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自製率低於1%,台灣的串流媒體與內容產業是否「病入膏肓」?

0

文/Maple

隨著行動裝置追劇的進一步普及,加快了觀眾透過串流媒體看片、追劇的腳步,更多渴求內容的觀眾選擇自由度更高、隨選隨看的串流媒體而非傳統的電視頻道或排播模式,因此要談影視產業,正常的主流媒體談的多是在串流媒體的展望與競爭力。

昨天信傳媒出現一篇題為《內容產業病入膏肓?台灣線上OTT平台戲劇自製率僅1%的警訊...》之「報導」,訪談了兩家台灣串流媒體 LiTV 和酷瞧的執行長,文中指出台灣串流媒體遍地是陸劇、韓劇,而外資串流媒體讓版權金額提升、外資串流媒體不會投資本土影視產業、自製成本高於購劇都是讓台灣本土串流媒體難以經營的關鍵。

首先我們先檢視標題的提問,台灣串流媒體自製率低於 1% 是否不健康的現象?自製率的低落是否代表台灣內容市場「病入膏肓」?筆者敢肯定的回答,兩個答案都絕對是:「是」。但從訪談報導內容可以看出本土串流媒體平台業者雖然注意到這個現象,但他們似乎沒有真正意識到,台灣內容市場自製率低落的核心思維、惡果與誰應該站出來改變這個現象。從他們思維與目前主流串流媒體路線脫節的程度,也許我們不難理解為何台灣串流媒體至今仍然缺乏辨識度與品牌,即使喊出所謂「OTT 元年」的口號已經三年,台灣使用者至今熟悉的串流媒體仍只有 Netflix、愛奇藝、LINE TV。難道資金不如國外大平台,本土串流媒體與內容產業只能注定奄奄一息、邁向死亡嗎?

他山之石 可以攻錯 串流媒體龍頭 Netflix 自製率逐年攀升

要談串流媒體,不可避免一定得從先驅者 Netflix 談起。有趣的是,Netflix 本來就是做 DVD 租借起家。剛線上化的時候它的思維跟現在台灣串流媒體平台一樣,我只要買好的內容來播就好,所以 Netflix 一直是以優化串流技術為主的科技公司。就是因為內容版權愈來愈貴、也無法買斷,Netflix 才會走向自製,至今每年自製率與預算不斷攀升,讓使用者覺得訂閱後會有源源不絕的內容,是 Netflix 不斷擴大收益的關鍵。

Netflix 奠定了「以自製內容號召出使用者訂閱意願、進而不斷提高收益」的模式後,不管中、西的串流媒體無不把自製內容當成最重要的發展任務。中國的愛奇藝、騰訊、優酷、芒果等都是不斷以優秀自製劇或高價收購優質內容來強化自己的品牌、擴大自己的世界。美國後繼的 Amazon、Hulu 也是在自製內容上各展神通,不斷推陳出新希望能培養出如《怪奇物語》的大熱劇,以作為品牌旗艦。而尚未正式上線的 Disney+ 更是平台都還沒開,已經先把《復仇者聯盟》成員《洛基》和《幻視與汪達》的原創劇集話題炒得大熱,先讓大家對自製內容有高度期待,才要讓平台跟大家見面。

若要講串流媒體的主流趨勢,要經營串流媒體就是內容大戰,而且與其買現成的內容不如做自製的別人搶不走,後續長尾效應永遠都在,這是成功者的經營王道。這也是為什麼進入台灣的國際平台,一樣想在台灣做自製內容,因為對他們而言金科玉律明擺在眼前:要成功一定要做自製內容,要跟當地市場引起更多共鳴。於是很奇妙地,剛好跟訪談文中推論「國際平台收益帶走、不會形成對台灣影視市場投資」的看法相反,若就目前實際狀況來看,愛奇藝已經有第四部在台灣拍攝產製的自製劇上線,用的都是台灣劇組和演員;連走美劇期程醞釀較久的 Netflix 今年都預計同時會有兩部華語原創劇集《罪夢者》和《極道千金》上線。甚至是串流媒體還沒入境,目前在台灣僅有電視頻道的 HBO 都先後投資了《通靈少女》、以高價購買獨家內容《我們與惡的距離》,不但挹注了製作方,也開拓出不同的收益可能。

