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神探》:紐約的偵探,偵探的紐約

0

1411697980-1638556242_l

在這個《CSI:紐約》或《福爾摩斯與華生》,已把城市裡頭光怪陸離的八百萬種死法(現在已經接近八百五十萬種)詮釋得淋漓盡致的時代,寂寞高貴的冷硬派偵探,是否還有存在的空間?

《鐵血神探》的導演兼編劇史考特法蘭克(Scott Frank)顯然仍如此堅信著。這部改編自長青推理小說家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私探馬修.史卡德系列作品《行過死蔭之地》的電影,無論步調氣氛或情節都是如此老派,除了片頭片尾連恩尼遜(Liam Neeson)緝匪的悍樣很難讓人不想起某個地表最強老爸之外,你要說這是某部九零年代意外未發行的時代遺物片,應也不至招來太多懷疑。

雖是推理小說改編,但《鐵血神探》的故事發展與情節並不複雜難解,舉重若輕的查案過程佔了多數時間,導演強調的是人物的悲劇性格,而非情節的緊張刺激,若是期待連恩尼遜扁人進戲院的觀眾,可能會大失所望。但比起導演史考特法蘭克前作《監守自盜》(The Lookout),《鐵血神探》的企圖心相對更大,同時也有程度不一的瑕疵產生,無論是劇本交代不清的故事支線、立意良善但執行不佳的結尾,以及不知是否出自商業考量而妥協的最後三十分鐘貓抓老鼠,都與電影寧靜致遠的基調有所衝突,可惜了前段在氣氛掌握上的努力。

就演員來說,筆者稱不上是卜洛克的史卡德系列粉絲(個人認為雅賊系列要來得有趣太多),也難以評斷連恩尼遜是否接近書中史卡德的形象,但單就演出而言肯定是可圈可點,終於讓觀眾想起:連恩尼遜其實也是演技深厚的一流演員啊!配角表現多半平穩但不突出,反倒是演出墓園管理員、戲份少但關鍵的歐拉弗歐拉弗森(Ólafur Darri Ólafsson)在短短幾分鐘內便讓人無法忘懷,與史卡德的對話搭配城市背景可能是全片個人最喜歡的段落。

歐拉弗歐拉弗森在本片表現令人驚豔。(圖片來源:movpins.com)

然而導演最成功的地方,還是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細節中,捕捉到了冷硬派偵探與所處城市的關係。

一如勞勃阿特曼七零年代在《漫長的告別》裡(改編自雷蒙·錢德勒1953年作品),刻畫出那些偵探與時代格格不入的關係與氛圍,《鐵血神探》中段看似平靜內省的步調,格外突顯了紐約這個城市的眾生相,各社區間的民族色彩、社會光影、突然爆發的憤怒與惆悵,更讓人想起史派克李偉大的《25小時》。法蘭克比起阿特曼或史派克.李,自然不是同一個層次的導演,但看著史卡德孤獨的身影在空蕩蕩的街頭遊走,背後巨大充滿威脅性的Y2K塗鴉,或片尾世貿雙塔的驚鴻一瞥,都讓人感受到偵探這種存在,與城市、街頭、社會底層密不可分的宿命。說紐約市是史卡德之外本片最重要的角色也不為過。

而當最後一顆鏡頭拉遠、觀眾跟著史卡德呼出吸入城市的罪惡與救贖與寬恕與重生⋯⋯看著城市遠景,想起距離本片設定已過了五十年的《不夜城》(The Naked City),本片終究還是給了冷硬派偵探迷、黑色電影迷與紐約迷兩個小時濃濃的思念:那是《CSI:紐約》或《福爾摩斯與華生》所無法提供的。至於這樣的思念是來自電影本身的魅力,或來自美好過去的懷舊心情,便是見仁見智了。

本片攝影米亥馬拉馬爾(Mihai Malaimare, Jr.)精準捕捉到城市的冰冷與疏離,成就不亞於《性愛成癮的男人》的西恩博比特(Sean Bobbitt)(圖片:agentsofgeek.com/)

本片攝影米亥馬拉馬爾(Mihai Malaimare, Jr.)精準捕捉到城市的冰冷與疏離,成就不亞於《性愛成癮的男人》的西恩博比特(Sean Bobbitt)(圖片:agentsofgeek.com)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