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菜菜子;攝影/劉泳男;場地提供/恩可廚坊
「張信哲」對很多五、六年級生來說, 無疑代表著是一種青春的重溫。
毫無殺傷力的斯文外表,清透遼亮、溫婉情深的歌聲,讓張信哲「 情歌王子」的形象深植人心,當年推出第一張專輯《說謊》 就一炮而紅,一首《愛如潮水》更直達到音樂巔峰,在九○ 年代的樂壇盛世裡叱吒風雲。
即便後來台灣樂壇不再是舒適圈,張信哲依然挾著偶像光環, 帶著超量的經典名曲,遊走兩岸三地, 選擇拋開唱片公司主導的緊箍咒, 以獨立製作發行,繼續燃燒他的音樂魂,也搭上中國演唱會熱潮, 一步一腳印地在大城小市裡散佈他的「哲式情歌」。 27 年過去, 歲月在他身上,僅客氣地留下些許適齡的成熟, 絲毫不影響他的面容,歌聲依舊溫婉情深, 當年那個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如今成了主宰自己音樂事業的霸主。即便世代更替,現在的六、七年級生可能已不了解「張信哲」 當年的盛名,但隨著他以程咬金之姿,半路殺入《我是歌手 4 》 成為補位歌手,幾場精彩的激戰引來聚焦,同時,他也將帶著近 20 年征戰超過 220 場個人演唱會的輝煌紀錄, 選擇在暫別演唱會舞台之前,回到台灣首登小巨蛋, 為自己的音樂生涯,劃下階段性任務的總結。
打著「情歌王子」名號,在兩岸樂壇縱橫 27 年的張信哲,即將在 3 月 26 日 49 歲生日當天,首登小巨蛋,並宣佈在隨後進行完北京和上海的演出,將暫別演唱會舞台。他花了 20 年完成 10 套世界巡演,累積 220 場萬人演唱會實力,甚至在上海和北京締造個唱演出最多場的華人歌手紀錄;對他而言,這樣的暫別不是句號,只是逗點,投入更多的心力創作優質的音樂作品,才是打造演唱會的根基。
Q. 演唱會開遍大江南北,現在才要首度登上小巨蛋,選在生日這天辦演唱會和推出黑膠專輯,有種紀念的概念?
其實我對生日沒有特別的情結,會在生日辦演唱會,算是一個因緣吧!因為他們(工作人員)在想,何時是辦演唱會的好時機時,剛好發現我生日那天正好是周末,適合辦演唱會,同時也考量到宣傳和話題性,就讓他們去安排吧!我是很不愛那種儀式,一般除非是為了宣傳或是有什麼特殊的要求,不然通常生日那天我會玩消失。(笑)
Q. 20 年來累積 220 場萬人演唱會的實力,回來台灣開唱,還會有近鄉情怯的心情嗎?
還是會啦!畢竟這是故鄉嘛!一直標榜著在外面做了多少演唱會,創下多少紀錄,回來當然就會希望把這些精彩的東西帶回來,也還是會在乎大家對我演唱會的看法,雖然我沒有把它當成是一件有什麼特殊意義的事情在做,但心理上或多或少還是會有這樣的感覺。
其實這只是我巡演的其中一站,比較特殊的是,在我的概念裡,今年開始進行的是 ENCORE 場,從台灣開始,再來是上海,之後是北京,這三個地方算是這次巡演的最終站,也算是最有特別意義的三場。台灣就是首度攻蛋,上海和北京是我這些年巡演唱過最多場的地方,雖然名字都是《還愛光年》,但節目內容有一半以上都做了大幅更新,而且在這次巡演結束後,暫時不會再有新的巡演計劃,希望多花點時間投入在新的音樂作品上。
Q. 中國演唱會市場相當蓬勃,那你長年在中國進行巡廻演出,覺得中國的優勢在哪?
我覺得在中國辦演唱會最大的優勢在於,如果能把戰線拉長,相對地在演唱會製作和內容上,會擁有比較多的想像空間,去做可能的設計。不像台灣,再怎麼辦最多也是三、五場,若要把製作費 balance (平衡)在這裡面的話,壓力還是挺大的,所以我覺得中國的優勢就在這裡。但相對來說,也因為演唱會市場很蓬勃,所以也搶得很厲害,場地也不會比小巨蛋好訂,面臨的壓力也會比台灣更大。
排斥比賽節目卻奪冠 享受「爽」和「壓力」
截稿前傳來捷報,張信哲在《我是歌手 4 》第九期裡,巧思雙拼朴樹〈平凡之路〉和電影《玩命關頭 7 》主題曲〈 See You Again 〉奪冠,從情歌王子的神壇走向競技擂台,即便勁敵環繞,這些年憑著上百場巡演打下的實力底子,哥秀的可是真功夫。
