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科幻嗎?讓我們先從「科幻是什麼?」還有它的常見套路開始說起|《從原力到原爆:科幻小說的全球旅行》講座紀錄1

0

12/14 第二屆泛科幻獎主題講座最終場點此報名:科幻類型在台灣影視產業的未來

  • 紀錄:簡克志

第二屆泛科幻獎已經起跑,在開始正式徵稿之前,泛科知識為科幻愛好者與創作人士舉辦了三場科幻寫作課程。第一場題目為「從原力到原爆:科幻小說的全球旅行」,講者是陳國偉老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本次課程「從原力到原爆」就是談科幻從西方到日本的發展與轉譯過程,「原力」代表的是以歐美為核心的西方科幻小說,「原爆」就是指日本的科幻小說。兩者有細微的區別,歐美國家高度掌握科學技術與話語權,西方科幻相對樂觀;但在日本科幻中,因為二戰原爆的歷史創傷,科學可能是壓迫或壓力的來源,或是造成不可控的社會或歷史發展。

陳國偉老師講解科幻從西方到日本的發展與轉譯過程。圖/活動照片

陳國偉老師認為,不論你是對科幻有興趣或是你想要創作,對於科幻小說的發展和認識都有必要的。科幻小說是一種大眾文學的類型,讀者在看科幻小說的時候,都會期望作品主題和類型有所連結,同時也會希望看到創新。「認識類型的歷史」是創作大眾文學時的重點,而科幻更需要作者對科學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什麼是科幻?

首先,國偉老師和大家介紹有關科幻的定義。知名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認為:「科幻小說可以被定義為文學的一個分支,它涉及人類如何反應了科學和技術的變遷。」所以科幻小說需要與時俱進,需要能夠回應與賞握科學的發展。而另一科幻巨頭海萊因則認為:「科幻小說乃根據真實世界足夠的知識與對自然和科學方法完整的認知,『寫實地』推測可能發生的事物。」推測未來並非憑空想像,而是有科學知識的基礎,推測可能的影響,想像並不限於當前科學發展。

研究科幻小說的加拿大籍學者蘇恩文,則認為科幻小說具有「抽離」與「認知」雙重特質,並且將其運用在具有「新奇(novum)」元素的敘事上。

「抽離」是指科技與時空的落差,科幻小說的科技常常是現在無法實現,但未來有可能實現的科技。「認知」則涉及了反省與批判當下現實,科幻小說將時空設想在未來,但會回過來反思現在。因此,科幻小說往往比寫實作品更能積極地反省現實,進一步想像現有秩序之外的他種秩序,同時也能解構真實和虛構的對立關係。

科幻小說積極反省的特色,也是因為「新奇」元素。「新奇」元素建立了「替代現實」,對現實產生了一種陌生化效果,讀者得以用新的視角重新省視當下。因此形成一種「回授擺盪」模式,讀者在閱讀科幻小說的時候,從現實世界擺盪到有著新奇元素的「替代現實」;讀完之後,讀者又從「替代現實」擺盪到作者在小說中凸顯出的當下現實。

硬科幻與軟科幻

再來,國偉老師介紹了硬科幻與軟科幻的分類。關於硬科幻,老師引用David N. Samuelson的說法。硬科幻的科學性極強,作品符合科學邏輯,小說中發想的科學知識在當時研究基礎是有可能實行的。比如說:人類現實中已經可以登陸月球,並建立太空站。那麼在小說中寫到人類登陸火星或其他行星,就是基於嚴謹的科學證據去合理推測。

圖/imdb

再引用陳瑞麟教授的說法,硬科幻沒有訴諸超自然的原因,小說中的科技與科技產品都是基於「自然主義」的想像。簡單來說就是基於科學邏輯之下,想像現在科技的未來可能發展。因此,在硬科幻作品中,會看到很多關於科學知識的描寫,例如Arthur Clarke《2001太空漫遊》或是劉慈欣《三體》都被認為是硬科幻的作品。

圖/imdb

而關於軟科幻,小說中的「科學設定」並未根據科學理性,無法滿足「自然主義」原則。相較於硬科幻所依賴的物理學、化學等知識領域,軟科幻更偏重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與政治學的社會科學領域。科幻所謂的「硬」、「軟」與作品強調的知識領域有關,可追溯到1858年的雜誌《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ts》,專輯中提到自然科學是硬科學,社會科學是軟科學。

