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催淚催到底,不哭的我佩服你

0

fx_fdch32579563_0001

相較於前作《海闊天空》這回故事選中小人物的悲歡離合,陳可辛終於在中國題材中讓自己的色彩揮灑自如,在中國社會寫實的包裝下,仍是他熱愛的通俗催淚故事,該動容的點絕不手軟,配樂、台詞、演出都要步步進逼,務必催出觀眾的眼淚。除了特殊的中國拐賣兒童現象,整部電影的故事、角色、情感轉折與衝突,都是不折不扣的陳可辛電影。《親愛的》標誌香港導演成熟地將香港電影擅長的商業通俗劇模式「接上地氣」,中國特有的風土民情與社會寫實路線兼容並蓄,加上商業上的成功、內容的強烈情感,《親愛的》成為華語電影中華麗的一次轉身。

社會寫實 vs. 通俗劇

社會寫實風電影多以獨特的風格與節奏取勝,劇情較為平淡,著重內心戲,刻意和通俗劇的誇張轉折做出區隔,例如90年代的台灣電影,受新電影時期確立的社會寫實路線影響,從侯孝賢到蔡明亮的作品絕對可以留名影史,但從不以通俗的劇情、廉價的情感來騙取觀眾的心。

fx_fdch32579563_000690年代的香港電影則是另一番景象,對通俗題材的嫻熟操作極為成功,警匪、喜劇、愛情等類型都泱泱大成,而監製出身的陳可辛,是個自我定位清楚的商業導演,他關心的不是社會寫實,而是如何結合社會寫實拍出具有商業價值的電影。參閱他過去的成功案例,從《金枝玉葉》《甜蜜蜜》,他擅長述說小人物如何從困境中找尋出路的故事,不僅對小人物有同情、有理解,也願意給角色一個略微夢幻的浪漫結局。陳可辛的特色若要充分發揮,絕對不是在像《投名狀》或《海闊天空》那樣的「華語大片」裡,而是《親愛的》,這題材才是陳可辛大顯身手的時刻。

幾近油膩的催淚手段 還是讓人不爭氣地買單

《親愛的》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兒童拐賣前後兩個家庭的悲歌,原劇本已相當戲劇化且感人肺腑,親情和人情的兩難使人揪心。但陳可辛並不滿足,看家本領盡出,無比工整的劇本和前後呼應的催淚台詞滿布全片,擅長運用流行歌曲帶出情感的本領也驚天地泣鬼神,電影中〈隱形的翅膀〉一曲效果之驚人,恐怕連原創者都意想不到。當然,這樣的設計加上舖張悲催的配樂太常響起,或使這片在商業上輕騎取勝,藝術上則少了點力度,不過,就如同我剛才告訴過你:對陳可辛來說社會寫實本來就不是他的目的,帶起文化現象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10997705_1065199526828493_6749279593710832199_o

此外,黃渤郝蕾的演出令人痛徹心扉,趙薇的處境慘絕人寰令人同情,溫情小人物佟大為的無奈與無力也讓人心酸。從電視劇借將的張譯略顯誇張的小螢幕演法,雖然在電影中略有不類,卻讓韓德忠這個角色更催淚、更打動人心、更接近平凡人物,堪稱是完美的商業配置。

至於片尾的紀錄片片段,讓故事中的真人現身說法,就電影的角度而言,不免有譁眾取寵之嫌,也破壞作品的完整性。但在人情上又完全說得通--難道有誰不希望真實故事裡的「韓德忠」,能透過這部電影動員一半的中國人為他找到孩子嗎?真實故事為電影帶來的感同身受,力道畢竟不同。我很難太喜歡《親愛的》,針對市場計算多放的味素蔥薑,讓電影缺乏留白與喘息,讓它終究是部成功的商業片,未能留下更多反覆咀嚼的空間;但我也很難不喜歡《親愛的》,畢竟中間有太多結結實實被打動的情感戲(在電影中第一次響起〈隱形的翅膀〉時能不哭的人,千萬不要來跟我做朋友!),這也正展現「陳可辛特色的社會寫實」之功力了。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唸過台大外文、台大台文,都成了逃兵,現為自由寫手,從企劃編劇、影劇評論到採訪紀錄,只要是喜歡的東西無一不能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