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X 3D 技術拍攝是什麼概念?《變形金剛 5:最終騎士》試圖帶給觀眾的新體驗

0

文/Pony

《變形金剛 5:最終騎士》是首部以 IMAX3D 技術拍攝的電影

近期由麥可貝執導的《變形金剛 5:最終騎士》主打首部以 IMAX 3D 拍攝的電影,試圖突破觀眾對於電影的想像。但不禁讓人想問,到底  IMAX 3D 是什麼概念,觀影的時候會有什麼差別?電影的趨勢與潮流也隨著技術變遷進化,不少導演都挑戰了新的規格與技術來創作電影。如諾蘭運用的 IMAX 攝影技術(全稱:Image MAXimum )、到「哈比人系列」挑戰 3D、48 幀,和李安《比利林恩的半場戰事》嘗試的 4K、3D、120 幀等,都是為了在銀幕上創造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另一方面,電影也從固有的 2D ,一路延展至 3D、IMAX 3D,進化到將影像轉為實質體驗的 4DX,數位影像畫質也從區區的 2K 到 4K,甚至連 5K 都已呈現在觀眾眼前。以下就來討論 IMAX 3D 與其他觀影規格的差別,以及導演麥可貝希望帶給觀眾什麼樣的視覺效果。

擺至一般影院寬銀幕(2.40:1),IMAX 的影像也會被上下裁剪。

IMAX 3D 技術最早展示於 1985 年日本筑波世博會、 1986 年的溫哥華世博會,主要採雙攝影機雙投影機的攝放技術,利用 2 台攝影機同時拍攝,取代真實人眼的左右眼。而這樣的效果使用 2 台投映機放映時,間接產生偏振作用,來達成左右眼視角空間的廣度,增加電影感的立體景深。不同於一般常見影像規格,IMAX 3D 使用 1.90:1 的精準畫幅,比一般銀幕多出 26 % 的投映範圍。因此只有當 IMAX 影像於 IMAX 影院放映時,才能感受到全滿效果,如果是正常片段則會留下黑邊。但擺至一般影院寬銀幕(2.40:1),IMAX  的影像也會被上下裁剪,因此對於觀影體驗有巨大的差異。

而在現行放映規格上,許多電影都會推出 IMAX  3D 和數位 3D 版本如《北極特快車》、《阿凡達》、《玩命關頭 7》、《鋼鐵人 3》等。雖然 2 者同樣是 3D,但是透過 IMAX 影廳的投影技術與音響系統的提升,效果遠遠比數位版好出許多。除了本身 IMAX  的最大影像化,利用 IMAX 巨幕不僅增加可視範圍,也更強化觀者對影片居高臨下之感,而 3D 也在 IMAX 景深的立體化下,更優於數位版,不再只浮於表面。若使用膠卷 IMAX 攝影機拍攝,底片解析度可達 18K,經過投映轉換後依然能展現 8K 畫質,比起現行數位版的 2K 主流,精細程度也不再話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BR0WDeAeqY

日前,麥可貝在 IMAX 3D 幕後特輯中,揭密《變形金剛 5:最終騎士》所使用的技術範疇。《變形金剛 5:最終騎士》是全球首部以 IMAX 3D 雙機實拍(Native IMAX 3D)的作品,不同於後製 IMAX 3D,也不再只使用 IMAX 規格的部份片段。全片由 2 台 Alexa 65 mm IMAX 攝影機和 RED 元件,同時組裝在 3D 支架拍攝,來完成 98 % 的實拍,以此更進化電影的解析度、細節和清晰度。以影片為例,當一場真實爆炸場景透過該技術所拍攝的當下,觀眾便能更精細觀察到爆炸瞬間的小顆粒,甚至細微到塵埃的散佈,也能在銀幕上看得更深更遠更廣。

回頭看,變形金剛系列其實與 IMAX (3D)的變革與開創息息相關,2007 年系列首部《變形金剛》便是啟用 IMAX 規格呈現;第 2 部《變形金剛:復仇之戰》是麥可貝首次運用 IMAX 15/70 mm 膠卷攝影機,拍攝了近 30 分鐘的場景,片中爆破大戰場景也皆以 IMAX 全畫幅呈現;《變形金剛 3》則成為該系列首度以 IMAX 3D 規格上映;到了《變形金剛 4:絕跡重生》,則是首次以小型數位 IMAX 3D 攝影機所拍攝,如影片所示將機器綁在飛機和跑車上,用以捕捉更多細節。

此次《變形金剛5:最終騎士》光以 IMAX 3D 技術的實拍,就需耗費 1000 至 1500 萬美金的成本,整部電影的預算也達到 2.6 億美金。然而,IMAX 3D 到底能為觀眾帶來什麼樣的感受,是能體驗更逼近肉眼的視覺,還是更重的觀影負擔,也只有進場一窺才知道了。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