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片回魂?回顧台灣鬼片起落

0
組1

台灣今年難得產出的兩部鬼片,左圖:《紅衣小女孩》、右圖:《屍憶》

從《雙瞳》、《詭絲》、《宅變》以後,愛看恐怖片的觀眾在台灣開始穩定,不過市場上卻一直是外來鬼充斥的狀況,泰國和好萊塢輪流上陣,這兩年再加入香港,只獨缺國片。據《紅衣小女孩》製片曾瀚賢的統計,「十年來,美國、日本、泰國在台灣上映 257 部恐怖片,而台灣,僅僅只有兩部。」

今年國片市場同時有《屍憶》和《紅衣小女孩》兩部誠意十足,都是具有外銷實力的堅強戰將出現,掀起比較討論的同時,也讓人紛紛好奇,台灣為何隔了這麼久才又有國產鬼片的出現呢?

◎ 90 年代末到千禧年前後 亞洲鬼片全盛時期

90 年代末期到千禧年前後,堪稱是亞洲鬼片全盛時期。就日本電影來看,1998 年《七夜怪談》與 1999  年的《咒怨》都是紅到外銷好萊塢的經典,同期還有《鬼來電》、《鬼娃娃花子》等高人氣作品。泰國亦是迭出佳作,從 1999 年的《幽魂娜娜》到 2004 年的《鬼影》都是膾炙人口之作,至今《鬼影》仍是許多人心中最恐怖的經典鬼片。向來擅長商業類型片、亦有鬼片傳統的香港,當然也在這個時期發光發熱,2002 年的《見鬼》與《三更》不只評價跟市場雙贏,更進一步開啟亞洲鬼片合作可能性,看起來就是個正準備繼續蒸蒸日上的產業。當然這波亞洲鬼片風潮受到中國市場禁鬼令的影響,後來剩下日本繼續自己搞自己的,泰國也轉向中小成本鬼片,香港則徹底中斷了好一段時間。

不過也因為這波亞洲鬼片熱潮的影響,催生了台灣自己兩部最重要的國產鬼片:《雙瞳》和《詭絲》。

◎ 跨國大製作的《雙瞳》和《詭絲》

組2

跨國大製作鬼片但票房卻有好有壞,左圖:《詭絲》、右圖:《雙瞳》

陳國富始終是走在電影潮流尖端之人,2002 年他時任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亞洲區製作部總監,第一個想在台灣搞的大企劃就是鬼片,而且挑選了蘇照彬極具地方玄幻色彩的《雙瞳》。在跨國資金的挹注下,《雙瞳》不但獲得評價與市場的雙贏,跨國製作的經驗更啟發了不少幕前幕後的工作者,其中最重要的可以說是戴立忍魏德聖,尤其是後者經歷過這次好萊塢等級的專業洗禮,更敢於作商業片的夢,也才催生了後來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 KANO 》等作。

在《雙瞳》之後,中環娛樂找來當年的編劇蘇照彬,企劃了另一次規模不輸《雙瞳》的跨國製作鬼片《詭絲》,日、港、台三方合作,於 2006 年上映的《詭絲》雖然卡司華麗、也入圍了數項金馬獎,票房收益卻差強人意。

《雙瞳》和《詭絲》即使已是當年的國片票房之冠,也無補於其虧本的事實。投入大資金的兩片,都未能在台灣市場賺錢,甚至無法打平,這也讓片商看清事實:台灣的市場規模撐不起這種大製作的鬼片,要拍鬼片就得拿準它能以小搏大的類型優勢。於是《雙瞳》與《詭絲》前無古人後怕也無來者,成為當年亞洲鬼片過熱的產物,最終卻以失敗收場,跟著一個時代一起結束。

從《宅變》到《屍憶》 中小成本鬼片的成功嘗試

宅變

《宅變》讓陳正道再度成為台灣少數賺錢的導演

在《雙瞳》片子成功商業卻虧本之後,與《詭絲》幾乎同期的《宅變》,就已改弦易轍走中小成本鬼片路線,也讓陳正道再度成為台灣少數賺錢的導演。其實恐怖片之所以是能以小搏大的類型,就是因為恐怖片有穩固的基本盤,而且沒有人是為了卡司或大場面去看鬼片,鬼片最重要的就是創意和氣氛的掌握能力,所以即使是美國好萊塢,鬼片通常也都是中小成本而能小賺或大賺,《宅變》的路線走的顯然十分正確。

