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導演陳慧翎 X 製片周毅銓:用新類型開啟台灣戲劇的可能性

0

撰文/Maple ; 攝影/莊永鴻

身為台灣極少數同時具有金鐘獎肯定、也有膾炙人口偶像劇作品的導演,陳慧翎繼《那年,雨不停國》後睽違十年,帶著原班人馬周毅銓製片、余慧君執行導演再接下公視年度旗艦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次她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又繳出了什麼樣的成績單,相信觀眾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知悉,娛樂重擊特別搶先專訪本劇製作核心的三人組,讓大家一窺劇組在製作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製作鐵三角:導演、製片、執行導演

陳慧翎導演在訪談一開始就滿懷感恩的說:「如果沒有阿銓和慧君,就沒有這部戲,他們甚至比我還要辛苦,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們一起決定、一起克服。」她也笑著補充:「有時候就是我不想做的事,就交給他們。」

言談中不難發現三人有著革命情感,《你的孩子》在執行上的完成度,跟這組團隊合作的默契無間絕對脫不了關係。原來三人的緣分早在《下一站,幸福》就開始,陳慧翎導演回想起:「當時阿銓還是吳建豪的助理,後來在《那年,雨不停國》才第一次以製片的身分合作。」陳慧翎隨即笑說:「中間的戲沒跟阿銓合作,我發現只要阿銓不在,我就會失敗。所以這次接戲後我最先找的就是阿銓,慧君也是一路從當時就開始合作。」

這次再挑戰公視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很特別地跨越了既有台劇的框架,10 集電視劇的規格最後更像是五部電視電影或五集長篇詩選劇,提起從單元劇變成五部電影,製片周毅銓坦言:「《你的孩子》最早是 10 集連續劇,中間因為導演健康因素中斷,延到第二年要拍的時候,因為覺得原本劇本比較通俗,後來改劇本後難度確實大幅增加,又有很大的預算及時間的壓力。拍片一定都有這些壓力,但解決的團隊不同、解決問題的人不同、態度不同,就會有絕對不同的結果。」

陳慧翎導演表示:「接戲的第一件事當然是想到觀眾,我自己對教育這個題材有興趣,也覺得值得花心力去做,接下來就是思索這部劇究竟要帶給觀眾什麼。原著是以家教的身分去看這些家庭發生的事情,原始改編也是走這個模式,女主角是美麗的家教,有個帥男友,她自己本身也有難解的問題,再走進每個家庭看到不同的問題,可以說是偶像劇和單元劇的結合。但回過頭來想,大家覺得這跟改編的初衷已經有點偏離,因為原著的故事都很悲傷、而且沒有結局,家教是非常無能為力的。當然如果劇本維持旁觀、沒結局的狀態,反而會失焦,顯得沒有重點,當我們第二年重來的時候,有了一段時間沉澱,在開拍前四個月看到原本劇本,發現確實不是那麼理想,後來就毅然決然決定全部砍掉重練。」

在只剩下四個月要開拍的時候把劇本砍掉重練,雖然陳慧翎說來似乎輕描淡寫,但這對製作上來說是非常沉重的壓力,但公視和導演為了不悖離改編初衷,都同意為了劇本好,還是要做最後的努力。陳慧翎導演補充道:「我們跟公視就邀請了新的編劇加入,決定把每個故事單獨來說,並拿掉家教的觀點,確定做五部獨立的片子,有點像《滾石愛情故事》的模式,開放原著各個故事的命題作文給四組編劇,讓他們自己挑戰有感覺的故事,再加上要有『科幻』元素,讓他們去寫。」

提到科幻/奇幻元素,陳慧翎導演認為:「我認為科幻有種寓言式的距離跟美感,以這樣的類型來講非常通俗的家庭瑣事,可以有一個全新的切入點,反差很大,而且故事已經很沉重,我也希望有些聲光娛樂的包裝,給觀眾更多驚喜,也給編劇新的刺激。但同時在製作上也面臨全新的挑戰!」

