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十年前,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成了好萊塢的紅人。
這事他自己大約始料未及。因為好萊塢曾經讓他心碎。
米勒原來極有進軍好萊塢的企圖,他先在 1990 年時參與電影《機器戰警2》(Robocop 2)的編劇,但評價不優;1993 年再接再厲又編了《機器戰警3》(Robocop 3),評價更差──票房也是。
(良心建議:如果沒看過這部電影,可以不用因為好奇而浪費生命。)
米勒的專業是漫畫。他會寫會畫,八零年代中期到九零年代初期,連續交出非常優秀的漫畫及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作品,漫畫迷喜歡,評論家驚豔。正當風光時節,卻在好萊塢跌跤,心就這麼摔碎了,米勒也離開了好萊塢。
十多年後的新世紀伊始,米勒居然重新在好萊塢竄紅,原因也是漫畫及圖像小說。
2005 年,《萬惡城市》(Sin City)上映。這部電影由墨西哥導演羅德里茲(Robert Rodriguez)改編執導,不但完美地在大銀幕上呈現了米勒同名原著的精神,連表現手法(高反差的黑白畫面)及大多數分鏡,都忠實地重現米勒的手法,票房及評論都獲得不錯的成績。
隔了一年,米勒的另一部圖像小說《300》被導演 Zack Snyder 搬上大銀幕,拍成電影《300 壯士:斯巴達的逆襲》,票房同樣不俗。這部電影也保留了大量原著的分鏡,略去圖像小說中部分裸露男性生殖器的畫面,加強動作場面的流暢及震撼,在大銀幕上看來十分過癮。
接下來的幾年間,米勒的兩部蝙蝠俠(Batman)相關圖像小說《Batman: Year One》及《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也製作成動畫電影──事實上,這兩部蝙蝠俠圖像小說,是米勒在八零年代備受矚目的主因,是蝙蝠俠這個角色變得更加黑暗深沉也更加立體的轉捩點,也是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向全世界展現「超級英雄電影可以又爽又有內涵」的《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部分劇情架構原型。
《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是米勒 1986 年的作品。故事開始的時候,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蝙蝠俠的真實身分)已經年邁,蝙蝠俠也已經退休,從高譚市(Gotham City)的街道上消失,當初令歹徒聞風喪膽的名號,現今成了沒什麼人相信的都市傳說。眼見新的黑幫興起,年老的蝙蝠俠決定重新再戰,但體能已非巔峰、新興惡黨難纏,加上新任的警察局長完全沒打算和蝙蝠俠合作,而是將他視為另一個滋事份子,讓蝙蝠俠匡正秩序的計劃變得窒礙難行;更麻煩的是,美國總統接到增援的要求,決定派出永遠的童子軍──超人(Superman)到高譚市去制止蝙蝠俠,這兩個信念不同的超級英雄,得要如何面對彼此?
隔年 1987,米勒將焦點轉到「蝙蝠俠還沒變成蝙蝠俠」的年代,試圖解釋:為什麼一個富家子弟要用體制外的力量去打擊壞蛋?為什麼他在這麼做的時候要穿得像隻蝙蝠?大家都知道,蝙蝠俠的原始設定,是布魯斯‧韋恩在幼時目睹父母被攔路搶匪所殺,所以嫉惡如仇,嚴格地鍛煉自己,化身成行使治外法權的騎士。但老實說,如果在現實世界,以布魯斯繼承的韋恩企業(Wayne Enterprises)財力地位,一定有許多「正常」的復仇方式可以選擇;況且只要找出搶匪將之法辦,也就算是心願得償,這個日理萬機的資本家,為什麼要槓上全市的黑道?再說,就算他滿腔熱血地要當無給職義警、犧牲睡眠時間在街巷中打架,何必穿上一身誇張的服裝?
《Batman: Year One》講述高譚市墮落腐敗的警界、政商通吃的黑幫、韋恩對於「正義」的思索,以及他明白「自己必須成為某種恐懼象徵」的過程。這部作品說明了蝙蝠俠這個毫無超能力的凡俗之軀能夠躋身超級英雄之列的意義,將蝙蝠俠從六、七零年代繽紛熱鬧的電視影集中解放,回歸黑暗之中。
總會有人喜歡開玩笑,說蝙蝠俠的超能力就是錢。錯了。蝙蝠俠的超能力,是身為一個既得利益者,卻願意用自身性命去維護正義、扶正秩序,不惜與黑社會勢力及藏汙納垢的公權力對抗的精神。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設定,也是個很不現實的設定──試想,有哪個真實世界的大公司 CEO 願意這麼做?
米勒在這兩部蝙蝠俠作品裡,道盡了他對資本社會及政府體系的不信任,借著虛構的英雄角色告訴大家:為了守護正確的價值,硬漢願意做出多大的犧牲。
連著兩部電影告捷,米勒重拾信心,在 2008 年自編自導了《閃靈俠》(The Spirit)。這部片改編自美國漫畫宗師級巨匠 Will Eisner 的同名作品,但電影拍得欠佳,砸了前輩的漫畫,米勒再度在好萊塢心碎。
但這並不是米勒最令人搖頭的事。
2011 年,美國爆發「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行動。這個行動主要訴求是抗議國際威權集團及政府官僚的貪婪,及其造成的經濟危機及階級不公;但在活動期間,米勒公開在自己的網站發言,他站在資本家那邊,叫佔領者滾出街道,直斥他們是社會中的失敗者。
這根本是自己打臉。而且打得很響。
硬漢有時軟軟的,軟在一種容易摧折,但十分重要的價值。
米勒曾經用作品告訴大家:守護這個價值有多麼硬漢。
然後,他也用自己的行為揭示:如果拋棄了這個軟軟的東西,硬漢,也就不硬漢了。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