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1 號晚間,日本藝人木村拓哉首次來台拍攝觀光局的宣傳影片,台灣所有娛樂媒體總動員,想方設法要跑到更多、更獨家或更能吸引讀者與觀眾的新聞,在這個媒體高度競爭的採訪戰場上,中天主播劉涵竹(已關閉個人臉書)以日文直接提問,引發媒體全面圍勦,整起事件也因媒體間的相互競爭,增加不少情緒性的報導。
娛樂重擊沒有打算仲裁這件事,對涉及此事的電視台與主播也沒有多添評論的必要,但為什麼也湊個熱鬧來篇娛樂週記呢?因為我們想藉由這次事件,深入探討娛樂產業界一些約定俗成的事,讓讀者對此事不只有看熱鬧,也還能看到些門道。
還原事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採訪當時在現場、代表邀請木村拓哉來台的東風文化,接待並擔任翻譯工作的江明玉小姐(業界多稱之為「小向」),請她對事件的來龍去脈做釐清與說明。
長期關注日本藝人的影迷和歌迷們,相信對常出現在來台日本巨星身旁的這個嬌小身軀並不陌生。江明玉入行最早可回溯到導演吳念真為 TVBS 主持《台灣念真情》(1995)的年代,當時日劇開始在台灣引發收視風潮,她以free lancer的身分在家接日劇翻譯的案子,因為網友聚會而認識 TVBS 的工作人員,直到 1997 年 TVBS 承製日本電通與吉本興業會社的選秀節目《小室魔力 TK news》,她才進入TVBS擔任日文口譯貼身協助台日工作團隊」。2001 年她派駐東京東風日本分公司,加入家族頻道 TVBS-G《娛樂新聞》在日採訪的工作小組,雖然當時的職位是行政管理,但碰到日本有颱風或地震時,因為是公司唯一會講中文的人,即使災難發生遠在九州而非東京,也要應台灣總公司新聞部的要求,和家族電視如年代新聞台的主播連線。(而台灣媒體為求效果,不注重事實根據與邏輯的便宜行事作風,其實早在那個時代就埋下了種子。)而後,除了持續接洽富士電視台和傑尼斯事務所的合作、引進日本流行音樂藝人到台灣的演唱會,也包括幫當時葛福鴻的簽約藝人 F4 經營歌友會和日本演唱會,或是飛輪海的歌友會。日本歌友會的經營是一門非常成熟的產業,下次有機會,再請她分享給大家參考。
◎ 能否說說看這次事件妳身處第一線觀察到的看法?
江明玉:「我們這些長期和日本娛樂行業有合作關係的工作人員,不適合對某個個案工作直接討論,所以我只能以一個長期從事這份工作的職業身分,來討論我在工作上遇到的類似狀況。」這是長期和日本藝能界打交道,養成的自我要求與謹慎拿捏的尺度,「我覺得這一次這個記者相對倒楣的原因有幾個,首先她是中天的記者,網路鄉民們本來就比較不喜歡旺中集團的中天電視台,除了這些鄉民,同時有一群傑尼斯的粉絲也被招惹到、不喜歡他們的偶像被如此對待,加上當事人違反所有媒體與主辦單位之間的協議,得罪了在場的競爭同業,這三個因素加起來同時發酵,可想而知影響程度會有多大!」
「老實說,大家對她日文不好還硬要發問的這些指責,其實都不是重點,從以前到現在,日本藝人的訪問多多少少會遇到相同狀況,因為台灣早期很多專門跑日本線的記者都會講日文,有些會直接用日文發問,我們也不會特別制止,畢竟他日文都講出來了,藝人也聽得懂,我們能做的就是即時翻譯,讓在場其他不懂日文的媒體可以理解。那句問話其實也還好,初學日文的人也很容易搞錯,但也沒有錯到一些媒體過度抹黑意涵的程度,最後發展這麼嚴重,可能就是前面三個因素一起發酵的結果。」
