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沒死啦!美國實境秀《Big Brother》觀察筆記

0

459nwVK

文/沈孟燕(網路媒體編輯)

先說結論:電視未死,只是需要更多養分。

台灣綜藝節目近年藝人大量出走,製作成本與收視率不斷下探,許多人頻頻喊出電視將死的預言,然而對照美國實境秀《Big Brother》16年來的轉變,也許可以提供一種想像的可能。

《Big Brother》最早源自於荷蘭,由製作公司Endemol所發想,名稱則來自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小說《1984》,整場實境秀打造如同書中的場景:所有參賽者必須進入一間到處布滿監視器的屋子「老大哥之屋」,與外界完全斷絕聯繫,直到被淘汰或比賽結束前,參賽者的一舉一動都在鏡頭下。

《Big Brother》推出之後大受歡迎並迅速被複製到德國、澳大利亞、丹麥及美國等十八個國家。目前《Big Brother》在美國CBS播出已長達16年,臉書粉絲數高達3百萬人。當然,有更多節目收視率更高、粉絲數更多,但是如何跟著電視、網路改變而不斷創新,結合新鮮感與節目傳統,《Big Brother》絕對值得學習。

真的是到處都有監視器~

真的是到處都有監視器~

比賽規則每年不同,但大致是每週先舉辦「屋主比賽」(Head of Household),勝利者當選屋主,並由當週屋主提名2位被淘汰候選人。接著,屋主、2名淘汰候選人,加上3位隨機抽選的參賽者,6人一起進行「否決權比賽(power of veto)」。比賽獲勝者,將贏得否決權,有權選擇是否救下其中一位候選人。

若選擇放棄否決權,就維持原來淘汰人選。若是選擇救下一名淘汰候選人,便由屋主再提名一位補上空缺。

最後,由其他參賽者投票二擇一,決定最終淘汰哪一個,屋主沒有投票權,只能在兩人票數相同時投下抉擇票。獲得最多淘汰票者,必須立刻離開老大哥之屋。

經過每週淘汰後,離開老大哥之屋的人將愈來愈多,但是第10位淘汰者開始,他們不會直接回家,而是進入陪審團之屋(Jury House),等到最後老大哥之屋剩下最後二位參賽者時,再由這群淘汰者所組成的陪審團投票,從2人中選出最後贏家,可以抱回50萬美元獎金。

透過遊戲競賽贏得「屋主」身份和「否決權」,自然是獲勝原因。但除了考驗體力、耐力與記憶力的競賽之外,如何與其他成員互動拉攏關係,才是不被投票出門的關鍵。16年以來,《Big Brother》基本規則沒有太大變化,但這個節目的名言是:「expect the unexpected.」(保證讓你算不到),不但每一季有不同的變數加入,連每一場比賽都有不同設計,我從12季開始看,連看4年,有幾個經典遊戲規則每年出現,但是遊戲布景從未重複,甚至每一場比賽進行時還有不同的主題曲。

Live Feed還可以選擇不同鏡頭,追看你屬意的參賽者

Live Feed還可以選擇不同鏡頭,追看你屬意的參賽者

《Big Brother》節目與網路結合程度也令人咋舌。CBS提供粉絲Live Feed,可以在家24小時觀看參賽者現在在做什麼,道人是非、拉人結盟甚至卿卿我我,全都一覽無遺。參賽者一旦出現不當行為,即便沒有立即被掃地出門,也可能失去觀眾緣,在網路上被罵翻。15季一位參賽者因涉及種族歧視,被原來任職公司認為損害形象,直接開除。Live Feed當然要付費,但為了能獲得第一手消息,許多粉絲也相當樂於買單。而且想想,24小時的曝光,將為屋內所有家具服飾廠商帶來多大宣傳效益?

許多參賽者為了保全自己,彼此承諾結盟,CBS為了讓觀眾更投入,經常由觀眾投票參與屋中活動,例如讓某參賽者吃某種噁心的食物,今年更直接成立「觀眾聯盟」,由網友選出三位參賽者,指定他們在遊戲中做出一些破壞屋內秩序的行為,不只是彈幕電影式的互動,而是真正參與遊戲,更間接造成了某些參賽者淘汰的命運。

《Big Brother》在挑選參賽者時,也很懂得拉攏網路族群。有些參賽者本身就是網路名人,挾帶大量人氣進入老大哥之屋,有些參賽者則因節目而成為名人。每年夏季,就有許多Youtube頻道每週講解戰況,邀請前任參賽者擔任來賓解說,也有些參賽者「畢業後」,以模仿主持人、其他參賽者搞笑而出名,成為共同炒熱節目的推手。第10季的冠軍 Dan Gheesling 比賽過程技巧高超,他獲勝後直接辭掉工作,成為在網路上教導眾人如何參與《Big Brother》的私人教練。透過與網路的結合,拉攏電腦及電視螢幕前的觀眾,創造出與原來電視環境截然不同的經濟效益。

電視與網路之間是否只能你死我活的二元對立?《Big Brother》節目提供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