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媒體聯訪」,當聽到主持人喊出這句話,只見各家記者衝到受訪者面前,努力舉起自家的麥克風,上面掛著五顏六色的麥牌,有的還不只一個,兩、三個也所在多有,接著後面攝影大哥就會開始指揮,「前面的低一點」,然後記者們就會在攝影框外以各種獵奇的姿勢保持平衡,並且努力撐上個十分鐘,期間想換個姿勢就可能聽到攝影的抱怨,聯訪結束後,有攝影馬上跑來跟記者檢討畫面,「剛剛沒拍好,我們反應畫面補多一點」。這是上周我在蔡依林預購記者會上的觀察。
從小看新聞到現在,關於受訪者被麥克風圍繞的畫面並不陌生,只是這麥牌數量愈來愈多,這次記者會上我認真數了一下,居然超過二十個,而且我非常確定還有幾個牌子太小被蓋住而沒被數到,實在驚人,看著個頭小小的蔡依林被這種大陣仗圍住,脖子以下都被淹沒,這畫面光用想的就不怎麼協調。
我知道「電子媒體聯訪」的形式很方便,只要一次發出所有通告,大家共同採訪完就能散會,唱片公司獲得曝光,電子媒體有了內容,兩邊都很開心,很符合現在現在大家不怕缺「獨家」,只怕「獨漏」的新聞原則。只是這樣的形式也有局限性,必須看對象來決定,像藝人們經常將形象擺在第一位,每次亮相前必定是髮妝衣服齊備,中間準備過程不知花了團隊多少心血,但這樣的用心在最重要的訪問時卻被一堆麥牌掩蓋了,想想都替他們扼腕;不過同樣的形式出現在其他政治人物上就不一樣了,像上次參加國發會online時,一堆麥克風圍在管爺前面,只見他愈講愈有神,這些麥克風反倒襯托出了他的霸氣(我是認真的)。
其實仔細想想,這些來參加的電子媒體們背景並不完全相同,可能來自一般電視台或是娛樂、音樂、時尚等頻道,大家關注的議題不同,「電子媒體聯訪」只是硬將大家湊在一起,常常許多人想問或該問的都沒問到,每個頻道最後呈現出來的片段大多雷同,難道這就是唱片公司花錢舉辦記者會想看到的結果嗎?
所以與其這樣,我倒是建議唱片公司在「專輯預購會」時,可以採照國外電影發行時的方法,租一間小房間,將燈光及座位調整好,後面放個主題式的背板,讓觀眾們一眼就看出來這是個什麼樣的記者會,然後給每一位媒體記者五分鐘的發問時間,大家可以針對自己所需要的問題發問。這樣的訪問形式就很考驗記者的功力,事前的功課及臨時反應都不能少,而藝人雖然面對記者提問的時間拉長,但本來一位藝人能切入的面向就很多元,每個環節相輔相成才能獲得長久的成功,這樣的做法除了能產製多樣性的報導,也能確保藝人在鏡頭前的形象是完美的。
(娛樂重擊網站主編/陳柏全)
其實我也跑上台去拍個instagram,側面紀錄了一下台上到底有多混亂。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