心追就對了。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