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影評/《列車上的女孩》:隧道中間有濃濃迷霧

0
image002

《列車上的女孩》改編自寶拉霍金斯的同名小說。

在 B 級情慾驚悚與女性獨立自主之聲間舉棋不定,《列車上的女孩》試圖想要以高水準的製作與演出,包裝一個強調懸疑刺激的故事。但兩者雖偶爾交錯碰撞出讓人驚喜的火花,多數時候仍是互相摩擦排斥,最終陷在一連串故佈疑陣的濃濃迷霧之中,僅部分實現原著人氣與堅強製作給人帶來的期待。

根據全球暢銷小說改編,《列車上的女孩》故事環繞在三名女性角色身上:離婚之後鬱鬱寡歡酗酒度日的瑞秋、瑞秋前夫現任妻子安娜,以及瑞秋通勤時,慣常窺視並為之著迷的年輕鄰居梅根。三人的命運因一起瑞秋目睹的驚人事件,以及之後梅根失蹤引起軒然大波而緊緊相連,並引出一連串的背叛、謊言、暴力與猜忌。

image004

母親的身份,也是另一個本片試圖處理,但未竟成功的題目。

比起原著的機場小說(那種在機場購買,飛機上看完,下飛機就可以拋棄的小說)名聲,編劇艾琳克莉希達威爾森顯然野心不僅於此。試圖利用這樣一個通俗小說框架,形塑婚姻裡頭的男性霸權,以及女性在接受暴力、欺騙與忍氣吞聲之後,努力追尋的自我認同。可惜,不知是編劇本身力有未逮,亦或小說本身便沒有給人太多發揮空間,在電影最後半小時之前,《列車上的女孩》很多時候給人一種原地打轉之感,角色反覆呈現類似的行為模式。刻意鋪陳的蛛絲馬跡,更像是故弄玄虛。在最後的救贖裡,達到某種訊息正確,但過程混亂的收尾,與近期引起話題的人力銀行廣告莫名有些相似。

類似的「立意甚佳,手法打架」問題也出現在導演泰德泰勒身上。不知是否受其成功所啟發,本片許多剪接手法與鏡頭,皆讓人想起同樣以通俗小說帶出議題(婚姻探討與媒體亂象)的《控制》,但以《姐妹》聞名的泰勒畢竟不是大衛芬奇,即使《叛逆年代》攝影師夏洛特布魯斯克里斯滕森鏡頭下的畫面,一樣是精緻細膩帶點冷冽;即使以超級英雄電影聞名的丹尼艾夫曼配樂家,一樣把電子樂用得畫龍點睛;即使電影在拍攝床戲,或裸露的時候,把挑逗與藝術的界線拿捏得相當精準,但芬奇對於電影技術與畫面的掌控,仍非泰勒所能及。使得《列車上的女孩》氣氛不錯,節奏則稍有不足,明顯讓人感受到電影將近兩個小時的片長。偶爾緊湊的部分只顯得紊亂,更加深作品謎團比解謎(或謎底)更有趣的特質。

image006

「超級艾咪」之後,又有「超級瑞秋」和「超級安娜」呢!

不過,至少三名女演員還是讓《列車上的女孩》有了可以毫無保留稱讚的地方。愛蜜莉布朗幾乎靠著一己之力撐起瑞秋這個角色,無論角色的行為或情緒再讓人厭煩或可憎,布朗還是讓人忍不住給予同情,扣除飄忽不定的美國口音,幾乎可以說是完美的演出;另外兩名女主角—–海莉班奈特與蕾貝卡弗格森—–也分別有可觀之處。班奈特讓原本只是另一個自我中心的蛇蠍美人,多了脆弱的一面。弗格森則可以拿下今年最佳「模仿《控制》裡的羅莎蒙派克獎」,即使角色本身有諸多可疑(議)之處。演員倒是演得相當過癮,壓倒性地比男性更讓人印象深刻。

image008

越討人厭越惹人憐的愛蜜莉布朗。

大眾娛樂小說並非不能拍成深度與娛樂兼具的電影,只是不見得每個故事都能拍出這樣的效果。《列車上的女孩》的立意值得嘉許,結果肯定也稱不上差勁,只是比起不經意地搭火車看窗外,或許實際下車之後的生活,才真的讓人感興趣許多。

延伸閱讀:

危險又神秘的新女神:《列車上的女孩》海莉班奈特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