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麥斯:憤怒道》前作上映,又是「衝鋒」又是「迷霧」是哪招?

0

文/馬斌

螢幕快照 2016-03-10 下午2.27.49

1979 年首映的《 Mad Max 》(左)和 2015 年首映的《 Mad Max: Fury Road 》。

35 年前,年紀才三十出頭的澳洲導演喬治米勒,以極低預算(約 20 萬美元,600 萬新台幣)找來還沒什麼名氣的梅爾吉勃遜,拍攝一部澳洲新浪潮,或是所謂的澳洲 B 級片(Ozploitation Film)代表作《衝鋒追魂手》( Mad Max)。除美國以外,在世界各地都創下相當高的票房紀錄,甚至登上金氏世界紀錄,成為全世界回收報酬率最高影片,而且保持這紀錄近二十年。

觀眾與影評人一致認為,喬治米勒創造出一個當時相當創新的後末世世界景觀,更創造出嶄新的動作片電影語言。可惜當時因為發行商的問題,美國電影界並未重視此片,美國觀眾也大多不知道此片上映,所幸後續的兩部《衝鋒》系列作品仍順利在美國上映,喬治米勒與梅爾吉勃遜也開始受到好萊塢的邀請與重視,成為一線導演與演員。

螢幕快照 2016-03-10 下午12.33.08

喬治米勒共拍攝近 20 部片,類型跨越科幻、溫馨、動畫等風格。(圖片來源:tvtropes)

不過同一時候,美國電影界也出現一位類似的天才,就是喬治盧卡斯,他以同樣近似獨立製片的拍攝方式,拍出一部徹底改變了美國電影界的電影《星際大戰》。其後《星戰》系列電影的成功,隨著《星際大戰:原力覺醒》的上映,我也無需在此多贅述——喬治盧卡斯成為美國電影科技的龍頭教父,其影響力無遠弗屆。

為何要拿這兩位喬治做比較?因為兩人年紀相當、發跡模式接近,都是堅持自身理念進而拍攝自己構思的特殊題材,寧可辛苦地以獨立製片方式拍攝也不輕易妥協,且都得到好結果,受到電影界重用;並以成功的系列電影成就自己的電影王國、成立公司,繼續拍攝或協助其他導演拍攝影片。而他們最成功的系列電影,也都在 2015 年推出新片,甚至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的許多獎項上正面對決:喬治米勒以奧斯卡提名九項、獲獎六項獲勝,打敗提名六項卻一獎未得的《星際大戰:原力覺醒》。

mad_max_fury_road_wallpaper_1920x1080_by_sachso74-d8r49ti

《瘋狂麥斯:憤怒道》於奧斯卡提名九項、獲獎六項,成為奧斯卡大贏家。

老實說,兩個系列的新作,《瘋狂麥斯:憤怒道》與《星際大戰:原力覺醒》,難免都有新瓶裝舊酒的疑慮,但仍然是原創導演操刀的《瘋》片,在經歷過 35 年歷練,以及十幾年構思計畫之後,隨著電影科技的日新月異,將當年無論在編劇、攝影、剪輯,甚至服裝造型設計等各方面的精隨保留(幕後團隊幾乎全部是 35 年前原班人馬),創造出一部隨著時代推進,將原始創意發揮得更成熟、更發揚光大的好作品。

喬治米勒到美國發展後,從未忘本,兩部《衝鋒》系列續集後,還拍過許多不同的類型片,如驚悚片《航越地平線》( Dead Calm ),真實事件改變的勵志影片《羅倫佐的油》等;還發想出兩部以動物為主角,風格截然不同的系列電影:《我不笨我有話要說》與《快樂腳》。

happy-feet-2-cast-wallpaper-3

喬治米勒甚至涉足動畫片類型,編導的《快樂腳》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

儘管從未離開導演椅,喬治米勒也不曾放棄嘗試新技術與敘事方式,也難怪當要回歸《衝鋒》系列時(也就是《瘋狂麥斯:憤怒道》),他已做好完全準備,一如這次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的《瘋》片服裝設計師珍妮畢凡( Jenny Beavan )所說:「當初我就是照著喬治的要求設計,設計和縫製當中,我也曾懷疑有些要求在電影上怎麼會看得見?但當我兩年後首次看到整部影片之後,我就豁然開朗,了解他這些需求的原因。」

