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以萱(臺灣大學人類學碩士、反安保電影俱樂部成員)
近幾年,東南亞各國的電影發展顯著邁前,包括泰國、菲律賓、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無論在國內的電影票房,或是國際的影展獎項、藝術成就上,都有相當亮眼的表現。
泰國 Thailand
東南亞電影娛樂產業領頭羊之一的泰國,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造成經濟重挫後,泰國電影便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但在政府有計劃培植、引入外資與技術的政策下,除了吸引好萊塢劇組到泰國取景拍片,更積極成為電影工業的後製基地;由強大的後製技術為首,帶動電影產業整體的發展,加上一批新生代導演崛起,至今泰國國產電影以每年50-70部的數量穩定成長。千禧年後的發展更為泰國電影工業提供了完整的製作環境,恐怖類型片、小清新愛情片,是泰國電影外銷世界的主力,而年輕一輩的泰國導演,如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也是國際影壇近年來的新寵兒,2010年憑著《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獲得了坎城金棕梠最佳影片獎,他先前的作品《正午顯影》(Mysterious Object an Noon)也被2013年的威尼斯影展選為「經典修復單元」。
去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放映的《稻米之歌》(The Songs of Rice),也是來自泰國的電影,曾經獲得鹿特丹影展費比西影評人獎的殊榮。而甫獲「泰國奧斯卡」之稱的泰國國家電影協會獎(Thailand National Film Association Awards,俗稱金天鵝獎)的最佳影片《四個還神的少年》(Tang Wong),也曾經在去年柏林影展的世代單元(Generation)首映。泰國導演在國際影展的活躍與豐沛創作能力令人驚艷,近幾年台北電影節和金馬影展也都先後放映了過年輕導演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的兩部作品:《愛情悄悄來過》(36)和《瑪莉快樂真快樂》(Mary Is Happy, Mary Is Happy),分別以底片攝影和Twitter作為敘事媒介,手法極具巧思。還有阿比查邦的御用攝影師Lee Chatametikool 首次執導的《愛情多年後回來》(Concrete Clouds),也入選為鹿特丹影展的主競賽片。
新加坡 Singapore
講到新加坡電影,大家腦海中都會浮現夾雜著中英文與閩南語的新加坡腔,最經典的應該就是新加坡導演梁智強諷刺教育制度的《小孩不笨》、《孩子不壞》及《錢不夠用》系列,叫好叫座。而年輕一輩中,備受矚目的新加坡導演應該就是前年奪得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的陳哲藝,他以《爸媽不在家》(Ilo Ilo)一片風靡各大影展,獲得2013年坎城金攝影機以外,又代表新加坡角逐2014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探討發生在九零年代一個典型中產階級家庭中的故事,包括不同族群文化、階級、親情、教育制度等問題,這樣平實的題材,卻在以商業化喜劇為大宗的新加坡電影票房中,出了相當亮眼的成績,成為前年新加坡票房的第三名。
馬來西亞 Malaysia
談到新加坡,不能忽略兩者影視娛樂產業相當緊密連結的馬來西亞。2009年去世的雅絲敏阿莫(Yasmin Ahmad),是馬來西亞國內外頗負盛名的導演,與台灣觀眾的關係也相當密切,2007年曾受邀擔任金馬影展的「焦點導演」,2009年以台北電影節評審的身分訪台。《我愛單眼皮》(Sepet)、《木星的初戀》(Mukhsin)、《戀戀茉莉香》(Talentime)都是她為人所知的作品;除了劇情片以外她也拍攝廣告,作品多以女性的溫柔筆觸展現馬來西亞族群與文化的多元性。
菲律賓Philippines
菲律賓最為人所知的導演應該就是布里蘭特曼多薩(Brillante Mendoza),曾以《男孩看見血地獄》(Kinatay)獲得坎城最佳導演,2012年擔任金馬影展的焦點影人,影像風格寫實飽滿,毫不留情直視菲律賓的社會現況。
2013年是菲律賓電影在國際影展盛開的一年,首次有三位菲律賓影人同時入圍坎城影展的「導演雙週」與「一種注目」單元。描述二戰悲劇、祖國歷史的《Death March》,是年僅35歲的導演Adolfo Alix Jr.的作品;同樣入圍「一種注目」單元的,還有Lav Diaz長達四小時的《Norte, The End of History》(但其實已是這位留著一頭率性長髮的導演最短的作品!)電影講述一位男子含冤入獄的故事,充滿對菲律賓社會現況與人性的質問。此外,前年被選為桃園電影節焦點影人的艾里克馬帝(Erik Matti),風格獨特、多元難以定位,以菲律賓首部犯罪驚悚動作片《末日殺神》(On The Job)入圍了坎城影展的「導演雙週」,而這部電影也曾在桃園電影節放映。
印尼 Indonesia
來自印尼的紀錄片《殺人一舉》(The Act of Killing)無疑是前年最具話題性的紀錄片之一,由美籍導演Joshua Oppenheimer執導,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監製,超現實的影像風格,講述令人不忍卒睹的過往;電影講述導演安華(Anwar Congo)自導自演其生涯為電影的過程,由於安華亦曾在印尼排華大屠殺中擔任行刑手,電影的真實界限因此而模糊,挑戰了傳統紀錄片難以表現的面向,是印尼近年來成就最高的一部電影,橫掃世界各大紀錄片影展的大獎,並入圍2014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柬埔寨 Cambodia
在法國接受電影訓練的柬埔寨導演潘禮德(Rithy Panh),最新的作品《遺失的映像》(The Missing Picture),一樣是以祖國曾經歷過的慘痛歷史為題材,部分剪接新聞與紀實片段、部分以黏土人偶的方式表現,重建赤柬時期的故事。這部紀錄片獲得了2013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獎,並且代表柬埔寨入圍2014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潘禮德除了自己的創作以外,更積極地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辦第一屆的電影文化資產影展,播放西方影史上的經典電影,也蒐羅亞洲導演拍攝的珍貴影片。在柬埔寨政府的補助下,這個為期九天的影展全部免費入場,為柬埔寨的觀眾提供了東西方的老電影的交流管道。
緬甸 Myanmar
至於2011年才轉型開放的緬甸,被國際電影公司稱為當代電影產業少數僅存的低度開發區之一,但假如真要回溯其電影史,也是有百年左右的發產歷程,只是其國產電影大多在國內放映,並長年受到專制政權的掌控。
除了這陣子憑著《冰毒》走紅世界影展的導演趙德胤來自緬甸以外,在國際影展上尚未看到其他顯著的成果。但從《鋼鐵人3》上映時緬甸持續增長的國內票房,以及緬甸首次舉辦的人權影展來看,緬甸這曾受軍政府強力統治的國度,似乎有新的轉機。
綜合這幾年東南亞電影在國際影展的情況,可以看到東南亞各國的電影產業在最近幾年內都有長足進展。經濟與政治環境日趨穩定,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城市中產階級的興起,提供了進電影院看電影的消費群。
更重要的是,有一批批年輕一輩的導演自海外學成歸來,創造出結合歐美製片體系與自身文化元素的豐富作品。這些導演們熟悉國際影展的運作模式,擁有國際電影圈的人脈,使得最近幾年東南亞的電影如雨後春筍紛紛躍上國際舞台,創作能量依舊持續地積累,未來令人期待。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