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流體驗時代下,音樂需求產生什麼變化? ──《2017 泛知識節》

0

文/邱素蘭

2017 泛知識節於 11 月 11、12 日在台北實踐大學體育館盛大舉行,活動包含了各式領域的講座、座談、體驗活動等等,並邀請超過 100 位講者到場分享。在娛樂領域講座中,邀請到來自台灣第二大串流音樂平台 MyMusic 的產品行銷處經理吳維宸,透過自家產品與執行經驗,討論音樂載體和聆聽行為的變遷,並分享科技如何在串流音樂趨勢下為歌迷創造更多的價值。

「音樂對你的意義是什麼?」這句開場白彷彿是一把鑰匙,透過理解這個問題,或許就能知道音樂這個產業或是服務,接下來要往哪裡去。吳維宸認為我們可以把對音樂的態度分成兩種面向,有人將音樂視為「自我治療的方式」,有人認為是「閱讀世界的介面」。音樂建立了兩種面向,一個是in,向內探索;另外一個是out,向外社交。然而是甚麼讓音樂被重新發現,重新被看待呢?

當取之不竭,音樂更需要被思考

「Streaming is the winner」,吳維宸表示串流音樂是目前的趨勢,且收益還在不斷增長。根據美國告示牌雜誌 9 月份的報導,2017 年全美串流音樂的付費人數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 50%,類似的增長也能在台灣看到。音樂的載體一直在演變,從黑膠、卡帶、CD 到數位音樂,現在則是智慧型手機為主要工具的「行動音樂時代」。她分享,在數位音樂時代,人們可以隨時帶著喜歡的歌出門,不用擔心「忘了」帶什麼歌,因為歌曲「隨時都在雲端」。過去,一般大眾耳裡的音樂饗宴也許來自花費存很久的錢去買的卡帶或 CD,而今則變成了一個吃到飽的buffet。

在這個音樂看似被科技發展壓縮的時代,花時間思考音樂更顯重要。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形態,「碎片化的時間」造成碎片化的審美、碎片化的鑑賞。另一方面,演算法與人工智慧等等的科技發展如何影響音樂服務都將是必須面對的課題。也許所有人都可以思考「演算法究竟是幫助,還是限制」,而我們反制演算法的方式正是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讓音樂與自己的生活有更多連結」。

填滿需要音樂的時間與場景

透過行動裝置與串流服務,音樂可以填滿碎片化的時間跟場景,吳維宸說,「如何讓人們在 buffet 裡面找到目標,是身為串流工作者的我一直在思考的。」吳維宸分享,從一些調查數據發現(圖一),台灣串流用戶主要聽音樂的場景是通勤、工作與運動,且主要是以聽華語、英語以及韓語歌曲為主。

 

她表示,MyMusic 試圖讓用戶在每一個生活場景都能方便聽音樂,這裡的方便不是隨選隨聽而已,而是馬上能拿到符合當下情境的歌單。在行動裝置這麼發達的情況下,最困難的不是技術,反而是對人性的理解。比如工作的時候、運動的時候、睡前或洗澡聽的音樂都大不相同,因此 MyMusic 會為每首歌曲做適當的標籤、分類甚至是介紹,期望可以為用戶規劃出符合自身場景需求的推薦。然而吳維宸也表示,即使知道有哪些環節可以去努力,每個人對於場景的定義卻都不同,這也是最難精準拿捏的部份。

從體認對音樂的需求開始

回到開場時所提出的問題,「音樂對你的意義是什麼?」MyMusic 利用調查與分析,期許為大家說出答案。吳維宸認為,關鍵是我們「要體認自己對音樂的需求」,讓音樂服務也體會到消費者的需求,由此規劃出方便消費者使用音樂的流程,進而讓消費者找到音樂與生活的連結,找到音樂發揮影響力的方式。

最後,吳維宸總結,串流音樂到 2020 年甚至更久都會是趨勢。根據 Music Business Worldwide 網站的預估報告,從 2014 年到 2020 年,串流將使業界收入增長 80%以上。在這個時代,音樂產業的未來更要依靠平台的深耕,並且透過演算法、人工智慧、線上雲端等等建立良好的音樂推薦機制,讓歌曲能被快速且精準地挑選,滿足每個樂迷的需求;同時透過與科技的互動,發展更多感官上的創新,創造前所未有的體驗。

【本文由 MyMusic 委託,娛樂重擊企畫執行】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