雖然軟科幻沒有嚴謹的科學理性,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說《科學怪人》就是軟科幻。擁有眾多全球粉絲的《星際大戰》也是軟科幻,例如光劍互拚、原力就相當不科學。華文科幻大作家倪匡,作品也有很多設定無法通過科學檢驗。就連家喻戶曉的《哆啦A夢》,也是軟科幻的代表。

科幻創作常見的十大情節

中正大學哲學系陳瑞麟教授,在《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一書的〈窺視科幻世界〉章節,歸納出了十種科幻創作的情節模式。可以給想要進行科幻寫作的人參考。

  1. 對科技創造的曖昧心態:人類試圖創造新事物卻又恐懼新事物。
  2. 驚異的冒險旅程:使用高科技產品而經歷一段冒險過程。
  3. 超越現實的障礙進入新的維度:特別注重在不同於現實的外太空、異世界或心靈世界等。
  4. 與異形生物遭遇:遇到過去不曾遇過的智慧、善、惡生物。
  5. 科學家的角色刻畫:科學家有什麼性格?科學家與其創造物的互動?
  6. 人類創造物或智能機器的角色刻畫:例如Asimov「機器人系列」。
  7. 人面對人為創造物或生化機器人:例如電影《銀翼殺手》或《I.人工智慧》。
  8. 超大型城市環境的描繪:例如Asimov的《鋼穴》。
  9. 烏托邦的追尋與反烏托邦的省思:例如《美麗新世界》。
  10. 天啟的人類命運或人類終局的描繪:例如Clarke《童年末日》。

科幻與哲學的親密關係

承上節,陳瑞麟老師在〈窺視科幻世界〉一文,也從哲學角度出發,整理了三個思考與分析科幻作品的架構。想要深入探討科幻作品的讀者,不妨用這三個架構去看作者如何呈現。

  1. 時間三向度:當時間點設定在過去,常常會描述記憶或歷史。在哲學議題上就會牽涉到「我從哪裡來?」「人類從何而來?」當時間點是現在,那麼哲學議題上就會關心「我是誰?」「人是什麼?」,常常描寫或呈現的就是自我意識或人性的主題。如果描述的是未來,那麼哲學議題上就會牽涉到「我將往何處去?」「人類將往何處去?」,人類未來的期望就會寄託在科技身上。

圖片截自陳瑞麟〈窺視科幻世界〉

  1. 人性三向度:如果科幻牽涉到人和其他物種的互動,那麼以人為核心往外看時,人面對劣於人的物種,可以探討其中的支配態度。人(自我)面對「他人」時,可以探討倫理態度與相對關係。人面對「超人」時,可以探討如何呈現宗教的態度。

圖片截自陳瑞麟〈窺視科幻世界〉

  1. 心-物關係:如果科幻牽涉到後人類的議題,尤其是Cyberpunk之後的寫作風潮,常常就會探討身體和心靈的複雜關係。當機器也可以擁有心智的時候,他們有機會和人的心靈一樣嗎?

圖片截自陳瑞麟〈窺視科幻世界〉

接下來讓我們來談談科幻小說的起點《科學怪人》吧!

下一篇:古典科幻、黃金時期、新浪潮和Cyberpunk,關於歐美科幻你知多少呢?|《從原力到原爆:科幻小說的全球旅行》講座紀錄

*第二屆泛科幻獎主題講座最終場將於 12/14 舉行,邀請到知名小說家/編劇 高翊峰、以及瀚草影視總經理 湯昇榮,對談「科幻類型在台灣影視產業的未來」,歡迎大家到場聽講!報名連結請點我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泛科知識旗下的科幻品牌,與科幻相關的資訊和發布與《泛科幻獎》有關的資訊。 科幻帶領我們想像未來、解決還沒發生卻至關重要的議題、航向前人未竟的宇宙冒險……我們從哪裡來,又將往哪裡去?星雲的深處有哪些未知的宇宙世界?智慧生物如何改變時空與心靈? 科學不能回答的事,我們期待科幻的解答。 一百個作家擁有不只一萬種對於宇宙的想像,快來分享你腦中的小宇宙吧! 獎項介紹及相關事宜,請參考泛科幻獎官方網站。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