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Émilie Simon 看法國如何將樂手推向國際,而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

0

387295_10150379690489443_1760687964_n

文/Cello。

法國今天仍以奢侈品品牌大國見稱,很多人依舊嚮往LOUIS VUITTON、Dior、CHANEL等名牌,如果不是,怎麼會有這麼多人在那些店門口排隊?酒(無論是紅還是白)、香水、化妝品等法國品牌仍在市場佔有重要位置,世界任何地方都看得到法國的影響力。但現今法國其他文化產品,我們所知,相對沒有他們的奢侈品來得深入。

當英語主導世界,法國藝人要能走入國際,除了學好英文外好像別無他法。上世紀的法國國寶 Edith Piaf,雖然有《La Vie En Rose》等金曲,為了進軍美洲大陸,也不能免俗唱起英文歌曲。原名叫《Les Feuilles Mortes》的曲子,也要 Johnny Mercer 改寫成英文 《Autumn Leaves》 才紅遍全球。Serge Gainsbourg 一生佳作不少,《Je T’aime..Moi Non Plus》紅遍全世界,更被譽為最佳的情慾金曲,但就只有這首能走出法國,其他作品只能在法語地區流傳。

走到70年代,Jean Michel Jarre 用電子音樂打開世界之門,更是第一位在中國表演的音樂家,卻是沒有語言的演奏樂曲。而電子音樂的興起,的確給了法國音樂藝人多些走出國門發展的機會,像是AirLaurent GarinerCaussisJustice,以及連住在隔壁的大媽都知道的Daft Punk,但他們除了本身作品是純音樂外,有些都已轉向以英語為主,卻是沒有語言的演奏樂曲。後來的 Vanessa Paradis 走出了法國,但也轉唱英語;大家關注她跟 Johnny Depp 之間的關係更多過她的音樂表現,雖然她的音樂其實真的不賴。

00114320def10efb8be70f

法國軟實力代表:電子音樂精靈Émilie Simon

因此,想來特別談談這位法國女歌手 Émilie Simon 。忘了到底是在前公司外語部的垃圾堆中找到她的CD,還是老同事給我的(相信前者居多),當年她的同名專輯其實很合我的胃口:有點電子,旋律性非常好,唱腔充滿想像中法國女生的挑逗感,重玩 Punk 老團 The StoogesIggy Pop獨立發展前的團)的《I Wanna Be Your Dog》,教人知道 Punk 其實一直在她血液中流動。

她為電影《企鵝寶貝:南極的旅程》(La Marche De I’empereur)製作的電影原聲帶,使她揚名立萬,很多樂迷透過這張原聲唱片認識她。接下來的專輯《Vegetal》為她帶來不俗的商業成就,也因為這張專輯成功,她得以進軍美國,發行了一張引導性的精選專輯《The Flower Book》──當然不能免俗,她也把成名單曲《Desert》改成英文版,以此製作宣傳物和發行黑膠唱片。

《The Big Machine》專輯採取全英語創作,但接下來的《Franky Knight》和去年推出的《Mue》都回復了僅部份英語的創作。總覺得像Émilie Simon這樣的音樂人,不一定要為了市場去妥協做全英語內容,隨意英法混合會更適合她。

最近十多年來,法國政府不斷在世界各地巧立名目辦活動,用音樂節、文化月去招攬嚮往法國文化的信眾。當然法國自家各種奢侈品牌也為國家主辦這些活動贊助了不少經費,Émilie Simon 就是這樣作為法國的代表去各地演出,前幾天終於有機會看她現場表演,非常的簡單,只有三個人,吉他、貝斯、鼓,偶而會玩一下鍵盤,當然也有一些電腦預錄的部份,Émilie 手臂上特別改做的裝飾用效果器很吸睛。演出在一家附有舞台的餐廳中舉行,一個多小時演出大部份以新作為主,近距離接觸下往往能看到樂手在表演中的很多細節。當然在製作上不能要求多大成本,但音樂就在不花俏的舞台中呈現出赤裸裸的感覺。當大家看了太多機關重重的現場演出,這種簡單直接反教人賞心悅目,同時能看清楚每個樂手的表情與彈奏技術。

1910165_102546439442_5580512_n

Émilie的手臂裝飾(取自Émilie的FB粉絲頁)

法國文化雖然底蘊深厚,法語卻並非使用的語言,比起拉丁語,法語覆蓋的地方更少。但法國政府近年來,不斷在世界各地宣揚法國文化,看起來已略有所成。而除了 Émilie 外,Nouvelle Vague 也慢慢在法國以外的地區建立自己的市場,沒有因為美國市場廣大而全力迎合和改變,Émilie Simon 這次巡演甚至加入了武漢:這個在很多人眼中對外來文化接受度不算很高的城市。可以說法國的音樂就在這樣的推廣下,慢慢往下札根。

本來,賣文化要長期深耕細作,努力培養,法國人可能比較浪漫、優雅,對很多事情都慢慢來,至於漫長的經營,他們也不是很在意,跟現在主流文化有著很不一樣的態度。大部分人眼中這是一種不實際的做法,卻也因為這樣,軟實力出口才有機會實現;文化本來就不是一天、兩天就讓別人明白的事。

所謂的文化產業,其實很需要政府的配合,韓國已是一個強而有力的例證,今天法國雖然緩慢地推進,也日見成效,未來我們是不是應該學習這些國家,而不要沉迷於大國文化的迷思?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