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戲太多、時間太少——細數美劇強勢回歸五大趨勢

1

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茱莉亞羅伯茲(Julia Roberts)、艾爾帕西諾(Al Pacino)、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馬丁史科西斯(Martin Scorcese)、史蒂芬索德伯(Steven Soderbergh)。

以上幾個人,共通點在哪裡?

答案是,他們都是過去幾年,在美國電視製作大鳴大放的電影演員與導演。他們有些在參與製作後,重返大銀幕懷抱(如溫斯蕾或史科西斯),有些已把小螢幕當作演藝生涯的另一高峰(艾爾帕西諾近年比較好的角色,幾乎全是HBO的電視電影;坎城金棕櫚得主索德伯更在宣布從電影「退休」後,把重心轉移到影集發展)。在在顯示,小螢幕的大時代已經到來。

從電影大哥的通俗小老弟,變成分庭抗禮的伯仲手足,無論題材深度或品質,今日的美劇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觀眾迎來了新一輪的美劇黃金盛世,其中五大趨勢,你不可不知。

1. 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

每

現在的美劇不怕沒得看,只怕追不完。(圖片來源:Lerablog.org)

一如台灣從老三台迎接有線電視後的情況,過去幾年,美劇愛好者已從原本的苦無優質戲劇可看,轉為好戲太多不知從何看起。

在美國,無線台如 NBC 、CBS、 FOX 等,仍有收視長紅的怪獸如《宅男行不行》《重返犯罪現場》,但同時基本有線台(廣告為主,訂閱觀眾為輔)如 FOXAMCTNT 等,品質亦日漸提升。《絕命毒師》《路易不容易》成為近年第一流優質戲劇的代名詞。而全靠訂閱觀眾的付費頻道,在 HBO 領頭下,更有《冰與火之歌》《女孩我最大》等傑作。小型頻道如 Showtime 亦靠《性愛大師》《反恐危機》等劇虎視眈眈博上位。

此外,許多原先從無戲劇製作經驗的頻道如 History Channel 或 Sundance Channel ,紛紛開始跳入影集戰場,前者的《Manhattan》及後者的《昭雪》皆有可觀之處。更有甚者,近年來托隨選媒體播放公司 Netflix 開始製作原創戲劇之福,「電視影集」一詞的概念更加寬廣模糊,戲劇如《紙牌屋》《女子監獄》,無論收視、影響力或口碑比起HBO、FX或NBC等皆毫不遜色。多元的頻道與觀賞平台,也戲劇的成功模式漸漸改變。美劇正式進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

 

2. 收視率至上轉為目標族群至上

Amazon加入影集戰局,觀眾可加入試片群並投票決定影集續拍與否的命運。

Amazon加入影集戰局,觀眾可加入試片群並投票決定影集續拍與否的命運。

隨著頻道與作品選擇日漸複雜,怎樣吸引觀眾,怎樣計算一齣劇的成功,成為讓製作人與頻道無比頭痛的議題。包含重播、數位預錄(DVR)、線上收看甚至艾美獎提名數的計算,皆成為一齣劇會不會獲得續約的考量重點。過往強調首播收視率的模式已日漸失去意義,取而代之的是口碑行銷與固定觀眾群,如前述的《路易不容易》與《女孩我最大》,收視率雖稱不上高,但它對電視台帶來的口碑、關注及得獎榮耀,遠大過它在收視人口上的效益。

除此之外,Yahoo去年宣布以《廢柴聯盟》這齣甫被NBC腰斬、收視率慘不忍睹,但評價優異的小品喜劇,作為其踏入原創戲劇的第一步,多少顯示了「小眾但死忠」觀眾群的重要。比起Yahoo接收《廢柴聯盟》既有的觀眾群,Amazon更是將所有新劇的試播集(Pilot)放上網站供觀眾任意下載評分,並從中選擇口碑出色的試播集做全劇續訂(懇請大家務必上網支持《The Cosmopolitans》!)比起大眾市場的成功,建立一群死忠的目標觀眾如今更形重要。

 

3. 每週觀賞(Weekly Series) v.s. 一次看完(Binge-Watching)

隨著 Netflix 進入原創戲劇擂臺,每週觀賞(Weekly Series)與一次看完(Binge-Watching)兩者孰優孰劣,也成為值得重視的發展趨勢。

相較於過去美劇集與集間隔一週以上的收視模式,Netflix堅稱一次看完才是未來主流(如《絕命毒師》,便是在多數人透過 Netflix 一次將過去集數追完後,快速建立了龐大的收視群),其原創製作亦一次將整季內容上架。不可否認,好看影集會想一口氣追下去是多數觀眾天性,而這種模式也讓敘事者不再需要擔心集與集中間是否一定得有(不必要的)高潮來吸引觀眾。只是考慮到目前除了 Netflix 之外,幾乎所有其他平台仍以隔週播出為主,此模式是否適合所有影集有待商榷(例如,個人就認為 Netflix 的《紙牌屋》隔週觀看較佳,一次看完的情況下,劇情漏洞與莫名轉折會被放大)。至於一次看完是不是未來潮流?有待時間證明。