製片周毅銓笑說:「確實編劇寫出了新的感覺,拿到新劇本的時候,導演是很興奮的,但執行導演慧君和美術就崩潰了,因為以我們的時間和預算,要做到劇本的要求是幾乎不可能的。」為了營造科幻/奇幻感,劇本裡不但有大量未來感的場景,也有著不少動物的鏡頭,如孔雀、貓、青蛙等等,而且還要拍攝貓生產的過程,周毅銓補充道:「因為時間上已經來不及做特效,所以導演就說:『沒關係,我們都實拍。』這句話聽起來很輕鬆,但執行起來卻是非常曲折!」

一部電視劇當五部電影做 《你的孩子》激發了團隊意志力

陳慧翎導演表示:「其實劇組對劇本的理解都很豐富飽滿,我們才有可能在這麼壓縮的時間做到這個程度。劇本一定好後,其實在製作上的來回溝通並不多,完全可以看出大家對劇本都很有愛,從道具、服裝、每個小細節都是。我工作的時候就是當一個最好的媽媽,讓大家放飛自我,團隊也都是在合作過《那年,雨不停國》之後有了其他經歷再回來,大家都更成熟,而且每一個部門交出來的東西都比我原本想像得更多、更好,我再看到又有新的想像和拍攝的靈感,完全是互相加乘的效果。」

余慧君執行導演也特別提到:「這次的美術組真的是我拍戲這麼多年來,最喜歡的一組。即使礙於經費,很多部分還是有妥協,像是《必須過動》裡面原本希望所有人上課是拿壓克力板,但預算不夠沒辦法,即使如此,他們最後做出來的道具細節還是非常精美,完全超乎想像。」

而《必須過動》裡一大亮點就是母親葉全真身上佩戴的、為媽媽們分等級的光榮勛章,這部分導演也解釋到:「都是藝術總監設計出來的模板,原本有花、豆筴等不同設計,我後來選了豆筴裡包覆著五顆種子的意象,因為覺得最接近母親孕育新生命的狀態。」

周毅銓製片補充道:「最重要還是主創要對拍什麼樣的一部片要很有共識,大家看到這個劇本也覺得好不容易有機會做出不一樣的台劇,大家都很想把作品做好,才有機會是現在的成果。我們把《必須過動》放到最後一個拍,也是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給美術,去找適合的、有未來感的場景。光是劇中母女住的家,我們怎麼找都找不到,本來已經要在一個不理想的民宿勉強拍掉,最後很幸運的在最後關頭找到台中那間房子,幾乎不用做改變就已經未來感十足,又符合原本設定的灰白冷色調。」

因為是用做五部電影的概念來推動,其實從前製開始,導演、攝影、美術就都一起討論如何依劇本的氣質做出不同的風格。陳慧翎導演提到色調上的設定差異:「美術在調整上非常用力,每個單元都有不同顏色。《必須過動》就是設定成一個純白、灰暗、冷的世界。《媽媽的搖控器》是藍黑色,徵顯著控制壓力下無限循環的憂鬱;《茉莉的最後一天》則是粉色系,用粉藍、粉紅、粉黃等等顏色去包裝一個看似樣板幸福家庭,但包裏在粉紅色泡泡裡卻有著暗潮洶湧;《貓的孩子》則是綠色,很潮濕黏膩,跟不停漏水的家相互呼應;《孔雀》則是設定成五彩繽紛。後製的部分剪接跟配樂是同一位,但讓他們做出五種不同的風格,調光則直接找五個不同調光師來做,讓呈現更不同。」

周毅銓製片也補充:「五部從影像風格、顏色、服裝造型、燈光的反差、各種不同的濾鏡、攝影機的運鏡方式等等,都做出了區隔。以一般台灣電視劇的規模,其實沒辦法用到這麼多樣的移動攝影器材,這方面還要非常感謝力榮及美華姐特別的支持。」

