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erton
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有著渴求發聲的靈魂——也許爵士悲傷、哀號的曲調,終究,是傳聲扭曲的祝願。—-《爵士歌手》片頭字幕
相關爵士電影的討論已經太多了,聊來聊去還是《芝加哥》《搖擺女孩》以及各部伍迪艾倫導演電影。不聊配樂,不聊選曲,不聊原聲帶。讓我們認真來討論哪些電影真正聚焦在爵士音樂或爵士歌手上。自《進擊的鼓手》在奧斯卡上拿下多項大獎,不管檯面上電影圈,檯面下爵士樂圈,都形成討論效應。甚麼是爵士室內樂的編制,用的經典歌曲是哪一首,節奏是幾拍。傳記電影本身難書寫,在音樂面需要更多支援又是一個難題。以爵士為主題的 《爵士歌手》當年便入圍首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
音樂傳記電影一直需要面對選角的限制與配樂的限制,演員要會唱,要長得幾分神似,要有風韻。因此量少,爵士音樂類量更少,而今年美國就出了兩部明年奧斯卡的熱門競爭者:《瘋狂邁爾士》《為藍調而生》,邁爾斯戴維斯與查特貝克,這兩位不只是爵士樂史上的大師,而且都是擅長小號的天才。查特貝克之前只有相關的紀錄片,而沒有一部著名電影曾以他作為敘事主角。
本篇文章選了幾部值得你花時間一看的六部電影,別擔心,敢保證這裡有幾部是你在 google 第一頁不會看到的。爵士相關電影很多、非常多,我們可以往前回朔到《爵士歌手》《午夜旋律》、菜鳥帕克》等等經典名片,《午夜旋律》甚至可以當作樂手題材電影的教科書啊(飾演主角的 Dexter Gordon 本身就是知名樂手),筆者不細寫,因為討論也夠多了。以下帶你回顧幾部近年與爵士音樂有關的電影,如果你還沒看過,絕對值得一試,讓你對爵士樂有更多理解。
《瘋狂邁爾士》Miles Ahead 2016
我們的鋼鐵人好朋友—-羅德中校,唐奇鐸首次執導,並親自演出主角邁爾士戴維斯( Miles Davis ),還邀來伊旺麥奎格合作。被選為紐約影展閉幕片,也被認為是明年奧斯卡的競爭者。邁爾士戴維斯在爵士樂史上,不僅是不可被忽略(也難以忽略)樂手,除了他的演譯與技術高超,更是因為他被當作為酷派爵士的先鋒,咆勃樂風的大師。故事環繞在邁爾士經歷沉潛之後(染上毒癮),重新出發,而來敲開這深鎖之門的人是《滾石雜誌》的記者,反而讓他重新回到舞台。是不是有點像是《寂寞公路》混和《瘋狂的心》。想找歌曲清單嗎?原聲帶沒有,這裡幫你整理預告片歌單〈 Gone 〉〈 So What 〉〈 Blue in Green 〉。
《搖擺情事-爵士大師柯爾波特傳》De-Lovely 2004
本片從在 20 世紀初美國偉大的作曲家柯爾波特(凱文克萊飾)生平展開,中文譯名頗令人玩味。「搖擺」( swing )作為音樂名詞與戀情行為的雙關。柯爾波特並非是名花花公子,也不是你想像中如費茲傑羅那般的上流公子哥(一部分也像),比較特別的是本片花費很大篇幅在書寫柯爾波特的愛情線—-他的同性戀情。幾乎以橫空突破的方式,去討論愛與性。但讓人疑惑的是,到底愛情線對於主角的創作有何影響?