由於擔心現場人太多太混亂,原地停留太久會造成機場其他旅客的困擾,在這樣臨時停留的場地也很難回應訪問,但又必須滿足媒體的採訪需求,於是主辦單位事前就和現場所有的媒體協議好,在機場僅問簡單的兩三個問題。至於問些什麼,畢竟木村拓哉是第一次來台,很難脫離一些基本問題,不外乎是:「第一次來台灣有甚麼感覺?」、「來台灣之後期待做些什麼?」大家協議出一個對雙方都安全,同時能滿足媒體和歌迷,又不會危害到整個工作進行的採訪方式。
其實對於網路上很多傑尼斯的歌迷來說,這次木村拓哉能站在機場接受聯訪,已經超乎他們的預料,上 YouTube 搜尋所有傑尼斯藝人來台時的接機狀況,會發現其實都盡量避免原地停留,因為勢必會造成混亂,以前在高雄還發生過藝人鞋子被擠掉的狀況,所以這次停留受訪對歌迷來說真的是超乎想像。
至於日本當地的媒體生態,江明玉思索了一下,表示很少會有這種場面,大概只有奧運金牌選手回國,大家才會一窩蜂堵在機場報導,當然一些國際巨星到日本,也會有機場圍堵的盛況,但絕對不會有台灣這樣,媒體歌迷擠成一團,甚至被形容為暴動的情況。相比之下,台灣媒體的確更熱情、更混亂,希望與被採訪者有更多的互動,多搶拍一些藝人向台灣觀眾打招呼、問聲好的回應。
這樣的新聞現場,本來就不可能有多好的採訪品質,大家擠在機場,問一些初見面很禮貌性的問題,然後把現場混亂的狀況呈現到觀眾或讀者眼前,也就是機場接機新聞的典型樣貌。以日文發問、本來單純想獨家新聞的記者,反而讓自己變成了新聞事件的主角,我想自認倒楣的同時,應該也會深刻反省,自己到底做了哪些犯眾怒的「不專業」行為。其他同業也不必過度見獵心喜,以台灣的媒體生態,幾乎可以預言,這樣類似的狀況絕對會繼續上演,只是換成另一個媒體、另一個當事人罷了。
事件發生之後,當事人已關閉自己的臉書。這些年來,台灣各家新聞台鼓勵旗下主播經營自己的臉書粉絲頁,有些甚至將粉絲人數作為主播工作績效的指標之一,主播長期把自已當成藝人在經營、取悅粉絲按讚的方式,很容易在「要當一個專業記者還是表演工作者」的界線下失守,發生這次事件絕不是偶然,如果各家新聞台不反省改善,仍長此以往的鼓勵下去,下一次發生讓人更想像不到的事件絕對是指日可待。
◎ 可否講一下日本藝能界的採訪生態,順便和台灣的狀況做個比較?
「日本對於不同形式的採訪會有不同的對應,例如記者會是一種、專訪是另一種,記者會上有受邀媒體名單,沒受到邀請的媒體一定無法進場。」江明玉如此表示。「記者會因為報導即時性的關係,不會要求事先確認新聞稿,但如果是雜誌專訪,那麼所有的原稿、內容、照片都需要被確認過才能刊登,當然他們採訪與被採訪的兩方,本來就很相互尊重,預先看稿也不是要左右評論或干預觀點,多半是確認資訊沒有錯誤,這也是台灣媒體很難想像的。」
而台灣的生態是,記者在公開的記者會現場,很少有地方進不去的,就算原本進不去,一吵一鬧,主辦方息事寧人也只好放行,此外,我們的現狀通常是接受了訪問,刊登出來的內容和訪問當時的重點可能大相逕庭,記者報導偏了方向或編輯自作主張修改內容也都有可能。記者會現場怎麼被報導,主辦方通常控制不了,媒體大部分想問什麼就問什麼,記者會主辦方只能祈禱現場不要有突發狀況模糊了焦點,而台灣有突發狀況發生的情況還相當普遍,尤其是有時會要藝人回應其他藝人剛發生不久的緋聞或醜聞,所以對比起來,我們的媒體環境真的算是相當自由,失控成為常態,主辦記者會看天吃飯,預作可能失控的準備,應該也是許多專業公關公司心裡的痛。
江明玉舉了一個親身經驗:「譬如日本雜誌授權我們翻譯發行中文版時,授權的文章可能是三年前的,文內報導的店家現在已經沒有營業了,如果還照常刊登,他們會認為這對讀者很不負責任,所以只要文內有報導,高達數百家的店家,也都會重新打電話去一一確認,確保現在出版的時間點,資訊沒有錯誤才敢授權,日本媒體認為對讀者負責非常重要,這也是日本追求專業精神的體現。」這在台灣相信也很難想像,有多少台灣媒體會這樣自我要求呢?讀者只能從文章公布日期,自行判斷資訊值不值得取用吧?
