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傳》電影要上檔,這 IP 改編影視已經走到哪裡了?

0

文/Pony

中國經典神怪小說、明朝四大名著之一,由吳承恩撰寫的《西遊記》,至今仍成為許多文本的改編的題材。這股強大的《西遊記》IP 從 20 世紀初延伸至 21 世紀,已經在影視產業中形成一個巨大宇宙。不論是單以古裝進行改編,抑或汲取當中情節融合進時裝,《西遊記》證明就算經過 5000 多年(明朝 16 世紀中葉),唐三藏與孫悟空等人的精彩歷險依舊佔其崇高地位,且歷久不衰。

反望過往,世界各地都不乏以《西遊記》進行戲劇上的變化。最早的《西遊記》電影,可回溯至中國於 1927 年但杜宇執導的《盤絲洞》,此片係由上海影戲公司出品的黑白無聲電影,但極其露骨的手法在該時卻十分新穎,裡頭有穿著香豔的蜘蛛精,亦有身在美女群沉迷女色的唐僧。電影摻和進幽默滑稽的表演,配合誇張的肢體語言,讓《盤絲洞》擺至今時仍不退流行。可惜,該片因涉及怪力亂神思想,在 1930 年代下的封建制度被禁,其也在抗戰後失軼已久,直至 2012 年在挪威發現唯一現存拷貝,隨後 2014 年才於北京電影資料館重現它的全貌。

在以場景造型為重的真人電影後,屬於中國《西遊記》的動畫世界也慢慢醞釀開展。當 1938 年迪士尼出品的《白雪公主》於上海熱映,受到刺激的萬氏兄弟決心製作一部足以匹敵的動畫作品,於是在 1941 年誕生出電影《鐵扇公主》,其也是第一部中國有聲動畫長片。但正值抗戰的艱難,影片靠 100 多人費時一年半才得已完成此片,片長 72 分鐘,也是當時亞洲最長的動畫電影。現代日本動畫創立者之一的手塚治虫,便是看完該片後選擇棄醫從畫。

本以為《鐵扇公主》的成功能接續開拍下部作品,但因抗戰爆發、資金撤資短缺,萬氏兄弟之一的萬賴鳴先生也被迫逃亡至香港, 在1961 年才與唐澄聯手打造出另一動畫電影《大鬧天宮》。該片分為上(50 分鐘,1961年)、下(70 分鐘,1964年) 2 集,以孫悟空大鬧天宮為出發,在畫風上汲取中國傳統藝術養分,使 2D 動畫的色彩變得斑斕豐富,美國權威雜誌《Variety》更評價此片為最好的華語動畫作品。因《大鬧天宮》的大盛,中國也在之後推出系列作品,如 1985 年《金猴降妖》、1999 年《西遊記》,直到 2015 年換上 3D 動畫新皮,田曉鵬執導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目前正籌拍續集《西遊記之大聖鬧天宮》),因時代而轉變的畫風技術,皆能從此些中國《西遊記》動畫電影中顯見端倪。

另一方面,《西遊記》的真人電影並無因此沉寂,香港邵氏製片廠也接續以《西遊記》為題進行拍攝,結合當時興盛的黃梅調音樂,陸續推出由何夢華執導的「西遊記四部曲」,包含1966 年《西遊記》、1966 年《鐵扇公主》、 1967年《盤絲洞》和 1968 年《女兒國》 。邵氏以片廠空間搭建出時代感,內景寺廟、外景竹林的呈現,也找來當年一班邵氏黃金演員出演。至此,能從《西遊記》裡找到岳華飾演的孫悟空,如何與著名導演、攝影師何藩飾演的唐僧,進行往來的對話與交手,甚至在《鐵扇公主》中還可見得鄭佩佩(《大醉俠》金燕子)飾演白骨精的倩影。此外,以武俠片為名的香港導演張徹,也曾拍攝過《紅孩兒》(1975)、《西行平妖》(1991)等西遊記題材,《紅孩兒》雖也為邵氏出品,不過與何夢華的「西遊記四部曲」並無太大關聯。

來到 70-80 年代,《西遊記》這股風潮也漸漸吹往台灣,不過非同以往較為「嚴謹」的電影形式,台灣電影反拿取《西遊記》包裝成「特攝片」,也引發當年影壇的熱潮。如由傅清華和中條伸太郎聯手拍攝的《新孫悟空 72 變》(1976),或陳俊良執導的《新西遊記》(1982)、《孫悟空大戰飛人國》(1983),電影中有大量以特效形式的誇張手法,也有不合邏輯的劇情,然而看似粗糙濫製,但帶有喜感的劇情,至今仍是為人津津樂道之作品。

不僅於電影上的成就,電視連續劇都開始以《西遊記》故事為出發,其中 1986 年由中國影視導演楊潔執導的《西遊記》(25 集)便是影劇史上的重要成就(2000 年續集 16 集),六小齡童將孫悟空一角出演得唯妙唯肖,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也深入人心。但由於當時資金困窘,現場只有一台攝影機,拍攝效率極其低落,而在多數以環境險惡的實景拍攝下,也讓劇組和演員們都差點因此喪命。

