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數位平臺導客,把觀眾拉進劇場

0

本文由 NMEA 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 提供,原發表於數位時代

「2020臺北後疫時代藝文產業論壇」以「後疫情時代藝文產業發展-藝文消費行為改變及新經濟模式」為題,探討表演藝術產業在後疫時代的因應之道。

對於需要實體演出的表演藝術來說,該如何在疫情衝擊下走出困境?「2020臺北後疫時代藝文產業論壇」請來四位與談人,以「後疫情時代藝文產業發展-藝文消費行為改變及新經濟模式」為題,探討表演藝術產業在後疫時代的因應之道。

新冠疫情重創藝文產業,對於需要現場演出、親身體驗的表演藝術來說,衝擊更大,就連全球知名的太陽劇團都申請破產,但臺灣的表演藝術產業在這波疫情下,反而呈現兩樣情。

擴大內需,增加臺灣看劇人口成關鍵

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同時也是故事工廠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佳鋒表示,太陽劇團的客源以觀光客居多,當疫情讓全球交通、旅遊停擺,面臨的考驗自然比臺灣更加嚴峻。他觀察這波疫情對組織越龐大的表演團體來說,越容易受到衝擊,因為光是固定成本就很可觀。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王孟超認為,臺灣表演藝術小而美,甚至不能稱為產業,這在過去是劣勢,但在疫情反而是存活關鍵,因為規模不大,反而可以靈活變化,臺灣又因為疫情控制得宜,許多表演在下半年都已開始陸續啟動。

果陀劇場藝術總監梁志民指出,臺灣劇團跟觀眾的黏著度很強,他以果陀劇場的《我的大老婆》為例,當戲因為疫情從五月延到八月,退票率竟然不到一成,「他們就是願意等你!」因此他認為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能否擴大內需才是重點,以臺北市260多萬人口來看,看戲人口大約只有1%,如果增加到2%,表演藝術就能更加蓬勃發展。

演出仍然無可取代,數位扮演助攻角色

雖然表演藝術極度看重實體演出,但在疫情衝擊下,也開始出現了把戲搬上數位平臺的嘗試,像是超夯音樂劇《漢米爾頓》(Hamilton)登上 Disney+後,引起熱烈迴響,未來數位化、網路化是否能為表演藝術找到新出路?

對此綠光劇團導演吳定謙認為,《漢米爾頓》是特例,首先它已是知名作品,第二也已累積許多觀眾好評,第三《漢米爾頓》的實體演出本來就一票難求,因此一上架OTT平臺,很快就引起關注,「但它可能也只救的了自己,救不了整個百老匯產業。」

對於把劇直接搬到數位平臺,林佳鋒透露,他曾一度完全拒絕,但這波疫情讓他重新思考,劇場演出仍無法取代,但OTT平臺可以扮演幾個角色。首先能成為行銷作品的管道,第二是讓看過的觀眾可以再次回味,第三則是藉由OTT平臺,吸引新觀眾觀賞。透過三管齊下,再加上後續的導購,最終則是帶動新作品的銷售,他認為這是目前比較可行的新經濟模式。

也因此在疫情期間,林佳鋒也將故事工廠歷年來共13部作品,上架至LINE TV的「數位劇場」,成為全臺首創將表演藝術節目登上數位串流平臺的全新嘗試,「過去賣票就是藝文受眾,現在透過OTT平臺,把追劇的人導入線上平臺,再拉入劇場,這是我的期待。」

除了讓作品上架,王孟超也提供另一種想法,那就是拍攝排練過程,「這常常比現場表演更精彩!你會看到演員凸槌、即興加詞、導演的沮喪……,就像實境秀一樣,不但不會妨礙票房,反而更加吸引大家進劇場。」

對於數位科技,梁志民則有更多期待,「不要小看科技的力量!從4G到5G,會是很大的邁進。」過去遠距演出常因網速而延遲,但在5G時代中,未來甚至可以集合不同地點的演員在藍板前演出,最後呈現在某個劇院中。「藝術一定要透過某種媒介跟觀眾產生關係,表演藝術的媒介是人,電視、電影則是鏡頭跟機器,未來可能是更快速的網路,作為藝術創作者,未來對科技要更敏銳一點。」

北藝即將登場,改寫未來劇場樣貌

而正如火如荼興建中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背負著許多表演人的期待,未來正式啟用後,又將帶給臺灣表演藝術產業什麼新的養分?王孟超表示,北藝預計在2021年上半年竣工,2022年上半年啟動兩階段試營運,下半年則結合臺北藝術節、臺北兒童藝術節、臺北藝穗節等三個知名藝術節,再加上開幕節目和士林周邊美食,以「盛宴」概念和大家正式見面。

王孟超指出,北藝是由大中小三種劇場組成,能滿足藝術家各種要求,不管是傳統黑盒子、三面劇場,或是整個舞臺打開,讓觀眾在臺上遊走,甚至三個劇場能夠互相貫通,「可能性是無限的!」同時,科技運用也是重點,「北藝提供的是21世紀的劇場,觀眾不是靜靜的看演出,而是彼此有互動,創造新的沉浸感,這跟傳統劇場很不一樣,因此北藝提供的劇場空間能量,在國內絕無僅有。」

對於北藝即將正式登場,吳定謙直言,「等好久了,充滿期待!」他表示,場館欠缺一直是臺灣表演藝術產業的問題,「每個表演空間都有獨特性,大家需要的是劇場、音樂廳,而不是多功能展演廳。」

對於外界擔心,目前臺灣看劇人口約只占總人口偏低,規模遠遠不足,但林佳鋒樂觀看待,「這代表還有很大的部份的觀眾,等待我們去開發。」而北藝的出現,串聯表演、藝術、場域和周邊生活圈,正好可以為產業注入活水,將表演藝術帶入民眾日常,「期待北藝可以擔任把看劇人口拉起來的重要力量,」梁志民說。

這波疫情是危機也是轉機,即使在疫情的強烈衝擊下,臺灣的表演藝術產業仍然展現強大韌性,各自靈活對應。未來當新場館北藝啟用、再加上善用數位科技的力量,臺灣的表演藝術產業將獲得更多力量,找到新的發展契機。

關鍵對談產業代表。(左起)果陀劇場藝術總監梁志民、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林佳鋒 、綠光劇團導演吳定謙、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王孟超、主持人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經理王師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