其後其實也陸續有《追魂印》、《凶魅》等片想走這個路線,但都因為執行面極度不良,成為知名的爛片,自然不可能有什麼市場成績可言。(尤其《追魂印》打出泰國牌,以塑造鬼片氣氛是很好的策劃,但後來顯然製作上出了許多問題,光最後掛名的導演,就看得出前後至少換了三個導演,成品牛頭不對馬嘴自然也是可以預料之事⋯相當可惜。)

於是這兩部 2008 年拜《海角七號》之賜,至少有小規模上院線的國產鬼片之後,就到了 2015 年的《屍憶》和《紅衣小女孩》。《屍憶》和《紅衣小女孩》一樣走上了恐怖類型片的「正規」,靠創意及氣氛營造取勝,即使沒有華麗卡司或場景──眼尖的觀眾不難發現兩片的場景都不多,而且都很省錢,但完全無礙成品的優異。

拿《屍憶》來看,最大的製作費花在與日本方合作的剪接、特效與音效,但這錢花得相當值得,對於提升製作水準非常有幫助,可以說預算確實花在刀口上。從與同期生《青田街一號》的票房成績來看,《屍憶》只花了一半的預算,沒有名導或大明星的加持,卻能賣出約三倍的票房。《屍憶》這場極漂亮的仗,不但證明市場定位與影片品質才是決勝關鍵,更證明中小成本類型片在台灣是個值得嘗試、繼續發展的路線。

《屍憶》取材冥婚習俗,而《紅衣小女孩》則取材台灣近代最知名的鄉野傳奇,同樣以創意取勝,少量演員與場景卻找對導演,便繳出有外銷實力的優異成品,希望能延續《屍憶》的成功,帶動台灣類型電影進一步的發展。

港台鬼片同來襲 試圖在中國市場外找到新出路

組3

香港重操鬼片舊業,左圖:《盂蘭神功》、右圖:《殭屍》

當年鬼片熱潮因為中國市場禁鬼而大受影響,而現下這波鬼片潮的重現,其實也跟港台影人驚覺到中資不該是唯一的出路,試圖重振本土精神、找到新商業出路息息相關。

由於中國電影市場謝絕鬼神,大批北進的香港導演紛紛放棄了拿手的鬧鬼好戲,頂多以精神分裂玩玩花樣,長期以來的鬼片傳統漸漸失傳。然而就如同台灣開始重新拍攝鬼片,無獨有偶的在中資幾乎將香港吸空的同時,卻接連有像《迷離夜》、《殭屍》、《盂蘭神功》乃至正在檔上的《碟仙碟仙》等中小成本鬼片,企圖保留港味,重振本土票房信心。在小型成本規模下,就算只有港台市場也有可能回本,即使如此都要拍鬼片,也證明香港人開始意識到不能一味向中國市場傾斜,有骨氣地要保存下港味電影。

《紅衣小女孩》背後其實也有類似的轉折故事。台灣市場只有豬哥亮能篤定在本土回本,自然片商企劃腳本時一定會先考慮到能否進中國大陸,當初《阿嬤的夢中情人》受益於 ECFA成為第一部兩岸同時上映的台灣電影,前景看似大好,也在卡司和題材上盡量做到兩岸平衡。然而實際上片才發現,不但廳排得少,而且上一天就被中國方以票房不佳為由撤檔,結果大陸票房只有雞肋到不行的 225 萬台幣。實際碰過這次閉門羹,發現中國市場對台灣電影來說根本看得到吃不到,瀚草也就改弦易轍。

未來《屍憶》和《紅衣小女孩》是否能因類型定位而順利行銷更多國家,以版權銷售加票房來確保盈利,降低票房佔電影獲利的比例,是更重要的觀察指標。如果兩片皆能闖出路來,便進一步證明以類型電影走全球市場,在中國市場以外確實存在,台灣也搆得著的路線,將成為未來國片思考的新可能。

延伸閱讀:

院線影評/《紅衣小女孩》:重探本土類型片的闖關作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唸過台大外文、台大台文,都成了逃兵,現為自由寫手,從企劃編劇、影劇評論到採訪紀錄,只要是喜歡的東西無一不能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