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中國終結?漫談陳可辛

0
2226608314

電影《甜蜜蜜》經典片段

身為華人唯一一個大滿貫導演,同時有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中國金雞獎加身的陳可辛,無疑已然建立自己橫跨兩岸三地的電影王國。和其他導演的藝術堅持有所不同,監製出身的他擁有極敏銳的商業嗅覺與能屈能伸的柔軟身段,翻開他的電影履歷,會很驚訝的發現他幾乎沒有失敗作,還有不少作品如《甜蜜蜜》、《投名狀》、《如果愛》、《親愛的》在商業與藝術上都取得相當高的評價。

陳可辛最近一部作品《親愛的》,不但以小成本在中國拿下超過三億的亮眼成績,更讓黃渤、趙薇入圍無數演員獎項,電影評影亦不俗。雖然這不能不說是部向中國靠攏的作品,比起前作《海闊天空》(中國合伙人),卻多了點陳可辛的本色,他獨特的視角一路上如何隨著市場需求演變進化,著實是有趣的命題。他如何從「香港製造」的原汁原味,進化到完全打中中國「大國」心態要害的《海闊天空》,再盪回貼近中國市場又真正保留陳可辛本色的《親愛的》?

◎香港時期:兄弟情誼與浪漫愛情

早期港味十足的《風塵三俠》和《新難兄難弟》,關注著香港小人物的處境與情感,《風》道出不同類型男子在都市裡的愛欲糾纏及彼此間的過人情誼。《新難兄難弟》更絕,超越時代地運用了「穿越」手法讓兒子回到父母年輕時代,讓兩人稱兄道弟,了解到自己父母過去的故事,也透過這個時空錯置喚回6、70年代香港的風華過往,明暗喻都十分出色。寫人也寫都市,寫現代香港之餘還回望上代歷史,顯見對香港及香港人處境的關懷

金枝玉葉》(1994)

cover真正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金枝玉葉》,相對是個極純粹的愛情故事,甚至有點灰姑娘社會晉階的言情小說模式,這個故事架構換成台灣、大陸、日本甚至美國都不會有太差異,是不折不扣的普世作品。

劇中袁詠儀是個平凡不過的女孩,和好友陳小春住的地方很明顯看得出來是普通家庭,她嚮往明星世界,卻沒想到因為平凡反而引起明星製作人的興趣,甚至介入製作人與女歌手之間的愛情。當時風華絕代的張國榮這幀海報成為經典扮相,每個女孩都可幻想自己也是那個未經琢磨的袁詠儀。

雖然架構有點兒芭樂,但陳可辛卻極擅長將這樣的小情小愛拍得可歌可泣,它就是好看到我至少看過它五十次,每次還是會在張國榮《追》的歌聲中和袁詠儀換上女裝在巷弄間奔跑時流淚。電影中關於性別扮裝與同/異性戀的辯證,也為這片帶來更多張力和趣味。是不折不扣的一代經典愛情電影。

◎外伸的觸角:兩岸三地與泛亞嘗試

至今仍是經典的《甜蜜蜜》,可說是陳可辛首度挑戰兩岸三地共通題材的野心之作。在去年金馬經典重映時,他便直言已經注意到崛起中的中國大陸市場,他和編劇岸西也一直想要寫香港移民的故事,本來卡司是黎明和王菲,都是中國背景出身,後來換成張曼玉,但透過鄧麗君的歌,不僅把情歌唱得動人,更喚起整代人的共通回憶。《甜蜜蜜》寫出兩名無依無靠移工在香港底層相依偎的愛情,寫命運捉弄有情人的無奈,更寫出了華人離散史的一頁,是陳可辛經典中的經典。

三更》系列作(2002、2004)

在中國市場尚未打開之際,陳可辛以兩種不同的類型片追隨了所謂「泛亞」的概念。其一就是亞洲共通的鬼片,泰、韓、港等國合作的《三更》系列作以靈異鬼片作為核心元素與號召,加入各國不同地方地彩。雖然賣座評價皆不俗,但在中國無神論的壓力下,鬼片漸漸邊陲化,現在只剩賣內需市場的泰國中小成本鬼片,再也不見當年泛亞跨國的大型企劃,對市場動向極其敏銳的陳可辛,自然也就放棄繼續抓著鬼片類型這條路了。

《如果愛》(2005)

e58d8ec0b86c9dd1861de4baee3e9e63

除了鬼片,另一個亞洲(乃至世界)共通語言的當然就是愛情片了,《如果.愛》以愛情為主題,加上了跨文化的歌舞片形式,企圖降低地方色彩。上面這張國際海報最能突顯《如果愛》的泛亞企圖,張學友吃香港、台灣市場,金城武吃日本、台灣市場,周迅吃台灣、大陸市場,還加上了韓國的池珍熙雖然這片評價不俗,還讓陳可辛拿下來金馬獎最佳導演,但市場反應的不如預期,也讓陳可辛意識到「泛亞」終究是個迷思,就像韓國演員池珍熙在電影中的角色不管如何有趣,終究只能扮演局外人。如果聯日聯韓注定失敗,不如回到華語電影打中港台,而中國又是比台港更應放置在優先位置的市場。

◎華語大片時期:從《投名狀》到《海闊天空》(中國合伙人)

《投名狀》(2007)

《投名狀》標誌著陳可辛對中國市場的進一步妥協,不僅題材十分中國,甚至違反自己擅長的類型去拍自己全然不擅長的大場面戰爭片,雖然他拍得比大家想像都好,電影也再度拿獎,但票房仍然不如眾家預期,華麗的卡司與場面無法換來票房,那麼就讓我們再轉一個彎。

螢幕快照 2015-03-13 下午1.42.28

《海闊天空》/《中國合伙人》(2013)

經歷《投名狀》、《武俠》的票房失利,陳可辛這回完全妥協,《海闊天空》不但票房高達5.3億,擠上年度票房第七名,甚至讓他拿下金雞獎。我們都知道拿金雞獎未必是好事,卻絕對顯示陳可辛至此已經完全摸透了中國的喜好並願意完全迎合。為什麼我一定要放這部電影的中國名《中國合伙人》,因為這完全切中了中國人想在美國上市「揚眉吐氣」,告訴大家「富強中國回來了!」的大國心態,片中三人從一心想成為美國人而不能,到最後在自己的國家打拼,風光征服美國市場。即使這意識型態再怎麼被批判,事實上這部片就是成為了市場反應超越前面所有作品的賣座片,而這次肯定是在陳可辛計算之中了。

螢幕快照 2015-03-13 下午1.38.58

《親愛的》2014

相較於《投名狀》的大場面或《中國合伙人》的(幾乎是華而不實的)成功故事,《親愛的》更接近陳可辛本色。回到擅長的愛情與親情題材,也加入了他一直以來對於人面對的困惑處境的關懷,我要再說一次,他就是擅長把這種小格局的東西拍得可歌可泣。《親愛的》是陳可辛把最好的自己,攪進一個最中國的故事裡,而它以中成本拿下3億人民幣的驚人成績,應當證明了這句話並沒有言過其實。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唸過台大外文、台大台文,都成了逃兵,現為自由寫手,從企劃編劇、影劇評論到採訪紀錄,只要是喜歡的東西無一不能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