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產業的凜冬將至

0

2412063362_5bd72d1f9d_o

(本文獲得Richard Lee的授權,轉載自網路電視的愛與愁

當台灣所有年輕人都跑去看Youtube上免費的康熙來了,或是翻牆去用樂視網看大陸所提供的電視劇或電影的時候,我們就該知道”Winter Is Coming”

是的,電視產業的凜冬即將到來,無論你接不接受,不知道何時才會結束的凜冽寒冬即將迎面而來,能活下來的只有早已看到這個趨勢,並做好準備的人才能存活下來。跟臺灣的這些電視媒體及內容業者打交道大概也有4-5年了,我並不認為電視產業會那麼快滅亡,畢竟這個產業也發展幾十年了,有固定的收益及基礎在,但是我認為的確電視產業的寒冬要來了。

說實在話,臺灣的媒體產業惡化到已經不能不重視了,從開放頻道開始,到現在第四台千篇一律的港劇影片重播外加無腦有如八卦娛樂台式新聞報導方式,在這種情況之下電視收視率節節敗退是可想而知的。

在現有電視收視架構下,財團把持著系統台跟頻道,觀眾的權力已經徹底被犧牲,對這些財團來說,觀眾是沒有選擇的,你只能乖乖收看我餵給你的東西,但是觀眾真的沒有選擇嗎?當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已經從網路上、FaceBook上、PPT上知道他們所想要得資訊時,從大陸的視頻網站上、Youtube上看節目時,我們就可以推論,現在的電視產業根本只是在溫水煮青蛙,慢慢等被淘汰而已。

為何這些電視媒體產業不改變呢?難道看不清楚環境正在改變,及未來的嚴重性嗎?直到我看到一篇電視台高層的專訪報導,我們已在生死存亡關頭上

商業模式是調整出來的不是定出來的!

原來媒體業老闆還是一直用原來傳統電視產業的方式在思考問題,還是在想如何把現有的頻道數位化後在原來的系統頻道架構下,可以賺更深更廣的錢。但是,事實上臺灣這550萬有線電視用戶已經多年沒有增加了,以臺灣2200萬人口來說根本已經飽和,當臺灣面臨嚴重的人口老年化的時候,當年輕人都是在網路上獲取所有資訊跟內容的時候,電視所面臨的戰爭早就已經不是在原來的戰場上了。

我並不認為這些電視公司沒有看到這些問題,也不認為這個問題可以靠電視台自己來解決,雖然說很多臺灣有錢的集團公司一向喜歡自己來,比方說開個新公司,或是創立一個新部門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我認為這種解決方式是完全不可行的。

試想,這些被指派下來負責的高層長官如果還是抱持舊思維跟觀念,在腦袋不換的情況之下,所做的決策方式跟原本是沒有兩樣的,這樣開新公司或是新部門並沒有任何的差別。

另外,兵貴神速,在網路新興產業中,速度是絕對的王道,而決策速度在這種媒體大公司中將是最致命的問題,等到這些大公司開完無數的會議討論出結果的時候,對不起,外面環境又已經改變了。

事實上,這些電視媒體公司最適合的方式是跟網路新創公司合作,電視公司的資源搭配網路新創公司的靈活,其實是最適合的搭配。不過我們從上篇專訪文章及我個人實際跟電視公司高層開會的感覺是,電視媒體高層還是不願意展開雙臂與這些網路新創公司合作,也許如上面專訪文章所說,他們認為商業模式不明確,因此態度非常保守。

如果說這些高層還是希望先確認可以賺錢的商業模式之後,才願意跟這些新創企業展開合作的話,這整個模式讓我想起了莊子的” 涸轍枯魚”這個故事。

節錄意思如下

“”莊子由於家窮,向監河侯借米應急,沒想到監河侯回他說:「等收到租金以後再借錢給他。」莊子氣憤之餘,就打了一個比方:躺在路上乾車溝裏的鯽魚,只要少量的水就能救他,等不了太長時間。魚得不到水立刻會乾死,譬喻遠水解不了近渴;幫助他人應該把握時效,不能開遠期支票,否則便是「徒有口惠而毫無實益」的作法””

所謂的新興產業就代表沒有成功過也沒有人有驗證過,所以需要的是一起合作來確認此商業模式,只有單方先努力,這樣哪叫合作?所以說等你確認你的模式後,我再來跟你合作這句話,根本就是一個鬼打牆的故事。

別笑,這的確是我看到目前很多台灣產業的現況,很多現行產業碰到瓶頸,卻從不敢積極嘗試,電視媒體業只是其中一個縮影而已,事實上所有現行可行的商業模式一開始都是試出來的,不是定出來,當一個新的商機出現,一個新的產業出現,一切都還未定,一切都還在變化,又有誰可以在一開始的時候就百分之百確認商業模式完全正確可行?

因此,你只有不斷的改進,不斷的滿足客戶跟市場的需求,直到有一天,你發現,你的獲利大於支出的時候,這時候,你終於可以大聲的宣布,你確認這是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了!