 

《美國恐怖故事》第四季「怪人秀」近期就要開播

《美國恐怖故事》第四季「怪人秀」近期就要開播

4. 有限影集的興起

所謂的有限影集(Limited Series)概念其實始於美漫,強調某一作品或故事線在開始前即有明確規模(如十回限定)及結局,與強調延續性的一般故事有著明顯差異。就電視而言,這樣的作法在日劇雖行之有年,但對重視長季數、一季動輒二十三四集的美劇來說,即使進入二十一世紀仍是相對少被重視的冷門概念。

但近年這個生態開始逐漸改變。扣除大紅大紫,但比較接近長片而非影集性質的《血仇》《美國恐怖故事》的大獲成功是近期有限影集在美國興起的一大推手。影集本身好看與否見仁見智,但有限影集的框架不僅(相對)成功克服了美劇在經營結局上的挑戰,而故事本身能在每季十三集結束時重開機,之於對概念設定深感興趣,但厭惡特定故事線的觀眾而言,也有了隔季加入的機會。

進入2014年,更有HBO的《無間警探》以及FX的《冰血暴》(Fargo)電視版兩齣高品質戲劇,展現有限影集框架所帶來的無限可能。相對於《美國恐怖故事》多半重複使用同一群導演與演員,前述兩部影集成功吸引到如馬修麥康納比利鮑伯松頓凱瑞福永等過去以電影為主的幕前幕後一線人才。明確的開始與結尾,給了編劇好好規劃故事走向的機會,同時在多集結合下把故事說得更深更細膩。當然,比起那些深掘角色與可能性的一流美劇,有限影集仍不免給人意猶未盡之感,只是隨著上述三齣作品的續約與成功,加上《穹頂之下》《失嬰記》等陸續出線,有限影集的興起似乎不只是曇花一現,也為電視製作帶來更新更多可能。

5. 跨平台的緊密結合

大銀幕票房制霸之後,漫威(Marvel)開始把征服小螢幕納入其漫威電影宇宙之藍圖。2013年所推出的神盾局特工不僅讓大銀幕壯烈犧牲的考森探員在小螢幕當上主角,故事線亦與電影版緊密連結(如電視劇第一季結尾,便與電影《美國隊長二》息息相關),甚至大銀幕角色還會不時到電視客串一下。在此之外,美國隊長裡頭表現亮眼的卡特探員,已確定會成為漫威第二齣電視劇的女主角,而漫威更於去年宣布與 Netflix 合作,預計會推出五齣小螢幕版的超級英雄影集,打造電視版《復仇者聯盟》:搞不好,最成功的那齣便會於漫威的第三或第四階段成為它專屬的電影主角。

當然,在跨平台的結合上,漫威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例如星際大戰系列便將動畫版的《複製人戰爭》視為連結第二與第三部曲間的橋樑。但像漫威這樣緊密且帶侵略性的完整規劃,卻是近年興起的潮流。

在漫威之外,還有朗霍華意圖改編史蒂芬金的《黑塔》系列作品,成為橫跨電影與電視的史詩級製作;而去年獲得票房成功的《環太平洋》(Pacific Rim)導演吉爾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亦在續集準備開拍的同時,宣布將以動畫版環太平洋作為兩集之間的敘事橋樑,進一步拉近大小銀幕的距離。

其實在上述幾點以外,舉凡電影改編劇重出江湖(如上述的《冰血暴》、默默上檔默默消失的《失嬰記》、宣布要改編成影集的《楚門的世界》《關鍵報告》《魔鬼代言人》,或海外戲劇的播放與重拍(包括美國開始播放法國的《The Returned》、丹麥的政治神作《Borgen》,或重拍丹麥的《邊橋謎案》(The Bridge),英國的《Broadchurch》《Utopia》等),也皆是值得長期追蹤的走向。所以,最重要的一個趨勢應是:比起充斥著重拍、改編、續集的大銀幕,小螢幕已成為真正擁有原創內容與創意核心的發電機。相較於大銀幕迷惑於龐大預算堆砌出的視覺饗宴,小螢幕反而吸納了不少一流幕前幕後巨擘與新秀,靠著紮實的製作,打造另一種刺激:更為持久,或許也更加經典。

更多你可能會喜歡的觀點與故事?
歡迎鎖定娛樂重擊粉絲團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