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中暗藏凌厲刀鋒的《愛,不怕》

0

776541beba228252

可以從韓國電影的一段過去說起:1966年,韓國為了保護本國電影市場,開始實施電影配額制,強制規定國內戲院每年必需至少播放146天的國產電影;1985年,美國要求韓國政府取消電影配額制、開放市場,引起韓國電影圈極大反抗,甚至進入放映西洋片的戲院放蛇、剃髮、噴漆,引起軒然大波,多年來韓國電影圈人士亦非常保護「電影配額制」;不過,2006年起,新配額制度執行,天數從146天減半到73天。

然而有趣的是,取消保護的韓國國產片,不但未如韓國電影圈人士擔憂的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強勁,2013年韓國票房統計,雖然本土電影上映數量182部,引進電影455部,但本土電影市佔高達59.7%,引進電影則為40.3%,票房第一名則是《 七號房的禮物 》,一般認為,韓國過去的政策的確扶植出了市場與人才,加上時時有好萊塢強敵壓境的隱憂,韓國國產片在爭取觀眾這件事上亦相當努力。

也因此韓國電影與韓國的流行樂、電視劇相較,面目頗為不同,在清晰的市場導向下,發展出各種鮮明風格,也培育了一群享譽國際,擅長超血腥或超暴力的重口味導演,例如復仇三部曲的朴贊郁、導演《殺人回憶》的奉俊昊,以《聖殤》聞名的金基德,其中前兩位都跨足好萊塢,分別執導《慾謀》和《末日列車》,恐怖類型片也有一定市場;又或者是挑戰尺度極限如《下女》、《霜花店》、《人間中毒》,以及溫馨小清新路線,例如《有你真好》、《 七號房的禮物 》、《生命之詩》(李滄東似乎應該自劃一區?)等等;當然也有銳利的社會批判風格,將電影視為改革工具,如孔宥主演,改編自真實事件的《熔爐》,或最近在台上演的《正義辯護人》。

前面題外話那麼多,主要想討論的是《愛,不怕》在類型上的交叉,初看這部片以為走《藍色大門》的青春同志戀愛路線,制服、追逐、腳踏車的小清新、少年的自我認同,漸漸才發現事情並不單純,導演逐步揭開高壓升學體制、弱肉強食、校園問題等等由小見大的韓國社會問題;複雜的是,片中的單身中年媽媽、激進工會幹部、備受歧視的同志、體制邊緣人,這些人在循環中既是被淘汰者,又因急於擺脫自身處境最終成為加害者。

看似天真爛漫的同志純愛故事,轉身卻是對社會凌厲的質疑和指控,韓國的保守態度讓同志愛只能在狹小間隙中遊走,台灣同志電影從《十七歲的天空》後,逐漸擺脫《孽子》時的陰鬱壓抑,走向彩虹的多采多姿,而韓國同志電影因應當地社會脈絡,必須處理相當殘酷的社會壓迫,調性更加沉重。

導演李宋熙前一部作品《愛,不悔》,主題也是同志戀情,評價相當好,曾入圍第十一屆釜山電影節。而《愛,不怕》延續這個議題,並加入更多社會觀察,雖說劇本結構略顯散亂冗長,演員常在重要關頭讓人出戲,配樂處理也不夠細緻,不能說是完美無瑕,但畫面與細節精美,儘管背景沉重,但青春畢竟無敵,仍有抵擋不住的的浪漫幽默氣息,輕重之間調度愉快。而走出電影院後,除了覺得看了部大致不錯的電影之外,還會有點「急」:與性別意識相對保守的韓國相較,我們真的走得比較前面了嗎?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Punchline 實習編輯,現為台灣政治大學傳播研究所研究生。 除了睡覺外,迷戀音樂、電影、電影院,人生死穴是數學,有任何大小批評指教意見都歡迎留言。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