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雀雀(電影部落客,經營雀雀看電影部落格)
《大藝術家》是導演米歇爾阿威納維奇的代表作,他因為熱愛電影,把上個世紀默片和歌舞片的精華融合在一起,拍成這部傑作。不過《被遺忘的孩子》把鏡頭從夢想與歡笑的聖地好萊塢,180 度轉到戰火未熄的車臣,將觀眾從天堂帶往地獄。
電影片頭使用了一段真實在車臣發生的殺戮影片,影片中可以看見俄羅斯軍人是如何殺人如草芥,導演從這段真實的紀錄短片出發,拍出了一個他所想像的故事:「會不會那對被殺的夫妻家裡,有幼小的孩童目睹這一切呢?」這位法國導演再度展現他對好萊塢電影的熱愛,把 1948 年曾入圍奧斯卡的《亂世孤雛》故事,套用在《被遺忘的孩子》。英文片名同樣都叫做 The Search,同樣都是描述一個九歲小男孩,在戰亂之後一邊流浪、一邊尋找親人的故事。只是《亂世孤雛》的小男孩是二戰後從奧斯威辛集中營中倖存下來,《被遺忘的孩子》則是講小男孩 1999 年從車臣的戰火中逃生的故事。此男孩非彼男孩,但是透過兩個小孩無辜的雙眼畫面,可以看見導演認為不同的戰爭卻會造成同樣悲劇的理念。
車臣位於高加索地區,這地區民族種類繁多混雜、宗教對立, 19 世紀初被俄國沙皇佔領,後來成為蘇聯的一員。蘇聯 1991 年解體後,車臣民族想要獨立,但在之前的蘇聯時期,包含史達林都持續把車臣人放逐到俄國其他區域, 並把俄羅斯人遷到車臣,很像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關係,土地上民族的區分困難,無法說分就分。25年來,車臣和俄羅斯不斷地你打過來、我報復回去。本來你們兄弟分家、其他國家也無從置喙,但 2001 年 911 後,以伊斯蘭教為宗教的車臣人,無法獲得西方國家的支持與關注,勢力逐漸凋零,車臣就連平民都被俄羅斯人當作恐怖份子,受盡攻擊,小孩流離失所,這部電影的時代背景就在這邊。後來聯合國把車臣首府格羅茲尼稱作是「地球上被摧毀的城市」。六年前俄羅斯宣布對車臣的反恐行動結束,但是直到去年都還發生炸彈攻擊的事件。
演員的表現直接影響著觀眾對於角色處境的認同程度。雖然很多導演愛說「小孩和動物是最難控制的演員」,但是米歇爾偏偏慧眼獨具,在前作《大藝術家》裡挖掘了一隻超會演戲的狗演員「烏吉」,這次《被遺忘的孩子》裡面的主角小男孩,則是第一次演戲就上手的神童演員,透過戲中角色「哈吉」那雙又恐懼又可憐的雙眼,我們彷彿跟他一起見證了戰爭的殘酷,以及戰爭對於後代造成往下沈淪的負面影響。
在 1948 年《亂世孤雛》版本中,小男孩是被美軍所收留,多少反映出美國人對於英雄的描繪,偏向於孔武有力的大兵形象,像是美國隊長。但是歐洲人想的跟美國人不一樣,對導演來說,所謂英雄,是反戰人士、為和平而努力工作的聯合國社福組織,或 NGO 工作者,所以事隔 66 年後,幾乎同樣的故事,除了從二戰的德國場景變成 20世紀末的車臣之外,收留小男孩的角色也從陽剛的美軍,變成柔軟的歐盟人權委員會的女性工作者,這角色是由坎城影后(導演太座)貝芮妮絲貝喬來擔任,演技自然毋庸置疑。
另外,電影安排一個重要的青少年角色,他在距離車臣 2300km 的城市被俄羅斯抓兵,訓練成為冷血軍人,到車臣到處殺人,這個 19 歲年輕人從一臉單純、變成滿臉傷疤的大兵,去和一輩子不相干的車臣人互相廝殺,這過程把戰爭的荒謬性發揮到極致。
在電影裡面,飾演車臣小男孩的演員出身車臣、飾演蘇聯軍人的青少年也真的出身莫斯科,戲裡戲外的身世重疊。讓整部電影的寫實度更加提升。
表面上本片有一個溫馨的結局,但戰爭的沈重感仍不免引領觀眾思索更多。片中特地指名道姓,譴責了俄國的萬年領導人,將俄羅斯打造成為一個「看不下去、也待不下去」的國家,是對俄國這個國家最直接的指控。一個體系一旦壯大,就擁有力量,有力量就能夠致力於和平(如聯合國體系、國際社福組織、人權團體所做的事),但是體制力量也能夠破壞和平(如俄羅斯軍隊)。
不論是《亂世孤雛》或是《被遺忘的孩子》,都提到戰爭環境讓小孩害怕所謂有體制的大機構,因為小孩分不清楚穿著制服的人會把他們送進毒氣室、射殺,還是要幫助他?所以他們只要看到穿制服的人,先跑再說。一個有謀生能力的九歲小孩,抱著一個更需要被照顧的嬰兒弟弟,在戰爭中幾乎沒有生存機會。導演是否刻意透過「九歲小孩抱嬰兒在戰亂裡流浪」的反差視覺意象,來宣導他的反戰理念?看了電影,一切不辯自明。
或許米歇爾用《被遺忘的孩子》來講被遺忘的戰場,有點過於理想、過於自溺,但若說《大藝術家》是導演在融會貫通好萊塢默片精華後的創作,那麼《被遺忘的孩子》可以說是他在《大藝術家》達到人生高峰之後、在《偷情大丈夫》抒發小我法式風流之後,用來重新思考他個人對於身為歐洲人的責任;運用自身所長「拍電影」、拍攝戰爭片來宣導和平的重要性,就當是他在做公益吧,有何不可呢?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