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影評速遞/比B級更遠的地方:《寶萊塢愛與死》

0

文/寒耕

又有一部「沒有歌舞的印度片」在台灣上映了。這「沒有歌舞」的說詞似乎能標榜一種品味、一種視野,能別於主流觀眾,識出電影的其他可能。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的《寶萊塢愛與死》,便是一種可能。

故事主人翁懷抱電影夢在邊緣打滾求生,歷經愛的折磨、死的脅迫,最終讓觀眾直視寶萊塢的詭魅面貌。取材上,它向主流價值避之不及的C級片致敬;表現上,不歌不舞又毫無忌諱地陰鬱到底更屬印度電影奇景。然而本片要講的,其實跟商業大片並無二致,同樣探討夢想、愛與死亡,力道卻比包裝過的明亮結局更為強大深遠。

《寶萊塢愛與死》劇照15

寶萊塢(Bollywood)是個倚重明星系統的電影重鎮。它是個閃耀的大寶盒,盛滿成千上萬來自各地的逐夢者。人們往往會注意到大又亮的鑽石,少有人深入盒底,了解那些難以翻身的曲折人性。

在我心中,寶萊塢和歌舞幾乎劃等號。如此粗淺印象反映著單一現實;在台上映超過半年、票房飆破一千五百萬的《三個傻瓜》最為代表。觀眾愛的就是「這種」寶萊塢電影;觀眾能看到的,也幾乎是「這種」印度電影。笑笑哭哭唱唱跳跳三小時大滿足。但片長110分鐘的《寶萊塢愛與死》不這樣搞。它不逗你笑、不惹你哭,從從容容展現不堪與破敗,比炫目還炫。

《寶萊塢愛與死》將時間場景拉回1980年代孟買的C級片生態。所謂C級,泛指製作成本比B級片更低、環境更惡劣、以驚悚、刺激、香豔為賣點的電影,片中維奇和索努兩兄弟,窩在等級C的惡劣死角,擠出供戲院插片的C級片,苦掙翻身機會。

「在寶萊塢,A咖不談C級片。曾有女星誤解劇本,看了大綱後以為我們要她拍A片,竟報警抓我們。」導演艾西姆.阿盧瓦利亞(Ashim Ahluwalia)在訪談提及這段趣事,並揭曉《寶萊塢愛與死》是十足的真實故事改編。

《寶萊塢愛與死》劇照06

千禧年前,艾西姆認識了一群有前科的C級片劇組。當時他們要趕在三、四天內拍完一部情色恐怖片,拍攝地點不是在製片前女友家和賓館,就是在廢棄工廠和荒廢影城,預算與收入都低得可憐。在這樣辛苦的製作場域,艾西姆看見真正的獨立電影精神,興起為這群人拍紀錄片的念頭,最後因沒人願意冒險入鏡而作罷。艾西姆將難得的見聞,移植到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寶萊塢愛與死》。我們可以看到片中維奇和索努一行人在賓館和廢棄工廠等地克難拍片;而劇中女演員之死,更是當年C級片女星的悲慘境遇。

「我認識一個C級片女星,拍過上百部恐怖片和搶匪片。她說她寧願在自己的世界當女王,也不願在主流世界跑龍套。」艾西姆認為C級片的原始能量,一口氣扒光了主流電影的保守與虛偽。這股能量徹底喚醒他的影創初衷。

在《寶萊塢愛與死》中,維奇視電影為生財工具,索努則相反,拒幹「下流勾當」玷汙電影夢。艾西姆藉鮮明兩兄弟來對比現實與夢想,襯出主流與非主流的殘酷現況,同時顯出自己在創作時的多方思考。在孟買土生土長的艾西姆,飄洋過海到紐約學電影。他的作品足跡遍及紐約當代美術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巴黎龐畢度中心、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他仰望的是實驗電影大將麥可‧史諾(Michael Snow)和史坦‧布萊凱吉(Stan Brakhage)。回國後,現實要艾西姆在商業和非商業之間抉擇,但他還是最想拍出「能在坎城影展和北印度老戲院都看得到的電影」。他相信明星系統並非萬靈丹,更相信永遠會有一種能打破形式框架的心靈再現。

嚴格說來,《寶萊塢愛與死》最終仍祭出歌舞了。但這段歌舞並非字面上的歌舞。可以說它要諷刺粉飾太平的主流傳統,也能說它單純顯影幽微人性。這部片的寶萊塢不會在維基百科找到釋義,也不會只是艾西姆的獨立電影夢。將心中滿佈血淚的凝視投射到大銀幕,是每個電影人一生渴求的刻骨愛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