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比人:五軍之戰》繼往開來的壯闊道別

0

1

經歷長達八年的前置作業、拍攝與後製,三集成本高達將近七億五千萬美金(這還不含廣宣費用--通常約電影預算的一半甚至更高),本片一度因米高梅電影公司破產,以及導演臨陣換人而瀕臨瓦解。不過,彼得傑克森重返中土世界的哈比人三部曲終於在《哈比人:五軍之戰》正式寫下句點。未來會不會有其他與哈比人或中土世界相關的電影?不得而知;就算有,能否像這次一般奇蹟似地開拍,並找回每個原班底也是未定之數。

但可以肯定的是,彼得傑克森對於哈比人「格局上不如魔戒系列」的批評,肯定了然於心並試圖做出調整,戮力要讓《五軍之戰》收尾收得盛大,收得悲壯,用壯闊奇觀轟轟烈烈地向中土世界告別。

做為系列的收尾與年度壓軸,《哈比人:五軍之戰》成功給了期待進電影院體驗視覺震撼的觀眾物超所值、眼花撩亂的大場面(筆者個人看的是2D版本,但可想見本片若選擇3D HFR放映的拷貝效果應會更加驚人)。光是電影開始、字卡打出片名前的屠龍過程,已是許多同等大製作的高潮戲水準,片名主打「五軍之戰」,從各方人馬運籌帷幄,短兵相接到全面開戰的過程,更是涵蓋了電影超過三分之二以上的片長,宛若一次永不停止、高潮迭起的雲霄飛車之旅,規模比起《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的攻城戰亦毫不遜色,重新宣示彼得傑克森駕馭大場面與複雜特效舉重若輕的功力。製作上,魔戒系列早已是品質保證,唯一比較可惜的大概只有霍華蕭爾的配樂,雖仍然氣勢磅礡,比起過去發揮卻是較為侷限,情緒上臨門一腳但少了畫龍點睛的效果,難以留下深刻印象。

2

雖不時有ctrl c+v之感,如果想要大場面,《哈比人:五軍之戰》肯定不會讓人失望。

無論是哈比人系列或過去的魔戒,演員的表現主要仍以團體演出為主,戲份上主配角或有差異,整體則是平均發揮而不致有單一角色/演員鋒頭太盛。這個特質在《五軍之戰》亦再次展現,從馬丁費里曼的比爾博、李察阿米塔吉的索林、路克伊凡斯的神射手巴德、伊萬傑琳莉莉的女精靈陶烈兒,到李培斯的精靈王瑟蘭督伊,每個角色都有特定幾段發光發熱的機會,難說誰是全片演員群真正的一哥一姐。配角如飾演矮人丹恩、化妝技術精湛但一開口化成灰都認得的比利康諾利(Billy Connolly),凱特布蘭琪的精靈女王凱蘭崔爾等,戲份雖少表現依舊讓人印象深刻,是系列不可或缺的支柱。

雖同樣改編自小說,若針對同為系列最終章的《王者再臨》與《五軍之戰》做比較,不難看出忠於原作與自我開拓上的兩難。比起以長篇原著小說做為根基變型的《王者再臨》,哈比人三部曲始終必須面對小說本身其實內容有限、相對簡單的困局,例如,為了完(ㄕㄤ)整(ㄧㄝˋ)性考量,將原先設定的兩部電影擴張為三部將近兩個半小時作品,同時電影雖主打五軍之戰,但原作裡比爾博根本沒有完整參與五軍之戰。在此一前提下,導演添加了兩對死敵的對決(索林對抗一隻半獸人,陶烈兒與勒苟拉斯對抗另一隻)做為全片高潮。打鬥本身雖是精彩絕倫,但相對也縮減了戰爭的分量,讓不斷被強調的「五軍之戰」不免有些虎頭蛇尾雷聲大雨點小的缺點(矮人丹恩、神射手巴德等角色的陸續神隱也突顯了此一問題),無法如魔戒一般:以小說為本但同時有所成長突破,同時又讓電影的結構失衡,是筆者個人對本片最大的遺憾。

3

索林本片的心路歷程相當令人動容,只是最後仍淪為個人英雄主義,有些可惜

不過,不管評價好壞,繼魔戒三部曲之後,甫完成的哈比人三部曲依舊會是在電影史上記上一筆的史詩企劃。比起《五軍之戰》,我還是更喜歡原先所採用的《奇境再返》(There and Back Again)片名,當片尾響起熟悉的哈比屯旋律,一個漂亮的剪接讓馬丁費里曼的青年比爾博,瞬間成為老年的伊恩霍姆,出門迎接老友甘道夫到來,觀眾也正式返回整個系列的起點,完整地讓哈比人與魔戒正式銜接。「在地洞裡住著一個哈比人(In a hole on the ground there lived a hobbit.)」,這是原著小說的第一句話。以這個哈比人做為旅程的開始與結束,繼往又開來,再完美也不過了。

經過十年,哈比人終於畫下尾聲。剩下的便是佛羅多的事了。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