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重擊X美食加】從電影到餐桌,4 部看了讓你很罪「餓」的美食電影

0

文/蕭菊貞

在一餐內快速提升血清素;在兩三個小時內,滿足現實中不能實踐的渴望,甚至為自己的孤單與挫折找到一些安慰。電影需要故事,故事需要衝突,人性裡隱藏的矛盾與衝突,在現實中解決不了,正好電影可以幫你完成。食物裡夾帶著太多的慾望與記憶,曖昧不明卻又喬裝得若無其事,正好跟電影的特色合拍。於是乎美食、人性和慾望,美妙地在電影的餐桌上,進行著一場華麗的浮世對話。娛樂重擊與美食垂直媒體美食加合作的第一篇專題獻給大家!

同場加映:


關於平日小食的美德:《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是一部夾心在外界現實無情,與內心柔軟深情間的電影故事,矛盾與真情,彷彿就交織在他們靠著偷竊帶回來的食物中。

他們一起在老屋子裡分享的,雖然大多是泡麵、麵筋、玉米、醬菜等廉價食物。但說真的,看電影時會覺得:感覺好好吃呀!

到底導演和這一家人給了這些平淡的食物添加什麼調味料,讓它有了不一樣的滋味?尤其是貫穿全片的炸可樂餅加泡麵,那真是飢腸轆轆時的人間美味。所有半夜餓過肚子或曾經流浪在外的遊子,應該都有這種體驗,熱騰騰香噴噴的泡麵是多麼溫暖呀!不管別人怎麼看,還是大口、大口地吃著,那麵條和著湯汁吸進嘴裡的滿足感讓人難以忘懷。

那種滿足不屬於珍饈美味,而是私密的、只有自己懂得疼惜自己的溫暖。再加上以口袋裡僅有的銅板買下的炸可樂餅,酥脆扎實的麵粉夾馬鈴薯,喀滋喀滋咬下外酥內軟,一口可樂餅配上一口泡麵的溫熱濕潤,真是特別互補。這好吃的滋味,不只是食物本身,還佐上了他們外在的挫敗孤獨與回到家裡後互相取暖的善意。

電影中類似的暖食還有許多,例如:有一次柴田奶奶將自己碗中的湯麻糬夾給孫女亞紀,當時亞紀興奮地說:「奶奶把麻糬給我了!」如果不懂日本食物的人,可能沒辦法理解亞紀的雀躍歡喜,因為在日本甜湯裡的麻糬/年糕,是傳統過年時才吃的食物,代表著祝福與好運。雖然只是一小塊麻糬的分享,卻能夠帶給家人幸福的感受。

還有,柴田奶奶煮的一鍋日式火鍋,雖然被亞紀抱怨怎麼一鍋都是青菜呀,但是一家人還是吃得很開心,就連剛到這個家的小女孩樹里,也被鍋裡的麵筋所吸引。

麵筋(烤麩)是日本在農村時期家家戶戶都有的食物。麵筋被火鍋湯煮得軟拋拋,吸足了湯汁脹滿著;大家吃的時候一邊被燙嘴,又一邊被流洩出的湯汁包圍得好滿足。劇中這時原本一直沉默的樹里開口說她喜歡吃麵筋,因為那是她奶奶過去也常煮給她吃的食物。顯然樹里記得在她原生家庭裡的奶奶是愛她的。相較於親生父母對她的虐待,對奶奶的記憶似乎才是她的家滋味。


烤焦的吐司特別有味:《吐司:敬!美味人生》

《吐司:敬!美味人生》劇中的人物個性都被描繪得相當鮮明:奈傑的母親是個非常溫柔又美麗的女人,可惜因為有肺病而經常顯得蒼白虛弱。在小男孩的記憶中,母親連做三明治都不會,但她非常愛她的先生和兒子,也希望陪著孩子一起做蛋糕或鹹派──縱使都是以失敗告終;奈傑的父親,在他的童年記憶中,非常暴躁易怒,也對他非常嚴苛,但是父親對母親卻總是很溫柔。他的自述裡甚至懷疑父親的壞脾氣可能來自營養不夠(因為他們天天吃吐司),但是父親對於母親準備的食物總是沒有怨言。

這部電影的編劇和導演處理人性衝突時既溫暖又細膩,甚至比原著更加寬容,例如他在電影中多加入了一些情感細節,透過演員的表演,讓我們看見他們內心的人性掙扎與難堪,這點更甚於原著只有單方面(奈傑)的感受。

