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不管一個人再努力,本身實力與機緣仍佔了相當大的比重。現實裡的爬山攻頂是如此,拍電影也是如此。你可以有最好的團隊、最好的演員、最好的故事,但就算你竭盡所能給出百分之九十九的能力,百分之一的天份或運氣往往仍決定電影是不過不失,還是不朽經典。
《聖母峰》便是那少了百分之一的電影。
根據 1996 年真實山難事件改編(《阿拉斯加之死》作者亦有參與此次攻頂,並將經驗寫成名作《巔峰》),《聖母峰》除了擁有一個震撼人心的背景故事,兩位編劇威廉尼克爾森與賽門博福伊皆大有來頭,分別寫過《神鬼戰士》與《貧民百萬富翁》等片劇本,後者大受好評的《127 小時》同樣有著荒野求生背景;至於演員陣容傑森克拉克、傑克葛倫霍、喬許布洛林、約翰霍克斯、綺拉奈特莉、羅蘋萊特與艾蜜莉華特森等一字排開,每個都以演技出眾聞名,多數亦是奧斯卡提名或得主。
冰島導演巴塔薩科馬庫的成名作《深淵》,同樣紀錄人面對大自然的掙扎,也入選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九強。不管從何角度來看,本片都具有成為災難電影的必要條件,剩下便看導演如何把絕佳原料炒成一盤好菜了。
可惜的是,科馬庫終究不是詹姆士柯麥隆或雷利史考特。本片場景雖設定在世界第一高峰,科馬庫卻無法拿出與故事格局匹敵的拍攝能力,平鋪直述的敘事雖不過不失,但無論是刻劃人物或捕捉自然皆顯得侷限,情感的描繪流於表面,奇觀則顯得單調。
當角色可以毫不費力地以一句話歸類為「善良的好人、軟弱的好人、刀子口豆腐心的好人、放浪形骸的好人」等等,聖母峰頂則跟高粱酒廣告裡的玉山差不了太多。無論電影要突顯人在險惡環境中求生存的堅忍意志,亦或人面對大自然的渺小與無力,都難以帶來相對應的感動。
而提到求生意志或自然奇觀間的拉扯,尼可森與博福伊的劇本結構也有些許問題。《聖母峰》片長雖是兩小時,電影卻始終無法決定要往何種方向發展,導致兩種類型都貫徹得不夠完整,既顯得片子冗長,卻又需要更多時間好好發展。同時,當山難實際發生時,角色戲份突然出現巨大改變,故事也不斷在呼救與再度發生災難間重複,久了不免讓人疲憊。
所幸,演員在有限空間裡多半表現不俗,讓人驚喜(嚇)的是演出向來為人詬病的山姆沃辛頓,竟然發揮了自《阿凡達》成名以來最好的表現,加上《 2 槍斃命》的馬克華伯格,不免讓人懷疑科馬庫是否具有「不太會演戲的動作明星」的使用說明書。
一路看下來,雖對本片有諸多批評,但持平而論,《聖母峰》仍是一部水準之上的電影。科馬庫在拍山難發生的動作調度緊湊、有臨場感,即使攝影表現平平,實際於尼泊爾與義大利拍攝的山景,仍有著電腦特效無法達到的真實魅力,偶爾將人與地景置於同一個畫面的瞬間,體現了電影原有的無限潛力。只是,就像被放在威尼斯影展的開幕片,不免讓人期待本片是下一部《鳥人》或《地心引力》,那份明明看見巔峰近在眼前,卻被迫選擇轉身離去的痛苦,不禁讓人懷疑,如果換個嚮導,結果是否會更好?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