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子殺手 》是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後,再一次挑戰3D與120幀的高規格拍攝,同時也再次挑戰觀眾接受度,也必要面臨最嚴苛的評價。身為一個技術狂,李安的新作既然以嶄新技術為主打,當然要以高標對待,且在傳統敘事的檢視之外,勢必亦要針對技術面作討論。
然而在進入技術面討論前,不得不提到很難令人忽視的劇本問題。《雙子殺手》的劇本水平與邏輯性著實難以入口,相較之下飽受批評、近年數一數二的差勁商業電影《正義聯盟》都可能在故事面獲得較高分數,因為《正義聯盟》至少還有角色且劇本其實還幾個不差的點,只是執行上力不從心。然而《雙子殺手》則是相反,執行俐落但故事本身不管是對白到角色曲線直到結局,卻是舉步維艱……甚至看不出重點。而也不知道是否受到資金方與製作之干預,邏輯上經歷漫長時間應該可以改得更好的劇本,最後還是一團混亂,只能用李安最擅長的語言硬是完成。
純就導演功力來看,李安還是展現無比實力,包括更好的3D攝影機操控與運鏡(運用更長的鏡頭與更多橫搖嘗試,把所有視角嘗試得徹底),對於實際場景空間的掌握,包括最重要的動作戲,槍戰與爆破都還控在一個不錯的狀態。而以我看的戲院來說,3D狀態實在太好、太清晰,幾乎無殘影,景深與構圖都相當飽滿,一個構圖可以完成兩個焦點,李安在這個部分修正了上一部的問題,而且能把這劇本影像化著實不容易。可惜的就是在《比利林恩的戰場》讓人出戲的表演方式和陳設細節等問題,確實都一樣存在著,與其說李安在表演指導上力有未逮,不如說這徵顯出現在電影各部門的技術未能跟上或適應120幀規格的實際狀況。
《雙子殺手》繼《比利林恩》之後再次證明光科技進步並不夠,每個過去創作電影的環節,從美術、服裝、髮妝、道具、場景等等,一切都需要針對新科技重新思考,否則在新技術驚人清晰度之下,反倒給人用4K電視看台灣八點檔的錯覺。更嚴苛的環境問題則是,根本沒有多少戲院能夠看到原始規格,所以某個程度上「真正的」《雙子殺手》根本無法觀看,自然也難以評價。若以實際降級放映狀態來看,技術上如電影中幾乎四分之一的夜戲幾乎無法觀賞,但直到結局的大陽光日戲下,才發現原本覺得技術仿真的年輕威爾史密斯還是顯得假,也難怪只能用大量的夜戲去掩護。
相較於《雙子殺手》主打的突破性科技,實際劇本最終卻跟初稿一樣像是二十多年前的過時產品,有著莫名其妙的科技與設定,二十多年以來似乎沒有有編劇能解決故事的矛盾,而用主角煞有其事的「回歸」或「存在本身」來掩蓋命題本身的空洞。更甚在商業的包裝上,已經似是不是的故事,到了李安手上後,試圖用文藝電影腔調與個人情懷來強化那部分自我懷疑與追尋,以及父子繼承(爸爸問題)的延續,則只偶然不對盤。
說起《雙子殺手》劇本,實在有個相當離奇的身世。編劇戴倫連可最初在九零年代寫下了這個故事,劇本將轉入好萊塢製片的手中,交給已故的《捍衛》戰士,導演東尼史考特負責拍攝。然而,電影公司買下這個劇本不久後,因為無法克服拍攝技術(老殺手與年輕殺手)的問題,導演認為一換再換,從史考特換成梅爾吉勃遜或克林伊斯威特,編劇本人連可則早已放棄這個劇本,新加入的編劇有寫過《鐵面特警隊》的布萊恩海格蘭,有科幻經典《千鈞一發》的編導安德魯尼可,終於在2019年由李安擔任導演,《冰與火之歌》其中一位節目統籌大衛班尼歐夫以及曾以《怒海劫》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比利雷掛除了概念本身之外,若問連可的原始創作剩下多少,恐怕是趨近於零。實際看到最後的成品後,筆者只能說如果我是連可,大 概也切割說那個演員本著實與我已無甚關聯,心裡也不會樂見少作被搬上大銀幕。
然而,過去其實也不是沒有類似案例,劇本亦有硬傷的微科幻動作片《變臉》倚靠著精彩的演出和動作調度成為經典,那麼《雙子殺手》呢?在120幀的高科技下,演員的演出變得生硬且難以掩蓋缺陷,威爾史密斯當然是很有個人魅力的天王巨星,但從《自殺突擊隊》到《雙子殺手》都證明很難建立他的殺手形象;兩位最重要的配角瑪麗伊莉莎白文斯蒂德和克里夫歐文都是好演員,但在高科技的鏡頭下,演出卻都顯得蒼白無力。
沒有人懷疑李安對技術的熱誠,以及對於3D鏡頭構圖與運鏡的用心,只是假如多數戲院僅有2D/24幀,不但技術樂趣勢必將被剝奪,筆者更懷疑的是,在劇本和技術問題的堆疊下,也許本片不管你用任何規格看,都看不出個所以然。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