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郎
聲明:如果你還沒有看過《星際效應》,請務必停止閱讀以下文字。《星際效應》是無與倫比的戲院體驗,這些體驗都會因為任何事前的線索而受到影響。(「是的,布魯斯威利是鬼!」)
===
如果你一年只能忍受一部好萊塢電影,這一部就是你的選項。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有個非常特殊的專長,就是在前輩導演的作品中吸取精華,轉化成他的電影(而且能夠變成完全不同的類型)。他的《蝙蝠俠三部曲》、《全面啟動》,公認充滿了導演 Michael Mann(《驚爆內幕》、《落日殺神》 )的影子。我自己作為一個超級 Michael Mann 迷,那些明顯來自《烈火悍將》、《1987大懸案》(如今已經少為人知的第一部人魔漢尼拔電影)的美妙風格,讓我經常陷入一種兩難的情緒:不知道該譴責諾蘭的模仿?或是該讚賞諾蘭的品味?
我自己的結論是,《蝙蝠俠三部曲》是拙劣的嘗試(尤其是冗長自溺的第三部),但《全面啟動》無疑是成功的創新。不再受限高譚市的漫畫格局,諾蘭用他熱愛的複雜故事線打造了前所未有的敘事格局以及城市景觀,即使後者仍然充滿Michael Mann 的影子。(Mann是塑造城市面貌的大師!)
《星際效應》是迄今諾蘭最具野心的製作,邏輯的複雜程度更甚以往。如同他過往的電影,他也做了很多功課。就算他沒在訪談中講出這些功課,我們大概也猜得出來,哪些在他(和我)成長歷程中,那些影響他(和我)極深的科幻電影會被列入:《2001太空漫遊》、《第三類接觸》、《太空先鋒》。
◎勇氣可嘉,成果並非完美
於是我再度陷入一種很難取捨的矛盾。我個人可能比諾蘭晚了幾年看這幾部電影(而且都是在錄影帶時代的23吋國際牌電視機上觀看),不過我全都看了不下數十次,裡頭每一段情節、每一種風格都倒背如流。所以我真的很難冷靜地評論《星際效應》,因為這該死的王八蛋偷走了每一個科幻電影宅男曾經在腦海拙劣地組織過的夢想!我相信諾蘭和他的編劇兄弟強納森諾蘭也肯定讀過 Arthur C. Clarke 的小說《童年末日》,或 Robert Charles Wilson的《時間迴旋》,或是星野之宣的《2001夜物語》。這些科幻小說與漫畫都曾在讀者(和我)的想像中拍成電影,只是從來沒有人真的大膽執行,因為這些科幻史詩的時空跨度都是天文數字規模。
所以諾蘭兄弟勇氣可嘉,但成果並非完美。因為驚人的時空跨度,電影很難把每個有價值的橋段講好。近年已經有好幾部太空荒島求生題材的電影,無論 Alfonso Cuarón 的《地心引力》或是 Duncan Jones《月球》都已做到極致,《星際效應》中麥特戴蒙的橋段潛力無窮(光想到他的情境就雞皮疙瘩),但三小時的電影實在無法兼顧,平白浪費了一個真正檢驗人類偉大情操的情境。他的故事真應該變成一個 Spinoff 獨立電影!(可以讓 Sam Rockwell 演嗎拜託~)。
不過,馬修麥康納表演誠懇真摯(雖說摩斯密碼情節仍然讓人感到不太自然)。潔西卡崔絲坦是整部電影最大的驚喜,她給電影帶來一種令人信服的真實情感(至少在摩斯密碼還沒出現的時候)。而作曲家漢斯季默再一次創造他職業生涯的奇蹟,儘管我們都已經知道這奇蹟是一整個團隊的功勞,他扮演的角色與其說是作曲家,更接近協調者與策劃人(Coordinator),但他已經證明他是好萊塢有史以來最好的作曲家,因為從來沒有一種類型可以難倒他。
◎唱著愛的代價走出戲院~
不過影片還是有幾個問題,例如《星際效應》第一幕故事其實就是奈沙馬蘭《靈異象限》的翻版,甚至共用類似的家庭組成,以及不可思議、不合常理(端看你的物理學水平)的結尾。差別只在於,好萊塢人稱翻白眼大王的奈沙馬蘭,有一套他自己的策略來處理這種橋段,就是使用「自嘲式的幽默」陳述角色情感和荒謬情節。這種技巧並非永遠有用(事實證明奈沙馬蘭現在已是好萊塢最沒人要的導演),但在他最成功的作品《靈異象限》中卻異常有效。
《靈異象限》的最高潮,是梅爾吉勃遜帶著一家人準備臨死前最後一道晚餐的戲,荒謬至極,感人至極,這種又哭又笑的情緒體驗真的非常不可思議。如果你曾經在戲院看過這部電影就會知道,《靈異象限》的微妙幽默只能在戲院這種集體情緒中不可捉摸地存在,後來在小螢幕上觀看就會完全消失。
相較之下,《星際效應》的幽默給人一種事後找寫手潤稿的突兀感覺,而且好萊塢真的有這種專門增加幽默感的專業潤稿編劇,完全可以依照你設定的幽默感參數來調整。
另外,整個劇本具有非常嚴重的史蒂芬史匹伯風格,我們都知道《星際效應》原來是為了史蒂芬史匹伯寫的劇本,第三幕的故事幾乎就是《A.I.人工智慧》的翻版,但關鍵還是在克里斯多夫諾蘭身上。他電影裡頭的家庭關係和情感,一直沒有脫離史蒂芬史匹伯的家庭劇格局。我們這一輩在八O年代好萊塢黃金時期度過童年的宅男,大多留有這些家庭電影的樂觀餘毒,差別只在有些人病情糟一點、有些人抑制得比較好。即使諾蘭兄弟很努力自圓其說,但「用愛穿越時空」這個點子,每次出現在銀幕上,我都有止不住的衝動大翻白眼,頻率高到鄰座差點把我送醫。(上一次發作是在《雙瞳》片尾出現四個大字「有愛不死」時,那次發作真的差點要了我的命啊)
加上《星際效應》的宣傳方式不斷與庫伯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扯上關係。(這是行險,因為它的確影響了我的觀影感受,有點上當的感覺)。因此這部片子最後像是史蒂芬史匹伯去拍庫伯力克電影的結果--大無畏地打開了時間、空間、想像的跨度,最後以洪水泛濫的親情作結。諾蘭繼承了史匹伯的家庭劇遺產,讓觀眾邊唱著愛的代價邊滿足地走出戲院。
我想起當年庫伯力克和 Arthur C. Clarke 一起關在旅館中創作《2001太空漫遊》的狀況,發展到了電影的第三幕——太空人鮑曼與巨石接觸之後的情節時,兩人開始出現路線歧異。庫伯力克和 Clarke 最終找到妥協方式:Clarke 自由去寫第三幕的小說情節,庫伯力克自由去寫第三幕的劇本。
比起來,《星際效應》更像是 Arthur C. Clarke 的版本,更注重故事邏輯上的完整性(以及留給後面幾部爛尾續集的伏筆)。值得想像的是,如果有另外一個更像庫伯力克的大膽心靈加入,《星際效應》的第三幕——太空人庫柏進入黑洞之後,會不會有一趟更撼人的冒險歷程呢?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