除了在風格上的區隔,「實拍」兩個字也讓劇組疲於奔命—最困難的無疑是孔雀和拍攝貓的生產過程。陳慧翎導演提到:「我們不斷在網路尋找懷孕的三毛貓,找到的第一隻第一天來就生了,來不及拍到;最好笑的是第二隻一直沒有生,後來我們發現竟然是過胖的公三毛貓!第三隻則是一個靈異的過程,我們找到的第三天牠就跑掉了,我們用了傳說中的剪刀法、去大眾廟求虎爺、還請動物溝通師等等,終於在 24 小時內找到她!」她也笑說:「而且找到貓之後,還要找到一個能照顧貓、懂攝影、長時間在家工作可以隨時等候生產的人,所以最後就是倒楣的剪接師吳姿瑩接手這個工作。」

提起孔雀的拍攝三人也是苦笑不已,周毅銓製片表示:「孔雀是全劇最後拍攝,拍完孔雀園就可以殺青了。那天我已經先回台北,他們在現場拍了兩個小時之後,慧君崩潰地打給我說『真的拍不下去』,因為原本就已經在換毛的孔雀,那時的季節已經掉毛掉到變成火雞了….」

陳慧翎導演回想起那隻孔雀還印象深刻:「我們那時候拍了兩個小時慧君真的崩潰,因為牠掉毛掉到已經沒有尾巴,完全沒有架勢,我們也不能拍全身,而且可能牠自己也覺得自己醜,連眼神都是渙散的。」最後還是等到今年三月的孔雀發情期,才補拍完孔雀的部分,算是全劇殺青!

還未上映家庭戰爭先開打?陳慧翎:「所有父母都曾經是孩子」

辛苦而一波三折地完成了改編與製作,劇組對於這部戲自然懷著很深的期許。製片周毅銓提到:「目的當然希望更多人看到,父母的觀念、對孩子的掌控及除了念書就沒有別的出路這個想法,其實這也不是只有在台灣發生,亞洲地區的家庭及父母的觀念還是很根深蒂固。當然不可能說看完這部戲,看過的父母跟家庭就可能會突然大轉彎,但希望看到的人,能有多一點省思。」

陳慧翎導演更表示:「我覺得所有父母都曾經是孩子,我希望他們能回想起當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想要做什、最討厭大人對你做什麼,成為大人的時候就不要去那樣對待孩子。我們生而為人,究竟什麼叫做成功?為什麼一定只有一個答案?為什麼一定是數字、各式各樣的數字,成績、薪水、車房、家庭,但成功和幸福有標準答案嗎?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窮極一生我們可能也沒有標準答案。只是說每個人真的了解自己嗎?真的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嗎?如果大人們自己都說不出一個很確切的答案,我們又為什麼要去教導孩子一定要怎麼做才一定是對的呢?其實孩子是最有靈性和生命力的,他們不應該在長大過程被剝奪自我發展的機會。」

執行導演余慧君也感性地說:「我覺得我們從小都成長在不斷被否定的世界,從家庭到學校,其實我也是做這部戲的時候,重新讓自己知道要怎麼學著去喜歡自己,讓自己有信心去知道喜歡的東西。其實我很感激可以遇到這個案子,之前做戲常常做到很疲憊,這個案子即使很辛苦,但共同奮鬥的過程中,我自己也重新在工作上找到樂趣,而且希望觀眾看到不同的題材,過程中不斷覺得這可能開啟台灣戲劇的不同可能性,不斷帶來興奮感。」

陳慧翎導演最後也針對目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讓孩子讀詩的前導預告引發的討論做回應,她表示:「詩裡面當然是有一些用詞容易讓不理解詩的人誤以為那是要顛覆家庭關係,不過我自己的感覺是光是小孩讀詩都已經很多人覺得被挑戰,因為在亞洲家庭裡就是希望小孩閉嘴、乖乖聽大人講話,我們要挑戰這樣傳統的倫理與價值觀,確實需要很大的力氣,有時候就像劇中我們透過角色說的吧,有時候孩子真的『不要太乖』,還是要有自己的話語權和主體性。」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