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易珊
這一系列文章為 2016 泛 · 知識節「翻牆吧!知識」的活動紀實,我們將當下求知求真地感動盡力留下,想與世界某個角落正在努力翻牆的你分享。
知識不只在學校的黑板、不只在安靜的圖書館,當然 更不只在名為「學校」那棟被牆包圍的建築。2016 泛 · 知識節「翻牆吧!知識」承襲著泛科學年會的精神與架構,變的是讓更多的知識在這裏碰撞,不變的是那渴求知識的靈魂。如果知識是一道牆,現在就讓我們用求知慾翻牆吧!
關於本場次【當我們在說影(劇)評時,我們在說什麼?】的活動介紹,請參考這裡。
以 Maple 為筆名,在娛樂重擊與痞客邦書寫影評的林欣怡,從研究論文開始廣泛看電影和影評,她認為影評是主觀的,「每個人對電影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意見,再好的片一定也會有人不喜歡,爛番茄的評分只有 99% 的神片,沒有 100%」她說。
中英文影評大不同
從字面上解釋,「評」是評論,可以主觀也可以客觀,但說到影評的英文單字,很多人會想到 critic,但正確答案卻是 reviews。英文的「re」字根有「再」的意思,因此英美影評很多都會重新檢視整部片,告訴你這部電影導演的表現、特效的表現等細項以及整體分數,最後可能還會寫上明確評分。但林欣怡認為中文影評複雜得多。
「氣氛」是常見的中文評論角度,探討創作者是否營造出自己想要的感覺。另一點則是「節奏」,這是許多電影的弱項,舉《八月心風暴》為例,演員、劇本都是一時之選,原以為將問鼎奧斯卡,卻因節奏不對而成績慘淡;但也有不在意節奏的觀眾,把重點放在自己是否感動,或者有像林欣怡的剪接師同事,單獨看重演員,只要演員表現好,其他部分再差都能看下去。
雖然各有標準,但林欣怡也設了一個前提:影評必須理解這個劇本和這個概念,它能做到的最好是什麼程度,且影評的品味也需好到知道什麼是「好」。
正反意見的影評都值得參考
說完她會影評的看法,林欣怡也很好奇,大家看影評時會期待什麼。「有時候影評是讓你找到和自己相近或相反的想法。」這是她作為讀者對影評的期待,為什麼這一場戲會讓自己這麼感動,又或者,想批評一部電影卻說不出哪裡不好時,也需要精準的影評給個說法,「好的影評人有助於讓你去釐清,對於電影你在意的是什麼。」但與自己不同意見的影評也非常有趣,可以去想為什麼自己沒有接收到這部電影的好。
不過她也認為影評不一定有效,ptt movie 版的評論有時還比較有影響力,因為讀者想看多一點不同人的意見,而且影評人覺得好看的,觀眾不一定認同。
影評人不一定要懂技術
面對影評人是否需科班出身的疑慮,林欣怡說並非掌握技術就能看懂電影,技術和評論不是同一條路,如果對從技術切入的影評有興趣再接觸;過去電影研究多把重點放在技術,但這對一般民眾不一定有幫助。不管是技術還是主觀分析,都需要回答這部片能否給人們好的觀影經驗,以及這些拆解可否讓人更容易理解電影。
長期觀察台灣的電影產業,林欣怡認為台灣電影的有個問題是,上一代的東西,和被吃好萊塢長大的下一代不一樣,雖然也有一些導演技術面已足夠,但對電影的想像相對侷限,也造成目前國片市場的低落,這是急需解決的大問題。
最後,林欣怡想問螢幕前的你,你看影評時,你想看到什麼?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