節目內容製作的浮濫

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現在的電視媒體業人員都已經習慣於用最低的成本來製作內容了,別誤會,我說的不是硬體成本,而是軟體成本。

什麼是軟體成本?我這邊指的是包含節目執行、企劃、跟整體節目投入的時間成本,我一向不認為花大錢就代表會有好內容出來,事實上國內外很多花大錢後卻製造出垃圾電影的例子比比皆是,當我們會去討論”中國好聲音”花了多少錢錄一集的時候,或是”來自星星的你”每一集預算高達多少多少的時候,為何不看看泰國是如何利用最少的資源卻可以拍出一些精緻卻感動人心的廣告?我們的節目是不是企劃方向有問題?是不是流程安排不夠仔細,是不是時間掌控上不夠精準?是不是不夠用心製作?這些都是可以討論的地方。

記得某次看到網路上網友在批評”康熙來了”的節目越做越爛的時候,有一位工作人員留話說,請體諒節目製作人員的辛苦,每天超時加班、想點子等等,被底下的網友砲轟,當我們的電視節目作不好的時候,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的反應不是該如何改進,而是覺得工作人員都做得那麼多,做不好也沒辦法的時候,其實就代表整個電視節目製作環境出了大問題。

我不認為這些問題是來自於底下辛辛苦苦加班執行的節目工作人員,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應該就是來自這些電視高層的思維模式。

我們從臺灣的媒體評論亂象、新聞播報員的不專業、政論節目的氾濫,綜藝節目的粗糙,都可以發現一件事情,就是電視台只想用最低成本的方式來賺容易的錢,因此才會造就出現在的結果,很不幸的,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影音串流平台才是解決之道

不管從數位時代的2014年台灣網站100強上來看,還是網路電視影音平台上來說,Youtube都是目前全世界或是臺灣流量最大的,使用者黏度最強的影音平台,但是電視台是無法從Youtube身上佔到好處的,做為全球最大的影音平台,他絕對有資格制訂遊戲規則,我們從前幾天的音樂授權爭議就可以了解到,電視台只能淪為被動的角色。
YouTube 強推音樂串流服務合約,掀起全球獨立唱片公司版權戰

當影音串流平台是全世界的趨勢,而且商業模式將由這些影音串流平台決定的時候,請問臺灣的影音平台在哪裡?

當這些內容產業因為發現傳統的內容傳遞已經從電視改變成網路,而要求智財局封網的時候,為何不將封閉改為開放,多多跟網路新創公司合作,參考國外的方式,將內容提供給合作網站,雙方利潤共享?

如果說大陸的影音平台都可以從盜版起家等到會員數變大,收取到龐大的廣告利潤後,再轉為可以付出高額的授權金購買內容的話,我們為何不可以先用免費的方式與網路公司合作,等確認商業模式可行的時候,再來將會員費、廣告費轉換成內容授權金呢?

傳統的商業模式必須被改變

要談商業模式改變的可行性之前,就必須先了解傳統的電視產業商業模式
(下方為示意圖,真實的狀況當然複雜很多,由於我並不是媒體業出身,只是從側面及相關資料上得知,這方面還請其他業界先進指正)

簡報1

紅字部分代表的是要付費給上一層的費用,而最上游的製作公司要承擔的是節目製作費用,我們可以從上面的簡圖了解到,這個產業鍊所呈現的是內容價值放大的功能,當內容業者製作了好的內容之後,藉由電視公司及系統業者的通路,吸引到更多的觀眾觀看,藉此賺取廣告主或是廣告公司所支付的高額費用,在這個商業模式之中,電視公司及系統業者扮演的通路角色是最大利益獲取者,不但有政府法令所規範及保護,並且有各方打手護航。

但是當此通路的角色被網路所破壞跟取代的時候,以往的商業模式也將從根本被改變,更多的觀眾不是經由傳統的電視觀看節目,而是經由網路跟手機、平版APP等方式觀看,因此廣告主漸漸的將廣告費用投向網路上,而不是電視上,這部分美國已經證實了這樣的趨勢了” 美國網路廣告營收正式超越電視,手機廣告蓄勢待發”。

另一部分由於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在看電視廣告的時候,滑手機跟平版,因此傳統的電視廣告計費方式,收視率調查方式(我就不說那家公司名字了),也越來越被質疑,因此廣告主所投放的費用必定會越來越向網路跟手機傾斜。

未來將由於媒體中下游的改變,廣告量將逐漸萎縮,上游的內容提供商授權金也將會越來越少,而電視台及系統台現階段雖然還是有收視戶的費用支撐,但是當越來越多的MOD用戶放棄訂閱第四台的時候,收視戶數的收益也將漸漸變少。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未來能賺到廣告錢的只有影音平台,而不會再是傳統的電視台跟系統業者。內容製作公司及電視公司不能再用傳統的思維方式看事情,也不能再用原來的商業模式在賺錢,現在的商業戰爭根本已經不是在現有的戰場上廝殺,全都搬到網路上去了,當哪天Google跟Apple跨足到你原本的產業的時候,就代表了你將會被淘汰,看看手機當年的霸主Motora&Nokia,是不是因為沒有掌握到智慧手機的改朝換代而全數出局?

未來的救贖在那裡沒人知道,不過,只要勇敢踏出第一步,就是改變的開始,當年如果音樂產業界,自己先推出Spotify或是KKBOX這樣的平台,也許現在的結果會更不一樣~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深思互動有限公司 CEO。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