父親的暴怒一方面是欲求不滿(食與性)的壓抑,另一方面也是對妻子生病的恐懼,他因為深愛妻子而不斷壓抑自己,兒子難免就成了出氣筒。

有一場戲我印象深刻:奈傑母親死後,父親連罐頭食物都做得難吃,於是小奈傑拿出自己僅有的零用錢去買了兩塊煙燻鱈魚,打算自己做晚餐給父親吃。沒想到父親因為加班回來得晚,沒有經驗的小奈傑就把鱈魚烤焦了。面對烤焦的魚,父親不但沒有責罵他, 反而露出微笑跟他說:「很好吃,我喜歡吃焦的食物。」然後一口一口把魚吃了。奈傑父親的那神情,就和父親面對生病母親的烤吐司時一樣的溫柔。


打動人心的菜餚:《料理鼠王》

食神古斯多說:「美食就像吃得到的音樂,聞得到的色彩。膽小的人做不出美食,你必須有想像 力和勇氣,必須勇於嘗試不可能的事物。別讓別人限制你的可能性,唯一能限制你 的只有你的心。料理非難事,人人皆可料理,不過只有勇者會成功。」

劇中美食評論家柯伯吃了小米的普羅旺斯雜菜燴之後,也反省謙卑地說出了:「就許多方面來說,評論家的工作很輕鬆,我們冒的風險很小,卻握有無比的權力,人們必須奉上自己和作品,供我們評論。我們喜歡吹毛求疵,因為讀寫皆饒富趣味,但我們評論家得面對難堪的事實,就是以價值而言,我們的評論,可能根本比不上我們大肆批評的平庸事物。可是,有時評論家必須冒險去發掘並捍衛新的事物。…… 我曾公開嗆聲,對食神著名的名言「人人可料理」嗤之以鼻,不過我發現,現在我終於真正了解他的意思。並非誰都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不過偉大的藝術家,卻可能來自任何角落。現今在食神餐廳掌廚的天才們,出身之低微,令人難以想像。依在下的看法,他是法國最優秀的廚師,我很快會再度光臨食神餐廳,滿足我的口腹之慾。」

這整部電影都瀰漫在食物料理之中。雖然食神與美食家都提出了對美食與料理的想法,但真正的料理精神到底是什麼?為什麼 Ratatouille(普羅旺斯雜菜燴)能打動嚴苛的美食家柯伯呢?其實答案早已在電影裡出現。

所有類型電影大概都會遵照著一個概念:故事的頭尾要能相呼應,才能讓觀眾得到滿足。回想一下當柯伯吃下第一口 Ratatouille 時,除了露出享受美食的表情外,電影也在此時穿插了一段他的童年回憶:心靈受傷的小男孩回到家,媽媽煮了一道熱騰騰的雜菜燴 Ratatouille 給他吃,媽媽的愛讓他的身心得到鼓舞。而小米所料理出的這道菜,就是讓刻薄的美食評論家重新找回兒時的記憶和溫暖。


反璞歸真的料理樂趣:《五星主廚快餐車》

電影主角賈斯伯是洛杉磯的一名主廚,他曾在十年前被美食評論家稱讚過是位充滿創意的料理新秀,而在十年後這位美食評論又要到他任職的餐廳來品嚐他的料理。賈斯伯自是滿心期待,但怎麼都沒想到,當他正準備大展身手之時,餐廳老闆(達斯汀 ‧ 霍夫曼飾演)竟然要求他按照既有的菜單做就好,不准做新料理。這是因為賈斯伯之前曾經推出強調料理藝術的餐點,但顧客卻不買單,所以老闆不想再冒險,只准他做顧客愛點的菜單(這簡直就是直接暗喻電影圈的現實)。老闆的這決定不只讓賈斯伯洩氣,也讓美食評論家給了他極為嚴苛的負面評價,這對賈斯伯來說是非常大的雙重打擊。

鬱鬱不得志的賈斯伯,後來靠著前妻、兒子與好朋友的幫忙,決定從快餐車重啟他的料理之路。

擺脫掉高級餐廳的食客、刻薄的美食評論家、勢利卻不懂美食的老闆,他自己來當料理台的主人,回歸食物最簡單的料理方式,他心目中的古巴三明治。

古巴三明治、炸樹薯、炸大蕉片、紐奧良漢堡、法式甜甜圈等,這些餐點算得上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嗎?若和五星級高級餐廳的菜單相比,這些食物恐怕都會被打入藍領階級底層食物吧。但導演卻以此來做對比,恐怕是象徵喻意大過實質意義。最終賈斯伯還是重新得到肯定,再回去開餐廳。而這個肯定他願意支持他開餐廳的人,竟然也是電影情節中曾經賞識過他,也對他要求最為嚴苛的美食評論家。劇情峰迴路轉,最後皆大歡喜,回到了電影兼顧好看與滿足觀眾的目的。這結局是不是滿足了賈斯伯/導演曾經吶喊的:「為什麼不能兩者都要!」的最好結局?


 

本文摘自《餐桌上的電影物語》一書(大塊文化出版)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