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ello Kan
已經很久沒有一張致敬專輯像《女也》(Herstory with Mayday)這樣讓我引頸期盼,並在聆聽時感到如此滿足了。
「致敬專輯」從八零年代尾開始冒出來,九零年代進入高峰期,無論 The Beatles、Carpenters、Elton John 這些熱門名字,還是一些冷門如: Velvet Underground、 Leonard Cohen、Gary Numan 等,都紛紛推出致敬專輯,但國外鬧得熱烘烘的同時,華語流行音樂界好像一點反應也沒有。記憶中,除了眾中國搖滾樂隊翻玩鄧麗君的《告別的搖滾》、記念 Beyond 家駒的《祝你愉快》、許冠傑的《難忘你》、以及譚詠麟自己參與製作的《誰可改變》讓我有點印象外,華人地區似乎不太製作致敬專輯,跟國外有很大的差異。
近年這股熱潮在國外已經減退,但還是三不五時有致敬專輯推出,像最近就出了向 Paul McCartney 致敬的作品,推出前我確實有點期望,聽完後卻對其中一半的翻唱作品感到失望,更別說早年那一套四張致敬 Bob Dylan 的專輯,為了凸顯 Bob Dyaln 的地位,硬要弄到很多藝人參與,但品質很參差不齊。近來較好的致敬專輯,記憶中是向 Peter Gabriel 致敬的《And I’ll Scratch Yours》和向 U2 的 Achtung Baby 致敬的《AHK-toong BAY-bi》。
是因為華人沒有值得致敬的藝人嗎?
絕對不是。隨便列舉都有好些大家覺得要尊重與致敬的人。那麼是藝人門戶的問題?這倒說對了一部份。
其實製作這種案子很麻煩、很複雜,就拿我自己參與過的案子來說,光是挑選曲目就令人頭痛,常發生兩組或以上藝人挑了同一首作品,得花時間去擺平。
當你要跟別家公司借人時,版稅、使用時間(通常跟別家借來的藝人,作品只給你作一次性使用,還有時間限制,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些喜歡的致敬專輯,只要有不同公司藝人參與的話,那你趕快買,因為版權的問題,幾年後不能再印製,變成絕版專輯),各組參與藝人後續企宣配合等等問題,一關接著一關,都通過了才能出版,但最後成果多少跟原先的設定有落差。
相信音樂這次找來十位女歌手,重新演釋五月天的作品,專輯叫《女也》(Herstory with Mayday),這是多麼有意思的名字,代表他們有思考怎樣處理致敬專輯這個課題,不只是隨便找一些藝人來參與了事。且這次參與的女藝人,不再只是相信音樂旗下的歌手,也有來自其他公司,這是個可喜的現象。
接著利用網路一首又一首、一個又一個釋出參與的女藝人,這是非常吸引人的做法,教人期待會有哪些參與者;無論藝人或歌曲你喜歡與否,這張專輯都已成功製造話題,讓樂迷高度關注。
終於,十首作品出現在我的手機裡,仔細地聽了好幾遍,發現參與者在挑選歌曲上,真是有點意思;S.H.E. 選了〈離開地球表面〉、黃韻玲挑了〈我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徐佳瑩唱〈突然好想你〉、家家則是〈我不願讓你一個人〉,真的都非常適合她們。
【歌曲完整清單】
音樂的處理上,沒有太過標奇立異,只用個人的音樂風格去演繹作品,再從自己的角度找出新的觀點,從她們眼中看作品,沒有過份的改頭換面,故在聆聽時仍能感受到原本歌曲的張力。
今日我才發現,原來五月天(特別是阿信)在創作上,技巧相當純熟,從前只聽五月天的版本,這次透過女藝人不一樣的演繹,有著很大差異,實在教人驚艷。
當然,有人會評價誰優誰劣,但整張聽下來,我覺得平分秋色、各有千秋。唯一的缺點是參與者太少,只有十個,整張專輯聽起來不夠過癮,如果再多兩三個就好了。
很多人說專輯已死、專輯概念已是過去式,然而《女也》再次告訴我們專輯的重要性。可能我的年紀一大把,仍堅持單曲,只是教人知道,專輯才能表達藝人的想法與概念,如果沒有整張專輯,像「女也 Herstory with Mayday」這樣好的概念可就沒法完整地表達出來。
後續會不會有一張全是男的呢?
下一位要給人致敬的藝人又會是誰呢?
讓我們拭目以待。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