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佑德:資料整理/張語柔
看完2019年的台灣票房總榜後,讓我們回過頭來關心自家國片的票房表現。改編自暢銷同名遊戲的《返校》可以說在年度票房上一枝獨秀、遙遙領先,以逼近2.6億的成績風光拿下國片票房冠軍,而且未來尚可期待藉由原著遊戲力量賣向國際市場,票房回收當可錦上添花,也證明在地題材與政治題材不是不能走向國際,不是沒有票房。
相較於《返校》的風光,即使是擠進前十名的其他國片,因為票房落差的關係,多少顯得較為黯淡無光,但也不失為一個必然迎來的波段低檔重整,讓大家重新檢視國片票房真實狀況下應該如何估算市場及回收。第二名到第四名分別為5600多萬的《第九分局》、有3D加持的5300多萬的《五月天人生無限公司》與4900多萬的賀歲檔電影《寒單》。
而成為今年金馬獎大贏家的鍾孟宏新作《陽光普照》以獨立電影之姿賣出2500萬,排行在年度第五。已歷經多次IP改編的《惡作劇之吻》這次以合拍片之姿《一吻定情》挑戰電影市場,但僅能以2400多萬的成績落在《陽光普照》之後。其後是澎恰恰監製的另一檔賀歲喜劇《大三元》,最終收在2300多萬。入圍金馬六項大獎、以運動電影此一新類型面「市」,賣出了2200多萬的成績,剛巧與同樣是戶外運動題材的《出發》並肩而立,身為今年紀錄片賣座冠軍,《出發》傲人的1500多萬票房讓它榮獲年度第九名的位置。在台北電影節拿下多項大獎、以年邁銀髮族父親為書寫對象的親情電影《老大人》則以1300多萬的成績擠進第十名。
綜觀今年的台灣國片成績,有幾項現象特別值得注意:票房更加集中在特定熱門好評國片上、政治題材《返校》的成功、賀歲檔的票房下滑、題材的多元化以及獎項對票房的加持作用。
過往檔期操作與類型失靈
過去幾年台灣票房佳績多為賀歲檔喜劇電影,但今年十分特別,三部賀歲檔中的兩部喜劇《大三元》和《瘋狂電視台瘋電影》票房都不特別出色,反倒是以民俗與救贖為主題的《寒單》稍勝半籌,但即使如此,與過去想像中的賀歲檔成績還是有段距離。今年的現象看出過去賀歲檔喜劇過熱與不穩定的品質,已然讓這個類型或標籤近乎徹底破產,如今再看到「賀歲喜劇」可能不見得是加分,作品還是需要有自己的聲音與特色,而不能只是綜藝梗、胡鬧想像的拼貼。
相較於賀歲喜劇的沒落,我們卻也看到題材多元化的可能性,在前十名裡有結合恐怖元素的政治題材作品《返校》、有靈異懸疑類型的《第九分局》、有音樂演唱會電影《五月天人生有無限公司》、有倫理悲劇《寒單》、有文藝家庭電影《陽光普照》、有浪漫喜劇《一吻定情》、有賀歲喜劇《大三元》也有運動電影《下半場》與《出發》、以銀髮族為訴求族群的《老大人》。
儘管票房可能不甚亮麗,細看卻可看出不少多元題材與目標觀眾(Target Audience)及票房間的連結。若再擴及11至20名來看,可以看到像《如常》這類以宗教團體為訴求的作品乃至剛好擠進第20名以教會組織為後盾的《盲人律師》,看出鎖定特定目標族群並成功動員,約可獲得介於500萬至2000萬不等的票房成績,更多落在千萬上下,包括青春愛情《陪你很久很久》、懸疑類型的《緝魔》、以身心障礙者為主題的《傻傻愛你,傻傻愛我》等等,在類型題材明確而口碑一般的狀況下,大多落在千萬左右。
2019國片困境與2020之後的國片該往哪走?