不過,《西遊記》的大獲成功,也造就該劇不斷地重複播送,時至今日,《西遊記》已重播超過 3000 次。1987 年台灣,豬哥亮出演過本土歷史爆笑連續劇《盤絲洞》,而香港 TVB 也在 1996 年拍攝《西遊記》。這一版由張衛健主演的孫悟空,帶來無限笑料與滑稽幽默,雖 TVB 於 1998 年開拍第 2 版,由陳浩民飾演孫悟空的《西遊記 2》。但因張衛健人氣大旺,港台更在 2002 年再度拍攝《齊天大聖孫悟空》一劇,讓《西遊記》的神話魅力再度攀上高峰。

但要論起《西遊記》電影的經典高峰,仍還是以劉鎮偉與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系列為首。所謂經典是需要時間洗鍊方可成就,在 1994 、1995 年由劉鎮偉編導(技安為其編劇時筆名)的《齊天大聖東遊記》、《齊天大聖西遊記》在該時便成為眾矢之的,不僅上映收獲慘澹票房,許多人更批評電影是一部濫製之作。但隨著時間的考驗,回望周星馳的肢體搞笑神情,重溫《東成西就》式的台詞口白,搭配動作指導程小東的武術調配,電影中使用的鏡頭調度、剪接趣味地巧妙銜接,在該時看來無疑是部超越「時空」的作品。當「月光寶盒」成為穿越時空的媒介,當孫悟空轉世須放棄美人的感情慾望,劉鎮偉筆下的孫悟空在周星馳演繹中,也變得更親民更具有人味。


有了前作的開發,香港演員於片中的形象也深得人心,如朱茵的紫霞仙子、蔡少芬的鐵扇公主、莫文蔚的白晶晶(白骨精)、藍潔瑛的春三十娘(蜘蛛精)、羅家英的唐三藏,或是永遠好拍檔周星馳的孫悟空(至尊寶)與吳孟達的豬八戒(二當家),連盧冠廷演唱的主題曲〈一生所愛〉,都成為後世得以流傳的經典。因《大話西遊》的非議討論,劉鎮偉接續拍攝《情癲大聖》與《越光寶盒》,前者雖本來被命名為「大話西遊系列的終極作品」,但因影片完成度不佳,製片方也拔去大話西遊的附加。後者則改編《齊天大聖東遊記》(原名:《西遊記第壹佰零壹回之月光寶盒 》),惡搞《鐵達尼號》、《赤壁》、《功夫》、《長江7號》等電影 ,也找來過往於「大話西遊」的演員出演,但情節諸多不順、笑點鋪排得七零八落,並沒有成功複製當年的鼎盛。而後,適逢「大話西遊」上映20 周年,劉鎮偉才於 2016 年正式以新作《大話西遊 3》作為「大話西遊」系列的三部曲。可惜本片可是說經典失手,劇情、演員、特效、場面皆以尷尬作收,也獲得由中國《青年電影手冊》主辦的「金掃帚獎」,拿下「最令人失望導演」一獎。

隨著電影技術的革新進步,過往以實景真人為軸的《西遊記》電影,已轉變被 CG 技術所取代,電影產業寧可使用更炫麗奪目的動畫特效,來打造西遊記帶給觀眾的神話色彩。至此,由香港導演鄭保瑞打造的「西遊記」系列,從2014 年《西遊記之大鬧天宮》、2016 年《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到於台灣取景 2018 年即將上映的《西遊記之女兒國》、預計 2020 年上映的續集《西遊記之三借芭蕉扇》則成為了指標。但這樣的「浮誇」被不少評論認為只剩空有外表的浮華盛宴,當電影只被特效填充,最血肉的故事內核早已不再擄獲人心。

不過以故事為重,卻不失奇幻神怪的電影,仍有周星馳為首把持,如 2013 年的《西遊:降魔篇》便帶給觀眾無限驚奇,有深在山谷掉髮的孫悟空(黃渤飾)、在山頭上遙望明月歌唱的段小姐(舒淇飾),他們與唐僧(文章飾)發生的奇聞趣事,都在星爺的創意下結合虛構,展開一次次的驚奇歷險。而在 2017 年令人引頸期盼的續篇《西遊:伏妖篇》,則在徐克的操弄下,帶有似於提姆‧波頓的奇幻視覺,也與周星馳一起童心大開,將過往古典小說包裝得更為暴力露骨,延續前作的重口味黑暗故事,但彆腳的劇本台詞與薄弱的角色塑造,仍為電影扣了不少分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Xew6zQXLQ

2017 年,曾執導過《野‧良犬》、《青苔》、《打擂台》等片,亦曾為《西遊:降魔篇》執行導演的香港導演郭子健,則再次延續這股西遊宇宙的 IP 狂熱,打造又一視覺體驗的《悟空傳》。不過,電影並非改寫自吳承恩的《西遊記》,反而改編中國作家今何在的同名小說(今何在亦曾出版過《天下無雙》、《西遊降魔篇》的電影小說),找來彭于晏飾演孫悟空、余文樂飾演二郎神,不再以西遊記取經遊記為主軸,而是回歸悟空本身。當悟空還未成為齊天大聖之時,回述童年往事,通往一條荊棘滿布的成長修練旅程。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