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東離劍遊紀》之前:霹靂布袋戲屢敗屢戰的支線任務

1

文/凌欣源

56b4610f955f0

(圖截自官網)

從霹靂布袋戲說起

從 1970 年代的史豔文旋風開始,「布袋戲」在台灣文化或既定印象中就佔了一席之地。在老一輩的記憶裡更是舉足輕重的一部份,誰都無法忘記當年 97% 收視率的盛況,史豔文三個字,對那時候的人們來說,是比周杰倫還紅上數倍的偶像。

一攬布袋戲市場的黃家經過 80 年代的政策打壓,而在 1988 年以「霹靂布袋戲」之名闖進錄影帶出租市場、歷經近三十年淬煉成長,霹靂國際多媒體如今已經是上市上櫃的公司,創造了真正的布袋戲帝國。身為長達二十餘年、角色數千人、集數兩千餘集的長壽劇,霹靂的如今規模,除了不斷進化的拍攝手法與精緻戲偶外,對於經營市場乃至於商業模式的轉變更是一大推手。從一開始的錄影帶出租市場,隨著時代演進轉變成 VCD、DVD 出租,在全盛時期達到台灣影音出租市場 10% 的市佔率。

1433672600-1658168829_n

《聖石傳說》當年的票房成功帶動霹靂後來的發展。(圖截自網路)

2000 年的《聖石傳說》電影造就了國片首度破億票房的奇蹟,其首週票房大敗當時的《玩具總動員 2》。同時相關電玩、漫畫、原聲帶、電視台進一步佔據台灣人的視聽版圖,經典的角色 IP 更在進入超商通路後造就了龐大的周邊商機。2006 年獲選為「台灣意象」的霹靂布袋戲,儼然再創當初的史豔文傳奇,並且有再創高峰之勢。

然而,霹靂國際多媒體,卻始終被困在「霹靂系列」的框架裡,遲遲無法開拓新的事業體。對於在經營上不斷求變的霹靂來說實在違和,實際上,霹靂的確做過不少次嘗試,只是在目前呼聲很高的東離劍遊記之前,都以失敗告終。從《黑河戰記》到《奇人密碼》,接近二十年跨度的嘗試不見曙光,其原因,要從霹靂系列身上找起。

霹靂布袋戲-素還真

素還真是霹靂布袋戲的代表角色之一。(圖截自網路)

霹靂系列呈現出的長處與短處

優勢:

1. 不斷進步的視覺效果

第一個部分是戲偶的轉變,傳統的布袋戲偶一隻手便可操作,在霹靂幾次的改良下,如今已是高度至少 36 吋、隱藏許多可動關節、極致華麗的精品偶。逐漸複雜精良的操偶技巧能夠做出更精細的動作與情緒,在拍攝上也更栩栩如生,幾乎就像是真人一樣靈動。華麗的造型也帶起偶像經濟,即使戲偶要價不斐、存放條件高且需要常常維護,還是吸引不少戲迷珍藏。

在攝影與畫面呈現上,因與傳統的戲臺一維空間不同,各種電視電影中會用到的鏡位與拍攝技巧,除了戲偶的擬真,也造就了算是招牌的武戲。近幾年加入高畫質、高速攝影機拍攝後,高景深全景手法讓武戲波瀾壯闊,光是精彩二字,難以形容。

另外一個特別的部分是 CG (Computer Graphics)。比起武俠劇或特攝片,布袋戲是更適合加入 CG 的劇種。從配合操偶動作後製招式動畫,到特殊場景營造,甚者在每檔片頭 CG 已經變成主角造就非凡的氣勢,是布袋戲不可或缺的一大元素。

以上三點的巧妙融合,可由此影片一探究竟

2. 偶像行銷

霹靂長期以來建立了許多經典角色,在戲偶改良、造型華麗的推波助瀾下,不管角色新舊都如韓系明星一般的光鮮帥氣,其延伸出的周邊商機更是逐年在霹靂的營收比例中增加(相對的,租片營收的比例逐年下降)。偶像行銷對於新戲迷的開源是一大助益,近十年因為喜歡角色而進入布袋戲世界的戲迷佔絕對多數,是撐起霹靂公司相當重要的因素。

短處:

1. 劇本貧乏

在 2006 年開始的《皇龍三部曲》,經過 120 集的慘澹下滑,也無法遏止猖獗的盜版後,其經營方向開始弱化劇本的重要性,可說是在根本上放棄以劇情拉攏戲迷的作法。自此,劇情只是推動角色出場退場的必要因素,霹靂在打造光鮮亮麗的外衣之後,逐漸放棄了過往藉以成功的精彩故事,從情感堆疊的豐厚內涵,轉往速食主義的偶像周邊。