◎ 這些年來,幫東風文化接洽日本藝人來台,特別是對媒體的居間聯繫有沒有什麼變化?
「相對來說有比之前開放一些。比方說以前開演唱會,只能有一台官方的攝影機拍照或錄影,提供給各家媒體使用,我們也都知道媒體不喜歡用一樣的素材,經過溝通後,日本這幾年來有相對開放,讓媒體在授權的範圍內自行拍攝。」
採訪過程中,江明玉接到東風文化的公關人員電話,想要確認:「藝人是否有提到還想再來台灣?」小向回答:「有,連經紀人、隨行工作人員都提到希望有機會能再來台灣。」結束通話後,我也追問藝人等是否真的有提過這樣的事情?
「基本上東風文化相當尊重日本藝人 ,不會像一般公關公司可能隨口代藝人編造回答,因為台灣所有露出的相關報導,在藝人返國時都會連同報紙並翻譯成日文提供給對方,所以不會也不能去捏造藝人的說法,頂多抽掉一些沒有根據的報導,會抽掉也是私心希望替台灣新聞專業留下一些正面的形象。」
跟台灣關係比較密切的日本藝能界都知道「台灣四大報」的名號,而所謂的大報在新聞處理上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對日本人來說,大報刊登的新聞是經過證實的,未經證實的是小報才會刊登的內容,而台灣的大報卻經常報導小報化,不在意自家報紙是不是名符其實的大報。基於不要讓日本人看輕台灣的大報,小向抽掉不轉譯也許是一個讓傷害減到最低的做法。
而和日方工作只要第一次沒出狀況,通常會一直合作下去。也因為花了很多功夫磨合,日本人通常不會選擇重新開始其他新的關係,這樣的工作習慣形塑了日本對於長期合作關係的重視,以及對承諾超級堅持的職場文化。因此,雖然已經不是前老闆的員工多年(江明玉目前是小器-生活道具的經營者),她還是持續協助她十多年來負責的特定日本公司與東風文化的合作案,維繫雙方關係,許多日本公司甚至不知道她已經離開東風文化,而前老闆也充分授權她代表公司與日方進行洽談與交涉,她也認為這樣的關係是對雙方都好,並讓事情順利進行的模式。也不禁讓人感慨現在台灣的媒體生態,採訪者與受訪者之間的信賴還剩下多少?
其實這種居間的工作,一般都是掮客身分,在台日雙方間,中間人往往也要拿到自己的利益,但她基於和前老闆的長期合作默契,站在東風文化的立場,與日方洽談交涉,三方沒有利害衝突,才能維繫長久而良好的關係,我想這也可以提供台灣娛樂業界或媒體參考。最後,回到事件本身,江明玉表示,對於劉涵竹想要搶獨家的意圖,完全可以理解,但她還是犯了兩個錯誤,第一是沒有尊重大家講好的協議,第二是企圖用日文對木村拓哉直接提問獲取「獨家」,然而對新聞採訪本身來說這個提問到底意義何在?真的具有「新聞價值」嗎?這些問題,也很值得所有新聞同業問一問自己吧!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