接下來自然就要談到票房集中的問題,這和獎項加持其實某種程度上可以擺在一起看。過去幾年來,國片曾經崛起卻也曾讓人大失所望,這必須歸因為國內產業鏈尚在成形階段,其實製作的細部工法與片型操作都還在學習,卻也因部分(而且不少)國片令觀眾失望,變成大家口中的「雷片」,觀眾同樣花一張票錢,為何我不去看美商大片呢?國片多多少少讓自己陷入困局。
當國片不好、何必支持這個病毒般的念頭已然成形,觀眾最希望能夠確認的就是評價。所以當《返校》成功讓第一批目標觀眾滿意並開出好評後,隨著口碑的擴散、讓觀眾更有信心,其實票房是相當長賣。相對的,同樣有著亮眼的類型、並在行銷過程中非常清楚確立「台版MIB」形象的《第九分局》,則是在首週亮眼成績後因為評價平平,很快失去續航力。觀眾對於評價特別在意、可能在首週選擇觀望,是國片市場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這也可以解釋分別在金馬獎和台北電影節榮獲大獎的《陽光普照》和《老大人》雖然都是家庭電影,並不符合對於主流商業電影的想像,卻可以在國片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簡而言之,除了行銷之外,製作認真、誠誠懇懇把故事說好,讓口碑發酵,其實觀眾不會背棄你的。
《返校》成功的另一層意義是以政治與在地題材獲得成功,《返校》證明台灣的觀眾已經成熟開放到真的可以接受各種多元題材,只要內容與技術掌握得宜,成品符合觀眾的期待與想像,評價與票房自然會繳出漂亮的成績。同時必須提及《返校》的行銷過程中,以「致自由」這個簡單的訊息把其實元素複雜的電影簡化成足以引起人行動的口號,更讓它在觸及第一波群眾時因為清楚的訊息溝通而能讓觀眾成功滿足期待。
把握故事核心、基本技術與氣氛成為致勝關鍵
從年度票房前三名來看,看得出清楚的類型與核心訊息絕對是有助於國片吸引觀眾前往觀影的最基本原則,而內容與技術的掌握度則決定了評價與票房長尾效應,未來如何持續挖掘兼具類型元素跟明確議題訊息的題材,並能在內容與技術上做良好的管控與安排,絕對是國片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從去年度國片票房的類型與票房連結來看,可以看到恐怖懸疑類型與驚悚懸疑類型的突出表現,即使口碑平平甚至偏負面,《第九分局》的5000多萬成績、《緝魔》突破千萬的成績、《聖人大盜》以商戰懸疑拿到逼近千萬的票房,《灼人秘密》亦以藝術片型突破700萬的成績,在國片票房上都已經是超標表現。而這幾部作品的共通點則是類型定位與氣氛明確,即使編導功力各有高低,但面對市場時較能吸引到目標觀眾的注意。另一個共通點也是這些電影著力在類型結構和氣氛的營造,而非以大成本奇觀或卡司為最重要的核心,這樣的路線仍然值得進一步的發展與參考。
而貼近觀眾生活的家庭劇情電影,因為佔了文化近用性的關係,其實仍然是台灣觀眾的心頭好,親子關係容易引起共鳴。但需要注意的是家庭劇情電影的票房天花板比較明顯,最多大約1000-2000萬應差不多已是極限,這點值得未來要投資此類型的投資者評估成本效益。其次,針對恐怖懸疑推理等類型也最好把預算控在3000萬以下,最高也別超出5000萬,做中小成本的類型片會是較好的投資標的,誠如今年的《女鬼橋》《怪胎》《逃出立法院》都值得期待票房成績。其三,則可以看到青春愛情喜劇與鄉土喜劇這兩個類型似因過去幾年的過度消費,目前在票房上出現明顯的疲態,即使有卡司、IP加持的《一吻定情》,其成績亦只能說是差強人意,如果未來還要做青春愛情和喜劇這兩個類型,勢必必須找到其他元素或切入角度,才有可能突破現有困境。
製表:娛樂重擊編輯部
資料來源:國家電影中心,至 2019/12/29 止。若數據與現實有落差,歡迎片商及產業人士予以建議,重擊編輯部會立即修正。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