與此同時,台灣串流媒體竟在自製內容上顯得聲量極小,若不是有 My Video 投資了《雙城故事》、有 CHOCO TV 做出 HIStory 系列、有 CATCHPLAY 投資《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三立旗下的 Vidol 也還有一些自製內容產出,我們竟然在串流媒體自製內容大戰上可以說是未戰先降。

反觀台灣串流媒體的自製率低落,就不難理解為何台灣串流媒體數量奇多,卻沒幾間打出知名度,正是因為自製率低落、也未能取得獨家優質內容(反而是版權金低落幾乎沒有平台願意多出錢取得獨家權),每家平台都缺乏特色與期待度,在品牌行銷上怎麼跟國際大平台對打?但是,資金規模不如國際平台,就注定台灣平台只能盲目追求陸劇韓劇的購入,而沒有辦法規劃自製內容、以自製內容吸引觀眾注目嗎?串流媒體的主戰場是有黏著度的戲劇而非電影,這已是定論。所以我們就直接來看目前台劇內容市場和串流媒體自製劇的狀況,自製內容是否仍是成功的樞紐?

就從今年掀起現象級熱度的夯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談起,公視一集 400 萬的預算說實在話跟國際平台的預算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但透過優秀的劇本、良好的製作和可以引起台灣(甚至華人)觀眾共鳴的議題,它不但讓 CATCHPLAY 一戰成名,甚至在公視串流媒體平台公視+上都帶來了破萬的付費使用者。成功的自製內容不但讓台灣的影視工作者有舞台,也為平台帶來名與利,即使公視不用自負盈虧,《與惡》創造的本土及國外平台收益遠超乎想像。《與惡》的成功(甚至是延續到《生死接線員》第一集就破 1 的收視熱度)證明台劇市場從未癱瘓,只要有好的作品觀眾就會瘋狂湧出來支持,而且絕對願意付費,內容市場只要持續有好的作品,絕對可以持續活絡且帶來原先未曾想像的收益—在國際化的海洋裡,連北美華人都在播放期間不斷嚷著好想同步看到《我們與惡的距離》。

讓我們把時間再往前推,CHOCO TV 成功抓住分眾市場的 HIStory 更是小而美到不行,大膽啟用新團隊和新人演員,但透過有經驗的內容長張庭翡掌航與選題,讓 HIStory 系列成功打響國內外市場,不但實際有香港、日本、泰國等地的版權回收,網路上更出現了俄語、西語等十幾種語言的字幕,顯現國際化市場是門檻也是助力,只要能做出讓觀眾渴求的內容,你的收益也會有可能跟 Netflix 一樣可能來自全球 190 個國家。最後,成功打造品牌形象的 CHOCO TV 被國外串流媒體 LINE TV 收購,雖然就台灣影視產業發展來說不是好事,卻也證明了 CHOCO TV 的品牌價值。而且,此一品牌價值跟自製內容是共存共榮的,亦證明了 CHOCO TV 前內容長張庭翡所言:「從古至今,從電視台到 OTT,所有做起來的平台都是靠自製內容的。」

所以自製率不到 1%,事實上正反映了目前台灣掌握資料的平台領袖,沒有看見自製內容對品牌及平台經營的影響力,誤將擴充無差別內容、盲目購買可能熱門的外劇作為平台首要目的,它既反映了台灣影視產業惡向循環的低落,又反映了主導者對市場的無能為力,才導致內容產業的奄奄一息、「病入膏肓」。反過來講,危機就是轉機,只要串流媒體平台願意持續投資自製內容與本土內容,獲取文化近用觀眾與本土觀眾的支持,給予的回饋恐怕會超出預期。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