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追殺伊芙》:打著類型反類型的年度神劇

0

改編自暢銷系列小說,由近年最炙手可熱的編劇菲比沃勒布里奇擔任節目統籌,BBC America 年度新作《追殺伊芙》充滿各種熟悉的類型元素,卻以最巧奪天工的筆觸,將不同類型進行解構重組、融合混搭,直到眼前的一切明明已看過無數次,卻充滿新意、創意與想像力,彷彿是在此之前從未接觸過的嶄新風格,藝高人膽大的嘗試雖時不時讓人捏把冷汗,卻又如此精彩,如此過癮,年度神劇的口碑是當之無愧。

乍看之下,《追殺伊芙》有著一個諜報/黑色驚悚類型再熟悉也不過的設定:「一名性格扭曲、心狠手辣的職業殺手,在各地犯下一連串令人髮指的暗殺行動,而在她身後窮追不捨、唯一有機會阻止她的人,則是總被組織無視的低階情報員,兩人的過招不僅橫跨數國,甚至來到了彼此家門,也讓誰是獵人/誰是獵物的關係,更為撲朔迷離。」很老梗吧?但到了菲比沃勒布里奇手上,一切突然亂了套。

在一名驚人的前作《倫敦生活》(以及更早的舞台劇和同樣評價不俗的影集《合租大崩潰》)裡頭,才女沃勒布里奇已經證明自己是刻劃當代人際關係最好的編劇/節目統籌之一,在尋常中找出不凡,在醜陋低俗中挖掘出深刻細膩的情感。而若說《追殺伊芙》無論故事、長度或風格都與過去作品截然不同(至少黑色幽默還是完好無缺就是),「人際關係」還是構成了本劇最根本的核心,創造出包含女主角伊芙與殺手維拉涅拉(Villanelle)一系列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再讓她們在最難以想像又理所當然的情境下互動並產生關聯。

於是,觀眾會看到維拉涅拉各種大膽狂妄的刺殺行動、看到殺手與對口(handler)之間的角力、看到伊芙抽絲剝繭找出真相的過程,乃至看見伊芙與同事家人間的友誼和情感,甚至是伊芙與維拉涅拉彼此的好奇/迷戀,但這些既定情節反而都成為呈現角色內心世界與外在關係的渠道,透過精采犀利的對白進一步強化觀眾對故事的投入。以第五集的兩場相遇為例,兩段發展皆出乎意料,卻又因為先前對角色投入的努力而言之成理,在新意與打底工作間取得平衡,有讓人神經崩潰的緊張感,也有突如其來的各種笑點,讓人無法不繼續看下去。

而除了劇本外,兩位主要演員精湛的演出,也是《追殺伊芙》另一項優勢。先不論間諜劇主角反派皆為女性這樣一個獨特的設定(雖說都 2018 了,這件事還很獨特本身就是也算是個悲劇),吳珊卓和喬迪科默爾都交出了幾乎是遠超過想像的表現,前者難得有了擔綱主角的機會,把伊芙平凡且有些格格不入但又體貼且聰慧的一面演得自然討喜,後者的維拉涅拉則是近年類型最傑出的創造物之一,即便二十一世紀已有了無數的殺手/殺人魔,科默爾時而甜美、時而風趣、時而冶豔、時而性感,無時無刻謊話連篇且冷血扭曲的詮釋讓人完全理解伊芙的堅持/著迷,幾乎可說是獨特的存在。在此影集的篇幅也有幫助,讓維拉涅拉不至於顯得故作神秘或空洞,卻也不會單調反覆,是用時間換取角色空間的絕佳範例,加上紮實的拍攝和玩得相當起勁的配樂,以及每集最後的鉤引,完全就是意圖使人成癮。

想來最諷刺的事情是,同樣是想要進行類型混搭的實驗,《追殺伊芙》遠比絕大多數台灣編劇腦海中「自以為」的混類型故事(近期上映的某部的台灣電影/影展閉幕片便拙劣到讓人髮指)還要來得傳統,卻也因為尊重並理解類型的重點,並對角色與敘事等基本功有著紮實掌握,反而顯得更為前衛、更難以捉摸。即便本劇已確定獲得第二季預定,沒有看到第一季完結,恐怕沒人知道故事會如何發展、角色會誰死誰活,只能對沃勒布里奇的功力徹徹底底心悅誠服。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追殺伊芙》都是讓人流連忘返的迷宮,而對其他編劇來說,《追殺伊芙》既展現了類型混合的優勢,也突顯做到這件事的困難,最後的啟示或許是:除非你(妳)有著沃勒布里奇十分之一的才華,否則要破格實驗,還真是天殺的難。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