Q. 據說到了錄影前一刻,還在抗拒登上《我是歌手》的舞台?
的確是,因為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適合參與比賽型或是真人秀節目的歌手,不覺得能幫助節目的收視率,或是會有什麼看頭。雖然這幾季下來,《我是歌手》對節目做了很多修正和音樂教育,我覺得非常好,讓大家對於比賽這件事,不是只有飆高音之類的炫技和比賽的成績,而是更看重每個歌手在每一次參賽帶給大家的感動或驚豔的表現,我覺得這是好事,但還不足以說服我去參加《我是歌手》。
不過,沒去參賽以前,是感受不到那個「爽」和「壓力」的,因為在自己的演唱會上,我也可以享受到這些,不管是掌聲也好,或自己想表現的東西也好,而且還是在自己的場子,不用顧慮到其他這些。但真正站上那個比賽舞台,就會感受到不一樣,和這群這麼棒的歌手同台的時候,倒不是那種競技的心,而是他們真的會推你去挖掘自己沒想到的能力。
Q. 在眾多參賽歌手中,覺得比較稱得上是對手的是?
其實我覺得每個歌手都很厲害,但真的帶給我威脅感的,是 COCO (李玟)吧!第一個當然就是她的態度,她是一個非常認真的藝人,認真到會讓人感受到壓力的那種,加上她本來就是一個舞台型歌手,而且她可以駕馭的音樂類型真的很廣,在這種比賽上真的比較佔優勢。也不是說她一定要贏,但每一次都在放大招,每期都會讓人很緊張,不知道又要玩什麼東西,所以真的是會讓人感到很有壓力的對手。
靠著熱情和堅持 從主流市場踏進獨立製作
張信哲算是很早期就進攻中國市場的台灣歌手,在當年台灣唱片業逐漸走向日暮黃昏之際,他選擇從主流市場出走,挾著「情歌王子」的偶像光環,以獨立製作發行模式在當時還算是蠻荒階段的中國市場「瞎撞」,加上在各大小城市來回的巡迴演出,開創了更勝以往寬廣的音樂路,而這樣一步一腳印打下來的江山,投入的是他對音樂這件事的忠誠,也無法複製。
Q. 對同期歌手來說, 1998 年就進軍中國,算是偶像歌手的先驅,會慶幸自己那麼早就去打天下嗎?還是曾經抗拒過?
其實也不是我自己愛,算是一種無心插柳的結果,因為早期中國條件沒那麼好,前輩都不太想去,公司只好派我們這些小朋友去各地幫公司打天下。那時我剛退伍,對很多地方都感到很新鮮,所以都是抱著去玩的心態,不太把它當成是工作,像周遊列國一樣,那時很多地方都還是很落後的,像馬來西亞,連高速公路都沒有,開車兩旁都還很像原始森林一樣,好像去探險的感覺。
Q. 出走的那個時期,正好也是台灣唱片市場逐漸枯萎的時代,怎麼克服面臨市場興衰的瓶頸和轉型?
那時當然會受到影響,唱片業蕭條後,會讓我們這些依附著唱片公司的歌手,感到莫名的焦慮,我覺得最嚴重的時候,是在 SONY 後期,新專輯開案兩年,換了三組 TEAM (團隊),一首歌都沒錄成,東西做不出來,心裡會很急,真的會很灰心,所以那時我選擇提前解約,甚至抱著「大不了不唱了」的想法。但其實這種破斧沉舟的心態,反而讓自己靜下來思索,我到底想做的是什麼?所以我後來改做獨立發行,當你不被唱片公司限制了以後,雖然少了那個保護傘,但也發現做音樂這條路還是很寬廣的。
現在回頭看,其實是杞人憂天耶!就像對我來說,唱片市場是真的死了,但音樂沒有死,甚至反而更蓬勃,就覺得以前有點像是被唱片公司綁架了。因為實體的發行都控制在唱片公司,不像現在大家透過網路可以線上收聽。雖然載體不同,但對我來說,我的工作和必須面對的事是一樣的,而且當你經歷過唱片業蕭條的那個階段,會發現銷量真的不重要,自己是不是還有那個熱情做音樂,才是比較重要的。獨立製作發行在當時的確是比較冒險的事,因為必須先投資,再尋找管道去賣,但因為可以做真正想做的東西,又不會被唱片公司的發行主導限制你的時間和想法,可以很充裕地完成一個作品的感覺真的很好。也許唱片銷售真的賺不到錢,但至少還是可以透過演唱會,或是一些 LIVE (現場)演出養活自己,只是這個過程,當然還是要靠對音樂的熱情和堅持。
