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影評/《陽光普照》:兼具技術水平與動人之處,但藝術成就與劇情體悟見仁見智

0

鍾孟宏的《停車》、《第四張畫》、《失魂》都多少碰觸到了家庭和父子關係的議題梳理,但都是相當風格而類型化的片型與處理。反其道而行,在個人第五部劇情長片《陽光普照》,鍾孟宏竟然「回歸日常」,他用相對溫和、寫實、好懂的方式去處理了台灣影視中不動如山的家庭劇題材(可能也與編劇張耀升本身的創作偏好有關),一言以蔽之有點像是鍾孟宏選擇去拍一個很張作驥的題材—事實上今年的《陽光普照》和《最親愛的陌生人》都像是他們用各自不同的目光和手法重拍了一次《一一》,甚至許多設定細節上值得相互對照玩味。

除掉了鍾孟宏強烈的個人風格色彩後,《陽光普照》仍有著中島長雄攝影濾鏡下的獨特質地,不管是親情或友情的衝突戲,在這個濾鏡之下自然能興起不同的緊張感甚至懸疑度。然而在非常漫長的時間軸裡,家庭與家庭成員間關係的起承轉合顯得零散片段,說不清這是編導刻意想要建立的日常(再次的這和《最親愛的陌生人》又有異曲同工之處),用一種接近法國真實電影(cinema verité)的手法,切出現實生活河流中的不同段落,企圖拼湊出整段現實的氣味,卻並不是傳統的線性敘事。


近年來運用這種手法成功的案例,最有名的應屬《我和我的小鬼們》及《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這兩部金棕櫚得主。它們都是現實生活的切段,段與段之間很難說有什麼必然的關聯性或怎麼解釋為何會從A點跳到B點,甚至有時候節奏也難以捉摸、忽快忽慢、關注的事件有時大有時小,但最後看完整體在感性上卻能留下極大的情感後座力,會覺得這些零散的片段共構成一個豐厚的整體。

《陽光普照》有這樣的影子,但它破碎的片段最後能否在有留白的狀況下,又讓人覺得每條線的發展和每個角色其實都可以讓人理解做出那樣的選擇,可能就見仁見智,也造成整部片難以評價,難以辨別是對是錯。這次鍾孟宏自導、自攝、自剪,個人認為攝影在營造療癒的「陽光系」或暗黑的衝突醞釀上仍然各有幫助,但在剪接上的莫衷一是,卻讓原來各自為政的片段顯得更難形成整體。最重要的父子角色(陳以文和巫建和)篇幅絕對夠,但他們的演出有時更像陳以文和巫建和自己,我有點看不到他們的角色本身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們做出的選擇有時能夠說服我、有時讓我一頭霧水。而篇幅與視角相當有限的角色,包括劉冠廷、許光漢和温貞菱(甚至更小的尹馨和尹馨女兒),對我而言都還不是成立的角色,留白留得太過因而我無法理解他們。全劇以己身狀態與演技撐起來的就是柯淑勤的媽媽角色,她的每個呼吸與轉折都讓人覺得她就是那個家庭裡的苦情媽媽,努力為了每個人著想但事情總是不如她預期,她只能一直追著不斷而來的現實而居,最後日子也還是要過下去。

整體而言,我認為《陽光普照》在它想做的形式上確有想法,但在敘事方法上卻有些落差,導致最終我不確定它到底想要訴說的核心主旋律或核心意念為何(相對的《我和我的小鬼們》或《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看完後會非常清楚)。我不確定它是要寫一部《一一》、《冰風暴》,講一個表面普通的家庭,成員卻各自背負著命運的重擔,還是它要講一段固執變質的父子關係帶來的扭曲與傷害,還是家人間不管如何彼此傷害最後終將和解在日常裡,還是我們終究連最親近的家人都無法理解。似乎都有帶到,但也似乎都沒有真的往下走,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陽光普照》雖有動人之處,終究無法構成一個說服筆者的整體,殊為可惜。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唸過台大外文、台大台文,都成了逃兵,現為自由寫手,從企劃編劇、影劇評論到採訪紀錄,只要是喜歡的東西無一不能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