首先令人詬病的便是「換檔頓失五成功」:上一檔戲的英雄,有效期限過了就淪為抬轎的狗熊。以海量偶像淹沒市場的策略,讓戲迷的流動率提高,除了看習慣的資深戲迷便是隨偶像浮沈的極資淺戲迷,在口碑建立上相當不利。

《皇龍三部曲》之皇龍紀貳插曲。

其次是因此而延伸出的劇情扭曲。以角色帶動劇情並不一定會失敗,但加上速食的因素,則支離破碎的狀況就是必然。片段的場景可以襯托出角色的強大帥氣,但把片段全部集合來看,華麗外殼的內涵卻是凋零到所剩無幾。這讓不斷跟著新角色而來的戲迷也不斷流失,隨著租片量的下滑,印證了上述的口碑極度不穩定。

2012 年的《止戰之印》(戲迷戲稱止看之印)讓霹靂瞬間損失近 10% 的租片人口,2013 年人氣角色一頁書復出雖挽回頹勢,但隔年一頁書同樣角色崩壞,更掉了 2013 年近 16% 的租片人口。究竟是商業模式轉變帶動的內涵轉變,或是反向的影響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目前霹靂似乎繼續選擇了這條道路繼續前行。

 2. 製作水準不穩定

從政策方向往下影響,片場似乎也瀰漫著一股慵懶的氣氛。與 ON 檔鄉土劇相同,布袋戲的製作有著相當的時間壓力。即使如此,製作水準在過去還是相當高且平均。但在偶像化的趨勢後,「製作出精彩的戲劇畫面」變成「應公司需要」才啟動的功能,在捧偶像的時候拍出超高規格的精緻武戲,其他時候則鏡位能省則省、過量 CG 取代肢體交接、音樂音效隨便,甚至偶爾出現連基本的 180 度線都不顧的狀況。

對資深戲迷來說,這是誠意的問題。坐擁千集基業、資源極其充足的霹靂,若不將「把戲拍好」這件舉重若輕的事情認真看待,又為何要追下去呢?戲迷年資因此而更加 M 型化,當成習慣在看的超資深戲迷與偶像經濟產生的免洗戲迷為租片大宗,是以上各因素結合後的現狀。

失敗的本傳外作品與失敗原因,《黑河戰記》到《奇人密碼》

在 1995-2001 年間,除了無比成功的《聖石傳說》外,霹靂也曾經自製或與外界合作,製作出三檔霹靂系列以外的戲劇,包括《黑河戰記》《火爆球王》與《天子傳奇》。三檔獨立系列總和不到 100 集,雖各自有不足之處,但其失敗主要來自於兩個共同原因:市場與配音。

Arti-promote-poster_web

《奇人密碼》的票房表現不如預期。(圖截自網路)

從市場方面來講,《聖石傳說》的成功,主要來自於素還真、傲笑紅塵、劍君等舊角色的 IP 價值。而《黑河戰記》與《火爆球王》的角色與故事背景是全新的系列,又是與本傳相差許多的未來感故事,戲迷的初始接受度相對低上許多。而天子傳奇採用港漫的設定,布袋戲與港漫的受眾差異甚大,就像金庸小說迷無法接受不認識的演員來演改編電視劇一樣,因此第一部結束之後便腰斬。簡單來說,新系列的故事設定對於舊戲迷而言必須容易接受,對要開啟的新市場也不能「太布袋戲」,才有可能推出去。

另外一個問題是配音的改變,霹靂一向是八音才子黃文擇一人擔綱所有配音,已經聽習慣的舊戲迷自然對這三部的國語配音或是多人台配感到不適應,配音功力的差異也讓人難以馬上接受。畢竟數十年的聲音情緒渲染不是一蹴可幾,在台灣台語配音員養成極度缺乏的環境下,搭配無法立即入戲的劇情,會棄坑也是無可厚非吧。雖然《黑河戰記》是黃文擇配音,但場景一來太未來感、二來當時的技術無法呈現理想的畫面,加上行銷與通路皆沒有做好準備,只能說是生不逢時。

經歷十餘年後,號稱「偶動漫」的《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夾帶極大聲勢於新春檔期登上大螢幕,卻落得完敗的下場。其失敗原因可以說是集霹靂系列與另外三檔之大成:劇情邏輯錯亂、配音功力不足、新角 IP 打不進新舊市場、CG 比重過高,3.5 億只回收兩千萬,結果完全不意外。

霹靂在新系列的開拓野心一直沒有熄滅,到了今年橫空出世的《東離劍遊紀》(Thunderbolt Fantasy)又有躍躍欲試之感,大動作的宣傳與各路大牌山頭的招牌也似乎讓人看到一絲曙光。究竟以往的問題能不能在《東離劍遊紀》成為絕響,創出前所未有的高峰呢?下一篇即見分曉。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