Q. 當時中國樂壇普遍也是獨立製作導向,加上你待過主流市場,這是否也成為你經營上的優勢?
其實那時獨立製作之於大陸,並不是因為中國了解獨立製作的優點和好處,而是因為他們的唱片市場和運作機制不健全,雖然結果看起來是好的,但在那個當下,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那樣的生態也沒有讓我獲得任何的幫助,更不適合我們這種從主流市場出走的歌手。加上獨立製作很容易把自己做小,很多可能是做自己爽的部份,因為沒有太多大公司的壓力,沒有市場策略這些問題。但我比較幸運的是,因為我體驗過大公司操作市場的模式,所以我在做音樂的考量也會比較全面,縱使可能會被現在的小朋友覺得,我的作品顯得個性不夠或是少了獨特性;但相對地,不管放在哪個市場,接受度會比較高,也知道怎麼讓自己的音樂更有世界觀,更有攻擊性。
Q. 你怎麼看待現今音樂環境的轉變?
網路開拓了大家的眼界,現在整個音樂市場其實是非常熱絡的,透過線上就能接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也可以有很多的選擇,概念上已經不一樣,心態也不同了。早期的音樂環境比較封閉,可以聽到的音樂選擇不多,但會比較珍惜聽到的東西。現在聽音樂變成一種大家放鬆的方式,加上做音樂的入門很容易,只要有台電腦,就可以做一段音樂、丟上網路跟人家分享,好處當然是讓一些對音樂有熱情的人,可以透過這些平台訓練自己,或發掘到一些新的音樂人才,但收聽的人就會比較沒那麼珍惜,我覺得有好有壞。
Q. 有想過把自己成功的經驗複製到別人身上嗎?
我覺得很難耶!當然我也想過培養新的歌手,但不是複製我這樣的經驗,因為我一路走來的狀態和經歷,都不是在所謂設計和規劃下完成的,也是邊走邊看,算是一種「瞎撞」出來的結果,就像當年會進入唱片圈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意外。
讓我能堅持下來的原因,是因為我在當中得到很多樂趣,也變成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如果真的能夠找到一樣對音樂有熱忱,當然也要有一定才華的年輕人,可以複製的只有這塊,但之後的過程,我只能儘量幫他做出可能相對正確的選擇,但能不能堅持,還是得看自己的毅力。
曾拒當「情歌王子」
台灣樂壇至今還是普遍以歌手導向,透過對歌手的定位和企劃包裝,再量身打造合適的音樂作品,像當年張信哲就是透過被塑造成「情歌王子」的形象,加上一首首圍繞著這樣的定位打造出的經典情歌深植人心。張信哲坦言,當年曾抗拒過這樣的名號,現在雖然已能與之共存,但還是認為再多的企劃包裝,都不如一首好的音樂作品更具渲染力。
Q. 曾經抗拒被當成「情歌王子」這樣的名號?
是呀!的確曾經想脫離那種既定印象,但後來我放棄了,因為發現一個歌手,要讓大家有很深刻的音樂定位是很難的,但早期沒有預警和準備之下,突然被套上這麼鮮明的輪廓時,會不太懂要怎麼跟這樣的名號共存,或是去運用這個大家都很清楚的歌手形象。不過,慢慢地愈了解自己的聲音,和適合自己的音樂屬性後,反而會更珍惜這樣的名號,覺得自己很幸運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讓大家清楚知道我是一個什麼樣類型的歌手。
Q. 關注台灣樂壇嗎?有沒有比較看好的後輩新秀?
這次徐佳瑩真的讓我跌破眼鏡,她的韌性和廣度,從一開始大家覺得的小清新,一直到現在每一期她在音樂性上的延展和驚喜,的確讓人感到意外。
Q. 大家都在說台灣音樂出現斷層,除了像蔡依林、阿妹、周杰倫這一代仍能引領風騷外,似乎後繼無人?
我覺得音樂上其實沒有斷層,因為一直都會有新的音樂進來,但歌手的部份的確有一點斷層現象。我覺得問題出在台灣太封閉了,現在的台灣音樂缺少攻擊性,這個攻擊性就是說,現在台灣新一輩的音樂人,他們很愛音樂,也很享受音樂,但很多都是做自己爽的,不在乎別人聽不聽得懂,不在乎市場接不接受,不在乎其他人的眼光。相對來說,在我看來,就少了主流音樂該有的攻擊性,這會讓台灣的音樂愈來愈偏小眾,愈來愈不主流,也愈來愈地域性,變成沒有辦法去打開其他的音樂市場。
Q. 現在的七、八年級生可能不明白你過去為流行樂壇創下的歷史地位,有試過怎樣用音樂去和這些新世代的年輕人進行交流嗎?
我覺得就是不斷要有新作品出來,我相信在市場上,新作品還是會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聆聽度。其實到目前為止,我自己覺得我的歌迷是有延續下來的,當然現在做音樂的選擇,還是要做和我適齡的東西,不會為了迎合這些小朋友的市場而裝嫩。我相信只要音樂夠好,有一天小朋友也會聽得懂,目前我還是一直保持這樣的狀態,就是說,儘量做好音樂,有什麼音樂想法,或吸收到什麼樣有趣的音樂概念,想辦法去反應在自己的作品裡面,不要去跟現在的音樂市場脫節,就是我目前的態度和方式。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