故事討論伴侶、友情、婚姻、慾望的辯論,意圖鮮明,卻也讓本片稍嫌失焦。可惜的敘事線是柯爾波特面臨創作者的問題,作曲這項技藝可以純「藝術」,也可以商業賣錢,但讓人遺忘。撇開顛簸的愛情線不談,你依舊能有經典重現之感,包括 Cole Porter 為《海上情緣》所譜寫的〈 Anything Goes 〉、艾拉費茲潔拉翻唱過的〈 De Lovely 〉、法蘭克辛納屈翻唱的〈 Night and Day 〉以及貫穿全片的〈 Let’s do it 〉。
《進擊的鼓手》Whiplash 2015
獨立製作低成本,靠著出色的劇本、精準的剪接,就可以成立一個好電影,可謂是 2015 最驚喜的作品。《進擊的鼓手》乍看是一個勵志故事,但一進入電影的 1/3 轉而變成驚悚片。他成立了一個修道者成仙抑或成魔的辯證,J.K. Simmon 有如修煉失敗的魔,也讓主角陷入自我與理想的分裂。成功與自毀的差距等同走在一個鋼絲上,甚至成了一個美國夢的映照。導演先丟出了選擇,主角最後選擇苦練,希望成為一代樂手。J.K. Simmon 角色極具深度,一下子你認為他是惡人,下一個鏡頭一轉,他即興彈著鋼琴,樂音絲絲入扣,導演讓觀眾看見他的軟弱一面,進而鋪陳結尾的高潮。
《進》討論了每個藝術人所陷入的創作焦慮,我是否真的是天才?我的天分是否只是一時的想像?到底何能分辨,是天才型還是苦練型。爵士樂在電影裡頭有細膩的處理,樂團組織、節拍、指揮及室內樂。對於樂迷來說可會是一次爵士樂大複習。剪接富有節奏、靈性,幾乎統籌了整個電影的主軸。瘋狂的鼓聲形成張力( tension ),而張力也是鼓的發聲基礎。如同鼓,主角必須經歷折磨般的試煉,才能成器。然而如果僅於此,那本片便不會如此出色。它勝出在類型的轉換,原先以為是成長電影,卻轉成驚悚片;同時本片也是音樂電影,總合起來導演要討論的不過就是,人的崩毀與成功只在轉念之間,當我們犯下邪念的那刻,我們變成了惡魔。剪接與運鏡幾乎是跟著每首曲子在運動,這是高超的電影技巧。《進擊的鼓手》絕對是往後每個人必討論的經典作品。
《飛越情海》Beyond the Sea 2004
這部低調的傳記電影,可能因為票房與評價皆不如預期,在台灣沒有上映,也沒太多人注目。本片由《紙牌屋》凱文史貝西自導自編自演,改編自巴布達林生平,從小病痛纏身,生世還很灑狗血,但卻立志要成為法蘭克辛納屈的接班人。前面描述起來確實很有電影潛力,但對於當時還算新秀導演的凱文史貝西來說卻困難了些,但他自己也表明,這部片完全是為了他偶像才拍的。
令人激賞的是,裡面所有歌曲都出自他口,歌舞段落頗有心思。時空背景一路從爵士標準曲盛世的尾巴,書寫到越戰民謠時代,若真要談缺失,就是這部電影野心太大:重新翻唱(或者說再現)經典名曲〈 Splish Splash 〉、〈 Beyond the Sea 〉、〈 Mack The Knife 〉,段落雖精彩,可惜略有拼湊之感。
《妮娜西蒙:女伶的靈魂》 What Happened, Miss Simone? 2015
由 Liz Garbus 執導, Netflix 出品,主角 Nina Sinmone 除了是傳奇歌手,也是一位人權鬥士。今年在奧斯卡的獎項上,輸給人人注目的《艾美懷斯》,但在技術面的表現上,《妮娜西蒙:女伶的靈魂》也同樣採用編年體,絲毫不輸給《艾》片,如果硬要說紀錄片有劇情格式的話,兩者採用的模式是相同的。
我們赤裸的看透西蒙尼的傷痕、痛苦自白、她的狂暴與哀愁,以及專屬藝術家的傲慢與偏執。你不可能忘記她的歌聲,猶如你無法忘記比莉哈樂黛聲線裡憂慮。諷刺的是, Nina Sinmone 總是被討論生錯時代,而她的傳記紀錄片,似乎也生不逢時。
《一曲相思情未了》 The Fabulous Baker Boys 1989
對筆者來說本片是蜜雪兒菲佛最佳表現了,一曲〈 Makin’ Whoopee 〉身躺在鋼琴上夠撩人,成為經典畫面,那也真的是時代的眼淚。本片可以看到年輕時候的影帝傑夫布里吉,講述貝克兄弟這對音樂組合,面臨了生計問題,內部不和,必須要轉型再出發(其實也是音樂類型片的萬年老套路)。本片反映出美國的歌廳文化(有點像西門的紅包場),逐漸沒落,也不斷地在商業與自己間拔河,除了爵士樂,還能以甚麼維生?在親兄弟之間,一位女子的介入,該選擇親情還是愛情?導演史蒂文克洛夫斯調度非常出色,認真不輸《芝加哥》,這名字好熟悉,沒有錯,就是《無情大地有情天》的導演。不過中譯名到底是民國幾年的風格阿。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