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們怎麼看膠捲與數位間的愛恨情仇?

2

今年金馬影展以王家衛《一代宗師》35釐米拷貝放映為號召,並打出全球唯一的噱頭,希望能吸引影迷買票進場。

膠捲與數位間的愛恨情仇絲絲縷縷,除了克里斯多夫諾蘭曾表達對膠捲屹立不搖的喜愛外,以下多位大師級導演和攝影師也透漏各自的看法。

Darren Aronofsky(《諾亞方舟》導演)

「如果(膠捲)死了,某些東西也將一同消逝。」

Darren曾用16釐米拍攝《力挽狂瀾》和《黑天鵝》,訪問中他還提到Nolan曾找他一起參加「搶救柯達」的活動。

 Joel Coen (《醉鄉民謠》導演)

「用膠捲拍的電影看起來就是有點不同。」

Joel表示拍攝《醉鄉民謠》選用膠捲的原因很多,而他也很高興他們當初選用膠捲拍,他還說現在電影就算用膠捲拍攝,也多用數位剪輯方式,儘管如此,他認為用膠捲拍還是有那麼些不同之處,但同時也說未來有可能用數位方式拍攝。

Martin Scorsese(我還要介紹他嗎?)

「我們試圖用高畫質做到的事,僅僅為了重現膠捲的感覺。」

Martin 說膠捲是最好且能最長時間保存電影的方式,並對數位的保存性保持存疑。

Jeff Cronenweth(《控制》攝影師)

「用膠捲拍片有種深植人心的神奇感。」

Jeff說用數位拍片就不需要半夜四點起床查看昨天的片子是否OK,當然也失去一些神秘和驚喜感,但他表示所有該做到的燈光、顏色都還是必須一樣謹慎。

Ken Loach(《吹動大麥的風》導演)

「(除了用膠捲拍片)我們還要繼續用膠捲剪片。」

Ken說用膠捲剪片是更人性化的方式,因為不是那麼方便,在下手時就會考慮得更仔細。

 

Phedon Papamichael(《內布拉斯加》攝影師)

「膠捲現在有需求上的短缺。」

James Gray(《浮世傷痕》導演)

「我們必須在膠捲與數位間做出抉擇。」

Topher Osborm(《Dear White People》導演)

「我每次都建議用膠捲,但幾乎每次都被拒絕。」

 Bobby Bukowski,(《Infinitely Polar Bear》導演)

「我覺得問題不是數位或膠捲,對我來說就是:『來拍片吧!我們不需要用膠捲(films)拍(films)片讓它們看起來像電影(films)。』」(好饒口阿~~~~)

 

資料來源:

Joel Coen, Martin Scorsese, Darren Aronofsky and More on Digital vs. Film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