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1984 年的麥金塔為始, 1998 年的 iMac 為終,《史帝夫賈伯斯》試圖藉由聚焦在三場產品發表會上,帶領觀眾看見科技與工藝背後,賈伯斯作為一個有血有肉凡人的成功與失敗。但儘管有著麥可法斯賓達近乎魔術表演的演出,以及丹尼鮑伊火花四射的執導,《史帝夫賈伯斯》做為一部電影始終無法克服本身讓人又愛又恨的劇本,至於最後成品是「美中不足」還是「白費功夫」,就看個別觀眾的感受了。
同樣由奧斯卡得主艾倫索金擔任編劇,同樣描繪一位改變時代但個性乖僻的科技天才,同樣透過非傳統傳記電影結構的形式呈現故事,並同樣有著讓人喘不過氣的節奏以及連珠炮般的對白,觀眾很難不把《史帝夫賈伯斯》與《社群網戰》相提並論。不過比起《社群網戰》幕後峰迴路轉的精彩角力,索金在《史帝夫賈伯斯》選擇以更小、更集中的框架描繪賈伯斯其人其事。雖把角色的才華與自負傲慢在一場又一場的唇槍舌戰裡表現得淋漓盡致,卻也因此放大了自己在刻畫人物真實情感上的捉襟見肘,再加上刻意追求工整的劇本結構,過於精心設計的前後呼應反而讓裡頭的巧合與對比顯得自作聰明,造成電影一面在你來我往的對話中達到幾乎是「程式語言與商業經營版《瘋狂麥斯》」的火花,一面又在家庭故事裡表露出接近是「一加一等於二」的天真簡陋。過往影評對索金的評價總是「擅長刻畫聰明,但完全無法刻畫人」,而《史帝夫賈伯斯》正是此一說法的最新舉證。
但即使如此,當《史帝夫賈伯斯》徹底沈浸在賈伯斯本人的與眾不同裡頭,加上幕前幕後第一流的團隊,《史帝夫賈伯斯》這部電影也顯得與眾不同。比起原先預定與索金再續前緣的大衛芬奇,丹尼鮑伊或許在名聲上略微遜色,但導演功力上絕對足以分庭抗禮,本身幽默溫暖的個性甚至讓片中陳腐的大和解多了些誠意與直率。鮑伊除了讓電影用一種平穩又電光石火的步調前進,也用本身的活力取代芬奇的精準,讓觀眾深刻感受到那時那刻的興奮感,以及面對未來的無窮信心和潛力。即使片中時不時有讓人搖頭的橋段、即使少了老戰友安東尼多德曼妥(不知道是因為前段的 16 釐米拍攝,還是剛好衝到《白鯨傳奇:怒海之心》)與地底世界樂團有點遺憾,但搭配俐落的剪接與攝影風格的轉換,到底還是一次通體舒暢的體驗。
演員則是另一個本片終究能夠成功的原因。麥可法斯賓達的演出讓人想起《黛妃與女王》裏頭的海倫米蘭,雖然外型與本人有相當程度差異,但能靠著自身演技證明這是詮釋而非模仿(比方說,嗯,《鐵娘子》的梅莉史翠普),最終呈現出一個觀眾無比熟悉卻又第一次見到的樣貌。光是三次發表會之間,如何讓角色既有明顯改變,但從頭到尾又是同一個人,已經是前輩高人的水準,到了片尾已經完全讓觀眾相信眼前的不是別人,正是賈伯斯自己。其他如傑夫丹尼爾或麥可斯圖,都是一如往常的優秀,凱特溫絲蕾的表現雖只能說是不過不失,但考慮到索金筆下的女性始終無比平板,這已經是一次有血有肉、不卑不亢的演出;至於凱薩琳沃特森更證明《性本惡》的表現並非偶然,未來肯定不可限量。
終究《史帝夫賈伯斯》最接近的比較對象,正是賈伯斯自己的麥金塔:一個偶有小瑕疵,但設計精良且工藝傑出,卻同時也讓多數消費者不得其門而入,終究疏遠了大眾的作品。或許再過另外一個十五年,當賈伯斯的過世真正離我們有一段距離,我們可以比較全面而自在地篩選自己想要的材料,從前一代失敗的灰燼中生出改變世界的傳記電影。但就現階段來說,《史帝夫賈伯斯》要享有不折不扣的成功,恐怕沒那麼容易。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