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在時間的光 《瑞士鐘錶師》解密製錶精工|影迷尖叫屋

0

上映日期:Nov/4/2022
類型:Drama/History
導演:Cyril Schäublin
演員:Valentin Merz、Clara Gostynski、Monika Stalder、Nikolai Bosshardt

Viola’s Rating:7.5

即便現代人越來越少戴錶,講到製錶精工,瑞士還是大家心中的第一名。出生自製錶世家的導演,透過電影紀錄下瑞士鐘錶崛起初期的秘辛與阿嬤的人生故事。

瑞士鐘錶製造工業初期,製造商和模具師針對「時間」發生衝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各憑本事各持己見。

電影的大時代背景設定在瑞士無政府運動時期,此時正處於製造工業發展初期,工廠開始實施工人專業化與任務分工化。工業革命後30幾年,人民的生產模式漸漸從家庭代工轉為進入工廠「上班」。生產手錶的過程非常複雜,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即便專業化後勞動力看似容易取代,但片中的勞動意識高漲,工人們也都積極參與勞工運動。

雖說故事內容講述的是瑞士的製錶精工,《瑞士鐘錶師》做為八大藝術之一,最美的地方就是細緻的燈光、構圖與攝影,也讓它奪得北京影展的最佳攝影獎與最佳藝術貢獻獎。片中的製錶工人運動約在愛迪生改良鎢絲燈泡之前,所以全片幾無夜間場景,觀眾無從得知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人類是否已能使用煤油燈與蠟燭之外的夜間照明。

《瑞士鐘錶師》多採用柔和的自然光,燈光師打出富有時代感的光,再利用場景裡的大片玻璃或戶外景使這些光線自然流瀉,形成美麗的光影。構圖上主要以特寫與遠景為主,不論是鐘錶或人物的特寫,都能清楚感受到各個零組件與表情的一舉一動;遠景採用廣角攝影,且人物總是位於鏡頭構圖內的邊邊角角,暗指人不過是整個大社會的一個小螺絲釘、小齒輪,雖不至於不重要,但絕對稱不上主角。

既然主題為鐘錶,片中看到不少時鐘與手錶的場景。有趣的是,當時的「時間觀念」是多元且有爭議的。以《瑞士鐘錶師》為例就有電報時間、工廠時間、市政時間與無政府主義時間四種。或許當時的技術還不夠好,導致各個時鐘間的時間差幅度很大,因此還需要定時對時。比較令人好奇的是,不知道對時人員看的是用來確認相差秒數的碼錶還是工廠產製的手錶。若為後者,又為何手錶的時間能準確,時鐘卻不能呢?

在《瑞士鐘錶師》裡,無政府主義無所不在,除了工廠作業員們參與無政府運動組織之外,連製圖師都標榜自己繪製的是「無政府主義地圖」。從工業革命前的個人與家庭本位,進入家國意識與以團體為重的思維,再到個人主義重新崛起,這些參與運動的男男女女被社會認定是比較「新潮」的一群人。女主角約瑟芬也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之下結識製圖師彼得,雖然電影對兩人之間的情愫並沒有太多著墨,但彼此聊得來且對對方的工作感興趣是肯定的,也為美好往日與這部作品留下一點想像空間。

當時大家開始建立「時間觀念」,雖說還不是人人都戴得起手錶的年代,但若聽到有人不戴手錶才會驚訝,就像現在聽到有人不用智慧型手機一樣驚人。

重視時間觀念固然是好事,但也被資方拿來當作控制員工的工具。電影中的製錶工廠,每天都測試員工組裝一組手錶的速度,並以此作為加薪或解雇的依據;計時人員閒暇時,又或是該說這本來就是他們工作的一部份,還必須計算廠房內各條路線的耗時,以得出效率最高的工作動線。

當人連走路都被規定只得走直線,只為了節省兩秒鐘,那真的是與機械無異。前面提到當時的社會有各種不同的時間並行使用,這對於利用午休時間前往郵局辦公的員工來說很是不便。片中就有一名工廠工人,由於郵局使用的時間非工廠時間而遲到,甚至還得為此扣薪水,完全得不償失。

除了全片主題的製錶精工之外,在那個電報、時間測量與攝影等新技術興起的年代,大家對「照片」這種能夠「捕捉當下」的魔法很是著迷。不但名人或有錢人會透過照片來彰顯自己的地位或紀錄下重要瞬間,就連市井小民也會向攝影師購買照片,不管自己認不認識影中人,反正只要擁有一張照片就是潮。女主角約瑟芬與彼得之間若有似無的戀情,也是透過買賣照片的過程增添真實性。聽到顧客閒聊八卦的攝影師,將兩人照片的價格抬高,除了符合供需理論之外,可能也是最早的八卦小報雛形吧。

圖片來源:IMDb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Viola,《Screen Scream影迷尖叫屋》管理者,喜歡看電影,熱愛吸取電影資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影痴。平常秉持專業,理性介紹電影的Viola只要碰上喜歡的男女演員,就會無法自拔的從影痴變花痴。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