1316853_2

《瘋狂麥斯:憤怒道》榮獲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等六項技術類大獎。

中文片名混淆,一次向大家說清楚

當初《瘋狂麥斯:憤怒道》的中文片名確定時,許多老影迷紛紛表示:為何不延續過去的《衝鋒飛車隊》系列名稱?電影公司表示,因《衝鋒》系列上一部片已是三十年前,且男主角也換人了,雖然故事稍有連續性,但也不是很強列,何況台灣中文片名,因為許多原因,導致觀眾們的認知一直很混淆,電影公司索性尊重《衝鋒》系列原文片名 Mad Max ,因此重新正名為《瘋狂麥斯》。

bg02-1024x626

2015 年上映的《瘋狂麥斯:憤怒道》,片商捨棄原先《衝鋒》系列片名,改忠於原文片名。

《瘋狂麥斯》系列的台灣中文片名史相當曲折離奇,本身就是個很有趣的故事: 1979 年,系列第一集《 Mad Max 》在民國六十八年推出,當時新聞局審片把關嚴謹,電影因過度殘暴血腥而遭禁播,因此並未在台灣上映;且因電影是澳洲片而非美國片,梅爾吉勃遜與喬治米勒也都不夠知名,儘管影片在澳洲打破所有票房紀錄,在美國則因發行公司問題,導致票房不佳,因此台灣影迷們也就沒有特別注意。

但隔年 1980 年,梅爾吉勃遜來台拍攝由中影與澳洲麥考倫影片公司首度合作的戰爭動作片《 Z 字特攻隊》,在台灣開始有了知名度。所以當第二集《衝鋒飛車隊》( The Road Warrior)於 1982 年 5 月在美國上映大賣後,台灣片商也積極上映此片,但問題來了。眼尖的讀者可能發現,前面括弧內寫的原文片名怎麼沒有「 Mad Max 」這兩個字?且應該還要有個續集「 2 」吧?

這是因為,這次續集換了一家美國國內發行片商,為避免使用賣座不好的前一集片名,引發觀眾負面聯想,因此在美國的英文片名拿掉了「 Mad Max 2 」,直接只用「The Road Warrior」。所以當影片在台灣同年 8 月上映時,中文片名也沒有「瘋狂麥斯 2 」這幾個字。反正台灣也沒上映第一集,片商就直接取名《衝鋒飛車隊》,所以《衝鋒》系列第二集成了第一集,一切混淆就此開始。

你以為故事結束了嗎?沒那麼簡單。《衝鋒飛車隊》在台灣同樣大賣,且大賣到第二年 1983 年 6 月還加映一次。所以當系列第三集《 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 》在 1985 年推出時,也就順理成章成為《衝鋒飛車隊 2 》。但好笑的事情來了,因為兩部《衝鋒》系列在台灣與全世界都相當賣座,台灣發行商就想,是否應該再拿《 Mad Max 》去送審看看,因現在《衝鋒》系列紅了,應該是有商機,沒想到這次新聞局真的就通過了。但《衝鋒》系列已經有第一、二集了,又不好另取完全不同的片名,於是決定維持《衝鋒》系列,於是《 Mad Max 》終於在 1987 年上映時,叫做《衝鋒追魂手》。

衝鋒追魂手報紙廣告

當年《衝鋒追魂手》的報紙廣告。

不過,最近有在注意相關報導的影迷可能會問:「啊報導上不都說《 Mad Max 》的中文片名是《迷霧追魂手》嗎?」那是因為 90 年代,美國片商開始正式授權台灣發行許多從未在台灣正式發行過的電影 DVD ,代理商可能不知道此部電影在台灣有上映過,有正式的台灣譯名;於是 2000 年《 Mad Max 》 DVD 發行時,就採用香港上映時的片名《迷霧追魂手》,這才導致大家都搞不清楚《 Mad Max 》的台灣片名。

台灣發行《 Mad Max 》 DVD 時,採用香港上映時的片名《迷霧追魂手》,這才造成《 Mad Max 》有兩個中文片名。

雖然這次將在三月底舉行的金馬奇幻影展,也同樣誤會《 Mad Max 》片名為《迷霧追魂手》,不過感謝奇幻影展,影迷將有機會在大銀幕上看到這一系列作品,有心的影迷還可以跨夜連看三部;再加上成為奧斯卡大贏家後的《瘋狂麥斯:憤怒道》將重新在院線上映,能夠一次看完一系列四部作品,應該會是很過癮的經驗。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