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影評/《史達林死了沒?》:笑裡藏刀的極權鬧劇

0

從《幕後危機》(以及其延伸出的電影《靈通人士》)到《副人之仁》,阿曼多伊安努奇結合連篇髒話、政治批判與人性黑暗面的喜劇風格,向來有著拳拳到肉、刀刀見骨的功力,台詞或設定往往鋒利到可以割傷觀眾的耳膜或眼球(與玻璃心)。

表面上,《史達林死了沒》一樣是延續這位英國編導的一貫路線,透過蘇聯獨裁者史達林生前最後時光與死後治喪的一連串政治事件幕後角力,強化其心中「政治不過是爭權奪利和爭功諉過的過程」的看法,並召喚出各種極端政治(?)不正確與張牙舞爪的黑色幽默,即便偶爾有些許瑕疵或調和問題,仍讓人笑得歇斯底里同時又不知所措,成就了伊安努奇至今格局最大、情感最強烈的作品。

若說同樣鍾情於政治的艾倫索金擅長寫出慷慨激昂、激勵人心的長篇獨白,伊安努奇便是各種國罵的詩人,各種三字經四字經五字經交織成讓人樂不可支的致命武器。

純就一部黑色喜劇來看,《史達林死了沒》充滿了各種肢體的(移動遺體的橋段)、誇張台詞的(關於蘇聯子母的描繪)、政治生存法則的(與斷句有關的文字遊戲)笑料,加上傑弗里塔伯與史蒂夫布希密等喜劇老手,笑點幾乎是鋪天蓋地的席捲觀眾,連魯伯特佛列德或賽門羅素貝爾等過往以劇情路線為主的演員,都成功利用自己的一本正經,製造出反差的喜劇效果。有著歷史事件做為根基,《史達林死了沒》的笑點也不再有《副人之仁》偶爾出現的,為尖酸而尖酸、為黑暗而黑暗的毛病,更接近那份爆笑同時讓人顫慄不安的真實感。


而真實政治背景也成了《史達林死了沒》做為伊安努奇至今最成熟作品的關鍵。過往的嬉笑怒罵雖然依舊存在,部分卻為黑暗、絕望、憤怒而悲劇的情感所取代,開場一段秘密警察抄家的橋段,結合模仿蕭士塔高維契作品的配樂(以及城市另一端的音樂會現場混亂),便讓各種不同元素碰撞出驚人的化學反應,為時代做了最好的見證。時代不僅讓每一句台詞或文字攻防都有了生死攸關的全新重量,也讓電影最後的結局加上稍早的悼念現場宛如一記重拳,狠狠地捶在台灣觀眾胸上。這一切或許依舊是一場鬧劇,但這鬧劇有些太真實,太殘忍,太熟悉了。

比較可惜的是,歷史所帶來的重量,與黑色喜劇本身的輕盈,兩者之間不總是融合的完美無缺,讓有些片段莫名顯得突兀,也讓電影在節奏上偶爾有些問題,拖慢了整體敘事,相信以伊安努奇本身功力,若下次重新挑戰歷史題材,應可達到更好的效果。就現在的版本來說,《史達林死了沒》至少再次確立了伊安努奇做為當代最好的諷刺作家之一的地位,也給予觀眾(無論是新接觸或老朋友)所期待的充足娛樂。若使用得宜,文字的確有著驚人的殺傷力,只是結合現實事件裡的死傷還能有如此笑果,還真是始料未及。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